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冥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曲靖到宣威的城际列车还没有开通,每次带他回娘家,都需要坐3个小时的班车。
我的孩子那个时候很乖,每次坐车,开车后不用半小时,他就睡着了。看着他睡我也很无聊,于是我就闭上眼,数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就进入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能感知周围的事情,同时也能在这种状态下有一种奇异的放松。那种感觉至今我也说不出来,总之就是处于一团光亮之中,温暖而放松。
只要我坐长途汽车,我都能自如地进入到这种状态。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状态叫冥想。
那些年,当我不开心一个人独处时,我就常常数着自己的呼吸进入冥想,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的放松方式为陪伴,我才能从那段黑暗时光中慢慢走出来。
那个时候,我不会任何形式,也就是说什么打坐等外在要求,我一条也没达到,就是想冥想时,就安静地自己呆着,数呼吸就行了。
过去我不依赖外在的形式,现在更不会,不过,我现在的冥想方式却和过去不同了。
现在只要我内心烦躁,我就会出门走一走。在走的这个过程当中,我就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暗示:我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用不了几分钟,就能感觉我融入了周围,就像一棵树,就像一块石头,各行其事,各在其位。
每当我进入这种状态时,会突然全身有一种触电的感觉,一两秒之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但触电感觉前与触电感觉后的感受就完全不同。没触电感觉前,我发现自己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触电感觉之后,我感觉我和世界就是一体,既它是我,我是它。
这种感觉,没法详述,会给人一种神叨叨的感觉的。如果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来说,这就是一种心流体验。如果用灵性思维角度来说,这是冥想状态。
“冥想是觉知而非思考,它属于内在而非外在。”
是的,每当我在行走时进入冥想状态时,我不会思考,只会感知。比如说,对面走来一个陌生人,就算他没有表情,我也可以感知到这个人是平静的还是愤怒的;如果走在山里,我可以感知到到山林里的温润与包容。
通常在这个时候,我不愿意有意外来电或者微信、短信等杂七杂八的信息通知,被打断用觉知感受世界的满足感。
斯瓦米·拉玛在《冥想》这本书里说:步骤是这样:首先关注身体,然后关注呼吸和觉知,最后集中在意念上。
确实,在身体有痛苦存在时,我们是很难进入冥想的。只有在无痛感的状态下,才能关注呼吸和觉知,最后集中在自己的意念上。
不过,我个人觉得,冥想既然是内在的修炼,那么应该学着摆脱一切外在的形式,去尝试各种形态下的冥想。比如我现在几乎不会坐着冥想,这两三年来我一直学着在行走的状态下冥想,现在略有成效。
“无论选择了什么样的坐姿,都要经常进行练习,不能总是半途而废去尝试新的姿势。”
其实,在我理解中,只要身体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下,都可以尝试着冥想。不过,有一点,如果躺着就不太行了,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想躺着冥想,那结果肯定是一觉就去梦周公。
不过斯瓦米·拉玛的《冥想》一书真的是非常不错的,很是适合想要默默行动的初学者,方法和姿势书里都有详细的说明。
我个人经常练习冥想的结果是做事的专注力提高了,每天做事都很容易沉浸进去;感知敏锐度也提高了很多,就拿我的孩子来说,现在只要见到他,他就算不说话也没有什么表情,只是静静地坐着,我也能感知到他心里有没有事,情绪状况如何。
有了这些效果,对于我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我也觉得一个人,应该学习冥想,给自己一个拓展心灵空间的机会。
在这里,我突然想到我发现了一个自由冥想的小秘密:只要头部没有什么可以支撑的,就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尝试冥想。在此,注重仪式感的人,请飘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