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哪座城市,十万大军包围十万大军,第一兵团对第一兵团?
辽沈战役之初,林总主张先打长春,主席指示先打锦州。经过权衡,林总最终决定先打锦州,放下长春。放下长春并不是置长春于不管不问,林总派出了一位大将坐镇,包围长春。
说来真是巧合。当时国民党在长春的守军共两个军,一个是杂牌军滇军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另一个是蒋介石嫡系新编第七军,军长李鸿,两个军加在一起约有十万人。
而包围长春的东北野战军部队也是十万人,只有一个主力纵队,那就是第十二纵队,司令员就是大名鼎鼎的钟伟,还有其他六个独立师,加在一起,也是约十万人。
《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我东北野战军只有十万人就敢包围国民党的十万大军,而且国民党的部队大部分还都是美式装备,不得不说,这是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一大奇迹。
为什么呢?第一,在整个东北战场而言,长春是一座孤城,他们根本得不到救援,所以我军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包围。第二,长春内部守军也有矛盾,那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和杂牌军无法调和的矛盾。
东北野战军恰恰利用了这个矛盾,最终促成了曾泽生将军的和平起义,成功瓦解了敌人内部。东北野战军的策略是围而不攻,长期围困,断其水源和粮食供应,据《萧劲光回忆录》中提供的数据,围城三个月,长春城内的粮食价格上涨了700倍,到最后拿钱你都买不到粮食了。
这就叫围而不打,促使敌人内部瓦解,最终兵不血刃,解放长春。试想,如果是以硬碰硬,十万对十万,那绝对会是一场胜负难料的激战,而且伤亡会比较大。
长春战役,十万对十万,还有一个巧合,那就是第一兵团对第一兵团。防守长春的国民党最高指挥官是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而围困长春的东北野战军最高指挥官是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
都是第一兵团。郑洞国毕业于黄埔一期,萧劲光曾两次去苏联留学,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他们的学历应该是同样华丽,平分秋色。
还有两个非常巧合的地方,萧劲光和郑洞国同岁,他们都出生在1903年的1月,萧劲光只比郑洞国大了几天。他们还都是湖南人,萧劲光出生在长沙岳麓山下,郑洞国是常德石门人。
两位同龄的湖南老乡,那真是一个好对手。萧劲光和郑洞国后来都比较高寿,萧劲光在1989年逝世,享年86岁,他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大将,郑洞国在1991年逝世,享年88岁。
围城六个月,郑洞国最后困守中央银行大楼,为了让郑洞国“体面地投降”,萧劲光没有强攻银行大楼,而是发表了郑洞国“负伤被俘”的消息,郑洞国象征性地抵抗了两日,放下武器,率部投诚,长春解放。第二天,萧劲光还请这位老乡,吃了一顿丰盛的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