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常谈6:人性复杂≠历史可以不分是非

史学常谈6:人性复杂≠历史不分是非

潘晟

1人与人性的复杂≠历史可以不分是非 

人,作为具体的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复杂而多变化,这是常态。在历史研究中,人的复杂性是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的课题。

在面对人与人性的复杂性方面,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脸谱化,模式化;另一种则是非不分,混淆善恶。这两种情况,都是作为专业历史学者应该时刻警惕,尽力避免的状态。

人物评价的脸谱化,事件分析的模式化,大多会将其与忽视人或人性的复杂性相联系。这样的情况不难理解,因为脸谱化、模式化,是一种刻板的认识,而刻板的认识大多数情况下,都来自与对人或事的复杂性,多样性认识不足所致。

但是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为了强调人,特别是人性的复杂性,在尊重人性的背景下,放弃基本的善恶评判、是非判断。造成恶人做了一件善事,或有一个善念,就被当做人性的光辉;一贯正直之人,因某事之瑕疵,而成为恶人之典范。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模式化,脸谱化。

历史研究是一种马后炮式的活动,是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各方材料具备的情况之下进行的,因此从业者很容易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对过去的人与事,进行批判,特别是价值批判。不要轻易地从后人的立场上,去苛求古人,苛求身处历史实践中的当事人。这是从事专业历史工作的人,都应该牢记的一条准则。但是,这不是历史研究工作者,放弃是非判断,放弃善恶判断的理由。

我们不能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而放弃是非与善恶的价值判断。而进行价值判断的关键在于,是非与善恶的评判标准,也就是什么是历史人物的善和恶?什么是历史事件的是与非?

“善-恶”与“是-非”这两对概念,在历史研究中不是绝对真理性质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概念存在,而是附着于实践的形而下的具体存在。因此,“善-恶”与“是-非”是有历史性的,也就是说对于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图片源于网络)

2《世说新语》王导、王敦的故事

但是有一些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今皆存的普适性标准。比如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举一个《世说新语》中典型的例子吧。

两晋之际著名的一对堂兄弟,王导与王敦。两人到当时土豪石崇家做客,面对特殊的劝酒规矩,兄弟两人的表现截然不同。石崇宴请客人时,让美女劝酒,如果客人不喝干,石崇就直接残暴地把劝酒的美女拉出去斩了!面对这样的残暴规矩,王导虽然不会喝酒,但是有人劝酒就喝干,因此喝得大醉。而王敦,则面对美女劝酒就是不喝,连续有三个美女在给他劝酒时,因其不喝酒而被拉出去砍头!王导私下责备王敦不应如此冷酷。王敦的回答是,杀的是石崇的人,又不是自己的人。

按《世说新语》这则故事,当时的社会关系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人生自由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奴隶,主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因此王导作为外人,对于石崇如此残暴的劝酒规定也没有制止与规劝的能力,但是他对人的生命有基本的尊重,尽力让自己避免造成他人成为牺牲品。反观其堂兄弟王敦,却漠视他人性命,毫不在意。按当时社会时态,王敦的行为符合规则,但是与石崇一样毫无人性。

王导与王敦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异,如果《世说新语》记载不误的话,就是最基本的善与恶的差异。当然在这个故事中,还有石崇,也是草菅人命的罪恶(他就是以杀人越货起家的)。石崇在西晋的政治斗争中,被杀;王敦则在东晋之后叛乱身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3历史的相对的“善恶是非”观念,也有普适性的基础

依具体的人与人群,都可以提出与之相应的善恶、是非标准来。但是有两点是要特别注意的,一善恶与是非的局部与全局关系,一是善恶与是非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之关系。

就善恶与是非的局部与全局关系而言,以人物评价较为典型。一个人,如毛泽东说说过的人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或一辈子做坏事,因此评价历史人物的善、恶与是、非,需要从全局上加以把握。不能因其一贯作恶,而偶然做了一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而就认为这个人物就是好的,就是善的。

具体个人的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除了个体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在内。人既是独立的自由之人,也是所处社会之中的社会人。因此其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在法律、道德范畴之外,还有社会公共性的一面。这种社会公共性,要求不因个人欲求而违背其所属组织或群体为基本准则。这方面民族或国家层次的表现最为突出。

还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人群之善与恶,之是与非。与具体个人不同,群体行为往往容易造成价值判断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一方面,某个人群的善恶是非观念,对于其他人群可能是相反的。另一方面,每个人群都会维护自身的价值观念,在撰写历史的时候从自身的价值立场出发。因此要判断与批判其善恶是非,主要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该人群对待其他人群的态度来分辨。如果该人群对待其他人群的态度是毫不在意,生杀予夺,毫无理性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该人群就失去了善,成为恶,该人群构成的社会组织就成为犯罪组织。

善恶是非观念,最容易造成区别的就是人群,特别是阶级。不同的阶级之间在善恶是非观念上,最容易形成差别。这种阶级之间的差别,是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的渊源,也是社会矛盾积累的加速器。这一点,至少就目前来看的话,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冲突理论仍然是基础性的。

由于人群都与一定的地域为依托,因此凡是人群属性所造成的特征,也都表现为地域特征。

任何价值观念,都具有历史性的过程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简单一点,就是善恶是非,无论是具体的个人还是群体,都是历史性的。但是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因为善恶是非的概念具有历史性——即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内涵与要求往往不同,这个时代的善恶是非,在另一个时代也许不成立——而以此为某个人或某群人做挡箭牌,而更应该重视善恶是非的普适性基础。

普适性的东西有哪些?尊重正常人的生命,不漠视践踏他人生命,不草菅人命,这是一条最基础的“善”,最基础的“是”。反之,就是“恶”,就是“非”。这一点,对于统治阶级,官僚及其运作体系,以及社会上层,尤为明显,可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对于官僚而言,基本的善、恶,是、非,是奉公守则,按照其所处时代的法律政令及其官职执掌秉公为政,就是“善”,就是“是”,反之就是“恶与非”。就中国古代来说,虽然儒家要求外圣内王,对士大夫以及皇帝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官僚连最基础的法律政令的秉公为政都做不到,特别是涉及其自身利益关系时,就更难做到了。

热衷于过高的道德与修养要求,而罔顾法律政令的秉公执行,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活动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简单的社会现象,却无法窥破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实在是令人深思。

(0)

相关推荐

  • 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星云法师: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 ...

  • 李浴洋:吾衰已久竟谁陈

    引 言 1940年代末,张中行(时用名张行健)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期间结识燕京大学教授顾随.顾随的谈禅名著<揣籥录>,经张中行约稿,在杂志上陆续刊载.{1}四十年后,张中行 ...

  • 人性善恶

    人性的善与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有一些人,有一些事, 不必耿耿于怀,要懂得放下,也许一个转身的思考,就会在不经意间增长弥足珍贵的智慧, 一时的想不通,纠结成团的心事,便会在 ...

  • 好坏善恶,灰色轨迹......

    试用期打杂为辅,学习为主,摆正心态 62021.07.16 18:55:53字数 1,379阅读 222 很多时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中的一员 ...

  • 史学常谈4:历史有什么用≠历史学专业有什么用

    史学常谈4:历史有什么用≠历史学专业有什么用 潘晟 对于"历史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古今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如法国年鉴学派代表,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 ...

  • 史学常谈1:史料≠史实

    弁言 在每周六与学生的聊天过程中,发现他们在认识上缺乏一些常识.这既与有些学生跨专业有关,也与课程设置的缺失有关,更与阅读偏颇有关.于是,觉得有必要讲一讲历史学中的一些常识,主要是一些认识上的常识. ...

  • 史学常谈2:史实≠真实

    史学常谈2:史实≠真实 潘晟 史实.真实,及其相互关系,是历史哲学中常见的论题.我不是从事历史哲学工作的,也缺乏相应的训练,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工作者,必然要遇到这样的问题,或必然会需要这样的追索.下面 ...

  • 史学常谈3:引用≠抄,抄≠引用

    史学常谈3:引用≠抄,抄≠引用 潘晟 虽然我上的课程不算多,所带的毕业论文数量也有限,但是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感到学生们一届比一届分不清楚什么是"抄",什么是"引用" ...

  • 杜维沫:《金瓶梅》常谈

    <金瓶梅>的成书时期,一般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 从我国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看,它是第一部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是宋元以来描摹世态人情的话本小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之继承与发展. 它 ...

  • 国名趣谈6:公国历史演变,世界仅4个公国,国家虽小却富甲天下

    欧亚大陆地形图 从地图上看,欧洲很像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因为欧洲三面环水且欧洲远小于亚洲.实际上欧洲面积仅是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国家数量却相当.截至2020年底,欧洲共有44个国家(含梵蒂冈.不含马 ...

  • 文明餐桌为何常谈常新

    文明餐桌为何常谈常新 刘琛 "光盘"行动 说起文明餐桌,不少人认为这是老生常态,不值一提.但前段时间,粉丝"倒奶打投"事件引发争议.这再次警醒我们," ...

  •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浅谈詹姓的历史发展

    詹 詹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二十七位,在广东.江西.湖北等地分布居多.当代詹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总人口大约有147万. 得姓始祖詹文侯.西周时期,周武王历十世到周宣 ...

  • 从“西域”到“西洋”,浅谈“西方”一词在历史上的观念变迁

    在我国历史上,"西方"一词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名称,它和历史上中西交通密切相关联,而这个名称也历经了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要深入理解"西方"这个词,需要理解它在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