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难,逃避和破而后立都不是最佳选择
最近有个朋友吐槽:新工作实在太难了,从规章制度到做事流程,用一个“乱”字就足以形容,水土不服的TA有了离开的想法;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自身的经历,毕业10年+的我,跳过几次槽。但每次跳槽后都会思考,假如当初没有离开,我会怎么继续开展工作呢?
每次这么思考,都会对当初没有尽力去做而感到惭愧。
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
历史一旦运转起来,就会按照它初始的方向走下去,时间越久越难改变;
这些很难改变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就是“困难”。
一、逃避
面对困难,逃避永远是最简单的;
历史上最有名的逃避,应该非明朝皇帝莫属了,对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来说,想做点事实在太难了;
所以,很多他们选择了逃避,什么都不做,任大学士和宦官左右朝政。
二、破而后立
破而后立是一种革命,搞不好会自己没命;
如商鞅,变法已经非常成功了,最后还是葬送了自己(我是商鞅,很多人对我的死有话说);
又如王安石,变法没成功,把大宋也葬送了;
再如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改革的药下的太猛,导致秦二世而亡;
再如建文帝削藩,今天登基明天就要让自己的叔叔们交出政权,结果给了叔叔造反的口实(建文帝为什么输给了朱棣?值得每个人深思)...
想破而后立,难。
三、申而时行之
这是我最推崇的做法;
申时行,是明朝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做事 温和而有原则,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申时行,申而时行之(《万历十五年》-海瑞、张居正、申时行与规则);
遇到困难不是逃避,也不是激烈的极端应对,而是 徐徐图之,这种人多半成功了;
如,郑庄公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腹黑,却很无奈);
如,汉朝文帝、景帝、汉武帝的废封建、置郡县,缓缓的灭掉了帝国内的王国;
如,朱元璋的应该这样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种做法通常是了解困难,分解困难,最后把困难消解于无形。
申而时行之,你必须认清这个现状,才能改变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