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宝玉误终身,世人都错看了林黛玉

作者:退休笑花

一、黛玉之才

说起林黛玉,一般人觉得她哭哭啼啼,爱使小性儿,也有人认为她恃才清高,孤芳自赏。实际上林黛玉是胸有丘壑之人,世人多被表象所迷,看她因爱生忧,忧思成疾,最后是镜花水月,郁郁而终。

林黛玉有才,她不仅仅能舞文弄墨,妙笔生花,还能慧眼识人,机敏应变,后期更能拉拢人心,结交好友,才干实不亚于凤姐。

黛玉文才很高,而且非常自信。诗社之时常出佳句。就是元春省亲之时,叫姐妹们作诗,黛玉也当仁不让。

“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做了一首无言律应命便罢了。”

黛玉才智甚高,当然不甘于就在闺阁之中默默无闻。后面她又替宝玉做了一首《杏帘在望》。“宝玉打开一看,觉比自己做的三首高出十倍。”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诗是给元春看的,可能间接到达御前。如此文艺的颂扬之作,可以说是非常应景,却无谄媚之态。

黛玉慧眼识人,冷眼旁观。

探春当家了几日,黛玉评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也倒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未付来了。”

又说贾府“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黛玉既能看出探春过人之处,又能算出贾府亏空之实,不可谓不聪慧,也不见得没有管家的才能。

黛玉机敏应变,自是从她小来贾府就存了心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黛玉年纪渐长,性子也越发好了。

在四十五回,就和宝钗互剖金兰语。说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又认识到自己以前性子不太好?可知我竟自误了。”

与湘云的关系也从一开始互相挤兑,到湘云住在潇湘馆,也在凹晶馆联诗,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之句。

更是和薛姨妈关系亲近。“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

即便是婆子丫头,黛玉也亲近起来了。对送东西的婆子说“难为你们。误了你们的发财,冒雨送来。”

黛玉如此优秀,与宝玉也有缘分。宝玉与他青梅竹马,心意相通。更是为了黛玉生气,发疯,闹得阖府皆知。但为何二人的因缘,却成了镜花水月呢。这就跟宝黛二人的环境分不开。

二、黛玉之悲

决定宝黛二人因缘的是谁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贾家,是贾母,王夫人,贾政。

先看贾母,贾母最是疼爱黛玉。在黛玉初来的时候,就对她关怀备至。她真是宝黛姻缘的拥护者吗?我看未必。

宝琴来贾府之后,贾母就想要求取宝琴,“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上还好;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但是宝琴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就作罢了。

即便宝玉误以为林黛玉要回苏州去,她也只说了“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在没人来接他,你只管放心罢!”也没有对孙儿表明林妹妹会永远留在贾府的意思。

其实贾母对宝黛因缘的态度是变化的,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以后专门来研究。只目前来看,贾母对于宝黛的恋情,说不上是万分反对,也不是一心支持。否则以贾母的贾府的地位,完全可以早早给他们定下,或者后期黛玉都十五六了,实际上也可以成婚了。

再说贾政,贾政对宝玉可以说是古代严父的代表了,他希望宝玉走的路,是和宝钗、袭人,甚至是湘云对宝玉的希望是一致的,都是所谓“正统”的道路。偏黛玉不是“正统”的护卫者,她是一个反抗者,和宝玉一样。贾政会考虑宝玉的内心,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妻子吗?根本不会的,对于贾政而言,个人情爱这种东西简直就是荒谬,荒唐,荒诞。

最后再说王夫人了。王夫人就是宝黛因缘的最大阻挠者,她打一开始就不喜欢林黛玉。可能是对贾敏的嫉妒,还是因为黛玉与宝玉太过亲近,还是因为她太喜欢宝钗。总之王夫人对黛玉的厌恶是发自内心的,在说道晴雯的时候。王夫人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同时又说“这样妖精似的东西竟没看见!”可见了,黛玉长相得美,也是王夫人所看不上的。再说宫里娘娘传出礼物,是宝钗与宝玉一样,黛玉与三春一样。元春身在深宫,对家中妹妹们的情况不十分熟悉,她能这样安排,与她那能够进宫探视的母亲的授意是分不开的。

家中老人都不支持,宝黛姻缘自然也就水月镜花了。黛玉也渐渐感到心事没法达成,忧怨交加,健康也一日一日恶化,最终导致了心事终虚话。

世人都看错了林黛玉,她的孤傲,她的尖锐,她的才情,并不是不通人情和任性妄为,而是她在无力扭转的大环境下,一点点小小的反抗罢了。林黛玉的悲剧不是她个人的悲剧,无论她怎么样优秀,怎么样的谋划,与宝玉怎么样情投意合,也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如果,如果黛玉真如癞头和尚所言不见外亲,不见宝玉,可能真的可以平安了此一生吧。

珍爱红楼梦 重酬征稿

期待你的参与

详情请点击→征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