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被宠爱了500年,至今不衰

拉斐尔,(1483年—1520年)意大利乌尔比诺人,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以画圣母闻名,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图》等。图为《雅典学院》。拉斐尔把柏拉图画成达·芬奇的脸,将赫拉克利特画成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自己则以一个聆听者的姿态出现,他戴着黑帽子,露出了半张脸。

今年是拉斐尔逝世500周年,意大利早在去年就开始策划巡回展览,以纪念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不幸的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部分活动被迫取消。但这丝毫不影响全世界对拉斐尔的爱——纪录片热播,画册热销,罗马奎里纳莱博物馆的“拉斐尔纪念展”仅举办3天,就售出了7万多张门票。

500年来,绝大多数人认识拉斐尔、喜欢拉斐尔,都是因为他的圣母图。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些画,“美”最为贴切。直到今天,意大利人赞美女性,还会夸一句,“你简直就像拉斐尔画的圣母”。

在人生最辉煌时期,拉斐尔击败过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拿下了罗马教皇的全部订单。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米开朗基罗结下梁子后又在画里向他致敬;偷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创作出《披纱巾的少女》;不喜欢红衣主教的侄女,却爱上了面包师的女儿;年纪轻轻赚得盆满钵满,却不幸早逝。

热情、乐观、谦逊、温和、圆熟……这些侧面构成了拉斐尔的性格基石,也都体现在了他的画里。

拉斐尔自画像。他把自己画成了一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意大利美男子。

三杰各有不同

后人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艺术,总喜欢将“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拿来盘点比较一番。这3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据说还在罗马的街头见过面。

3人中,达·芬奇是前辈,拉斐尔最年轻,两人相差31岁,而米开朗基罗比拉斐尔大8岁。性格上,3个人反差极大。达·芬奇偏理性,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曾为绘画解剖人体,留下的画其实并不多;米开朗基罗则脾气暴躁,他有一张自画像,画里的大汉三角眼、塌鼻子(据说因为打架受伤),一看就很凶,不好相处;而拉斐尔就亲和温厚多了,自画像中的他,就是一个意大利美男子,皮肤白皙、眼睛明亮、鼻子尖尖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这种性格和外表的差异,体现在画风上也十分明显。就拿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最青睐的圣母题材举例:达·芬奇画的圣母,姿态端庄,色彩深沉,暗藏深远寓意;而在米开朗基罗的一座雕像中,耶稣神情平静,圣母眼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悲伤;再看拉斐尔笔下的圣母,肤色红润、容貌甜美、体态丰腴,完美得没有一点瑕疵,背景中的花草好像都带着滤镜,朦朦胧胧中透出安宁和谐的极致美感。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能感到欢乐与幸福。

在拉斐尔所有的作品中,圣母图最负盛名。这一题材的创作,也贯穿了拉斐尔的一生。21岁时,他就画出成名作《圣母的婚礼》,描绘的是木匠约瑟夫为圣母玛利亚佩戴婚戒的温馨一幕,连背景中的人都是一脸幸福。拉斐尔最著名的《西斯廷圣母图》,创作于其30岁时。画中的圣母玛利亚戴着香槟色头巾,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中款款而行,前方两个小天使嘟着小嘴,脸蛋红扑扑的。总之,一切都是温和从容、岁月静好的样子。

《西斯廷圣母图》,拉斐尔圣母图代表作。

在拉斐尔所生活的时期,整个意大利乃至欧洲都经历着一场反宗教神学的思想巨变,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将神话人物生活化。对此,“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画得各有侧重。“达·芬奇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还原最真实的‘人’;米开朗基罗突出了一种力量美,充满了激情;拉斐尔则借圣母名义,刻画女性的温柔与优美。可以说,‘人间的理想美’就是拉斐尔艺术的内核所在,也是他对文艺复兴精神的理解与诠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郑伊看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香港作家马家辉在一档音频节目中讲到拉斐尔时说:“他之所以被称为‘画圣’,不一定是因为他画得最好。‘画圣’的‘圣’,应该说的是他的绘画基调,那种充满慈悲与爱的伟大力量与精神风格。”

后人研究拉斐尔的圣母形象,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了源头。1483年,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一座叫乌尔比诺的小城,住在公爵宫殿附近的一间住宅。这间屋子虽简陋,却带给了拉斐尔幸福温馨的童年。他的父亲是公爵宫殿里的一名画师,从小教他写字绘画,母亲温柔慈祥,也很宠爱他。正是这段时光造就了拉斐尔自信、温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他一生的性格与创作。

拉斐尔的画风,深受启蒙老师佩鲁吉诺的影响。他8岁时,母亲去世,11岁那年,父亲也离开了。几年后拉斐尔只身前往意大利的中部城市佩鲁贾,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佩鲁吉诺将他收为画室学徒。佩鲁吉诺擅长宗教题材,笔下的风景色彩明亮,人物的脸画得很柔软,讲究整个画面构图的平衡对称。拉斐尔学画,就是从模仿佩鲁吉诺的一笔一划开始的。他后来进行创新,但把老师娴静优雅的风格基调保留了下来。

把柏拉图画成达·芬奇的脸

随着画技日臻成熟,拉斐尔没过多久就超过了他的老师。佩鲁吉诺鼓励他:“去外面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吧。”1504年,因为圣母图而小有名气的拉斐尔来到了当时的文艺复兴中心佛罗伦萨,4年后又到了罗马。在罗马,凭借史诗级巨作《雅典学院》,他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点名让拉斐尔画《雅典学院》的,是被称为“战神教皇”的尤里乌斯二世。尤里乌斯二世一直被诟病“不懂艺术”,为了证明自己的审美,他决定重新装修梵蒂冈宫的签字厅,从全国招来了几个顶级画家。一开始,佩鲁吉诺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后来尤里乌斯二世看到了拉斐尔的设计稿,立马改了主意,把签字厅全权交给了这位年轻人,任他为首席画家。

《雅典学院》就是这个房间4幅壁画中的一幅。拉斐尔没有按照老师佩鲁吉诺的传统做法,安排画中人物站成一排,摆出气势宏大的画面,而是把这个任务当作历史主题来构思,有人在主要位置,有人只是背景,看起来生活化了许多。

这幅画叙事宏大,故事性也很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都被聚集在了一起。画作中央,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被一群人簇拥着,好似正激烈地争论着什么。追随者们散布四周:数学家欧几里得正俯身用尺规作图,天文学家托勒密一手举起地球仪,哲学家伊壁鸠鲁在众人注目下专心写作……拉斐尔心中的这场理想盛会,呈现出了另一种美:歌颂了人类对先哲的崇拜、对知识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文艺复兴运动所启蒙的,正是画中思想家们脚下的那片丰沃土地。

《雅典学院》背后还有一则有趣的轶闻。拉斐尔在签字厅苦画时,隔壁的西斯廷礼拜堂,米开朗基罗正在天花板上搞创作。脾气不好的米开朗基罗规定,作画期间外人不得入内。有天拉斐尔忍不住好奇跑进去偷看,被米开朗基罗逮个正着。后来米开朗基罗一提到拉斐尔,就说他的艺术都是跟自己学的。两人由此结下了梁子。

拉斐尔的应对之策很有意思,并充满了智慧。他把米开朗基罗画进了《雅典学院》。画中左下角,左手撑腮、斜倚在大理石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是米开朗基罗的脸。拉斐尔还将柏拉图画成了达·芬奇。他自己则以聆听者姿态出现在右侧角落里——头戴黑帽子,只露半张脸。拉斐尔用这种构图,向两位画坛前辈致敬,表达了一种追随时代精英的谦逊。

事实上,米开朗基罗的风格已经在《雅典学院》中初见端倪了。“人物动态感激烈,画面很有戏剧色彩。在拉斐尔此后的另一幅壁画《迦拉忒亚》中,主人公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反向扭转,就像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人物身体的‘蛇形曲线’,很有动态感。不过相比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对力量的表现更加优雅温和。”郑伊看说。

《雅典学院》完成后不久,拉斐尔的画技终于得到了广泛认可。当时酷爱艺术的利奥十世成为新一任罗马教皇,他在即位第二年就任命拉斐尔为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总监,并将他的画向全国推广“安利”。1514年,31岁的拉斐尔获得了世俗定义的成功。他开了一家画室,收了一批学徒,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私人订单。

站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拉斐尔“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顶峰”。“他早期作品中的安宁和谐,以及后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整个人类的关怀,令拉斐尔成为‘艺术史上从事理想美事业’的最高点。”郑伊看说。

短命的画圣

凭借过硬的技术与出众的交际能力,拉斐尔一边从教皇手里领工资,一边在富人手里挣佣金。绘画成了他源源不断的财富源泉。实现财务自由后,拉斐尔给自己买衣服、置房产。同时代的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瓦萨里评价他:穿着华美服饰,在上层圈子里打交道,活得像个贵族。

忙着享受生活的拉斐尔,也不忘继续耕耘自己的绘画事业。那段时间,他创作了很多人物肖像,比如《披纱巾的少女》。画中女子深邃的眼神、略带笑意的脸、微微侧立的上半身,让人不禁联想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达·芬奇与佩鲁吉诺师出同门。据说,达·芬奇曾邀请“同门师侄”拉斐尔去他的画室参观。站在还未完成的《蒙娜丽莎》前,拉斐尔惊呆了。他记下了画中的“薄雾法”(一种表现法,使人物像被一层雾包围),才有了后来的这幅《披纱巾的少女》。

《披纱巾的少女》,原型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拉斐尔一生的至爱。

关于画中原型,有人认为她是拉斐尔的一生至爱。拉斐尔成名后,一位红衣主教想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他不喜欢,又不敢拒绝,于是拖着不办婚礼。私底下,拉斐尔认识了面包师的女儿芙纳蕾娜,对这个平民女子情有独钟,无法自拔。

1520年4月6日,年仅37岁的拉斐尔突然离世。有人说他的死是因为纵情声色,也有人说是因为疲于作画,不堪重负。一生高产的拉斐尔留下了30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一张画了一半的遗作《基督显圣》。

此后的500年,拉斐尔的影响自意大利波及欧洲,甚至整个现当代艺术史。郑伊看如此介绍他的追随者们:

16世纪的样式主义者把拉斐尔的“优美样式”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格。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正是拉斐尔的学生朱利奥·罗马诺。

16世纪末,卡拉奇兄弟创立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把拉斐尔的素描写进了课本。

生活在17—18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旗手安格尔,一生都在研究拉斐尔。在这位狂热粉丝的笔下,柔美匀称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圣母图式的精神风貌。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新古典主义风潮在中国流行起来。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靳尚谊去了一趟美国,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欣赏了一系列西方古典画家的作品,其中就有拉斐尔的。回来之后,深受启发的靳尚谊完成了著名的《塔吉克新娘》,把东方女性之美画到了极致。2006年,靳尚谊创作致敬大师系列,其中一幅就是《仿拉斐尔》。后来他的学生杨飞云、王沂东等也加入了受拉斐尔影响深远的新古典主义阵营。

如今,拉斐尔的作品已是各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场接一场的展览,吸引着全球粉丝前去一饱眼福,亲临画前感受拉斐尔的魅力。

500年来,人们对拉斐尔的追随与爱从未间断。正如罗马万神殿中,拉斐尔墓碑上的那句话:“他在世时,自然女神担心会被他征服;而他死时,自然女神又害怕会跟着枯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