六十年代,村里的老大夫告诫我说:“耳鸣不...
六十年代,村里的老大夫告诫我说:“耳鸣不过就是一坨痰而已。”开始我以为他不过是江湖郎中的随口一说,没想到我才是那没眼的判官。
65年的时候我再次被派往大凉山支医,可能是我年轻体力好,也可能是我需要好好的锻炼。但是却不得不说,我的中医就是在祖国的万里河山大江南北学习时间出来的。
虽然不是集百家之所长,但是确实是学了不少人的,虽然他们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老农或者是郎中,但是反而就是他们让我对中医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怀。
大凉山别说是那个时候,就是在零几年的时候大凉山依然是一个很贫苦的地方,那里的人几乎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村子里有一位老婆婆,当时她都有近70岁了,村子里有近百口人一半都用过她的草药治过病,我也经常去它那里取经学习。
有天早上起床,我刚要出门采药,就来了一位村民,说自己好像得了大病,耳朵里总是不停的在响,一会是有人说话,一会又是轰隆隆的声音,之前的大夫开过一次补肾的药但是没有什么效果。
这就让我想起了老大夫说的:耳鸣不过是一坨痰而已。于是拟方:升麻,柴胡,石菖蒲,苏子,天竺黄,麻黄,杏仁,路路通,山药,甘草。
果然三副药后他的耳鸣大大减轻,之后我把药量做了加减太调整之后让他再用14剂。诸症息平,随访也未曾复发过。
其实行医这么多年,他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只是当时老大夫说的话我没有放在心上,以为他不过是江湖郎中的随口一说而已。
首先他身体乏力疲劳,加上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平。这些都符合脾虚而湿盛的表现。中医里脾主运化,可以升清阳降痰浊,所谓的耳鸣就是因为脾虚痰湿久积导致的清阳不能
升,气血不能上荣于耳而引发的耳鸣。
所以第一就先要调节气机——升麻、柴胡、石菖蒲、天竺黄、麻黄、杏仁。
这里的升麻主要升举和调节气机,这味药就像起重机一样,可以把体内的清阳之气一下子提起来,让气机达到循环的目的。
柴胡疏肝解郁,因为久病难免会有肝郁的情况,而且它还可以和升麻一起升举阳气,一起推动气血上濡于耳。
石菖蒲气芳香,《本经》记载石菖蒲能够“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其味辛气香,能开窍醒神。另外还具有显著的化湿醒脾开胃之功而且还可以安神。
麻黄、杏仁——一宣一降,调节肺的功能。宣则肺气得以呼浊,降则肺气得以吸清。
升降有序,水津得以敷布,气机出入正常。配合升麻以调节气机和输布水液。
第二步化痰——天竺黄。
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第三利水健脾——路路通、山药。
路路通——利水行气,宽中而止痛,通血脉。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
因此这副药主要以调畅气机为主,再辅以化痰利水的药使得痰去,气机升降有序,所以耳鸣消失。
很多时候说肾开窍于耳但是经我临床发现,很多患者从肾论治效果比较差,中医源于经典理论,但是也不能被经典禁锢。
其实在以前这样的病并不是很多,而且有医术的人也不少,村里边偶然碰到的一位老头开的药说不定都比现在某些穿着正儿八经的人开的药有效。
我现在也是老头的的年纪了,发现中医走向没落其实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学医的人已经没有了那种为天地立命的心,有的只想着将现成的方子拿着去获利,这样下去中医不没落谁没落?
诚然我只是老头一个也无力改变,能做的就是写好文章,看好病,传播好中医的精神,人到残年,就如残烛,虽然发不了热,但是我还有点余光,想为每个患者点燃希望的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