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闪电的羽翼:德国欧宝-路德维希W39型军用巴士图史

原创 锅炉房老王 崎峻军史周刊

相信很多都市上班族都有每天挤公交的经历,穿行在城市街道上的大型巴士客车应该是人们最熟悉的公共交通工具。通常来说,人们很难将公交车与军用车辆联系在一起,即便是部队单位使用的大型客车大多不过是普通民用客车涂上军绿色涂装而已。不过,在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却拥有一款专门设计的大型军用客车,这就是欧宝-路德维希W39型军用巴士(Opel-Ludewig W39 Wehrmacht Omnibus),它是著名的欧宝“闪电”3吨级载重卡车的一种变型车,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军事用途,车内空间十分宽敞,带有便于出入的尾门,这些设计赋予它极高的通用性。除了载客之外,这款军用巴士也被用于救护、通讯、指挥等用途。

路德维希客车公司

1919年,一家名为“科普-路德维希”(Kopp-Ludewig)的汽车车身制造公司在德国埃森(Essen)成立,1924年,该公司取得了法国“布加迪”牌汽车(Bugatti)的生产代理权。路德维希公司擅长在其他公司的轿车、卡车底盘上设计、制造专用车身,以满足载客或货运的不同需求。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路德维希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布加迪、福特、霍希等汽车品牌的车辆底盘定制大型豪华轿车和敞篷运动汽车,该公司还设计了一款能够在行驶中方便收放的车身软篷,非常适合各类敞篷车辆,并为这款产品申请了注册商标Aero,这一商标后来被该公司的客车品牌所沿用。1934年,路德维希公司停止了轿车和敞篷车的生产业务,开始专注于大型客车的开发,它在埃森的客车制造厂拥有300多名员工。

■ 20世纪30年代的路德维希客车制造厂,注意厂房外的空地上停放着数辆大型客车。

■ 路德维希公司的Aero车标。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大兴土木,在全德国范围内兴建了大量公路、机场、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交通网的扩展和发达带动了汽车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兴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使得德国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大众开始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路德维希公司抓住市场机遇,适时推出了时髦的流线形巴士,它融合了轿车的流线形车身设计,可以被视为拉长加宽的轿车,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路德维希公司先后制造了多种型号的流线形巴士,获取了大量利润。在二战结束后,流线形巴士被视为纳粹时代的象征之一,渐渐销声匿迹。

■ 上三图均为路德维希公司在30年代中期制造的流线形巴士,其中有些是定制的旅游车,配置很高,是当时的时髦车型。

除了流线形巴士外,路德维希公司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军用巴士,或者称为“制式巴士”,通常在欧宝公司的3吨卡车底盘基础上制造,也有少数车辆利用福特公司或MAN公司的车辆底盘制造。在战争时期,分布在德国及德国各占领区的不同分包商为路德维希公司提供零部件,以扩大军用巴士的产量,这种车辆被德国军队广泛运用于人员运输及其他用途。

■ 路德维希客车制造厂的两位女员工在客车前留影,在二战时期该厂的大部分员工是女性。

战后,路德维希公司与布欣公司(Büssing)合作,继续生产大型客车,并发明了跃层巴士的新颖车身结构。所谓跃层巴士就是车身后部为两层,而车身前部仍为单层。跃层结构的巴士因为安全问题在1960年时被禁止上路运营。1968年,路德维希公司开始使用奔驰公司和布欣公司的底盘制造铰接式公交车,但此时该公司已经丧失了与戴姆勒-奔驰及MAN等主流客车生产厂家竞争的能力,于1976年退出客车生产领域,此后继续作为客车维修和特种车辆改装厂家存在。2015年末,路德维希公司申请破产,但业务还在正常运营。

欧宝的长轴距客车底盘

成立于1863年的欧宝公司(Opel)是德国最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之一,该公司于1899年涉足汽车制造业,到1914年时已经成为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而且建立了德国第一条汽车流水生产线,到1928年时欧宝公司已经占据了德国汽车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欧宝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轿车和载重卡车,本身并不生产大型客车,但该公司在1937年规划新型的“闪电”卡车车系时就考虑到将其发展为客车底盘。基于“闪电”3吨级载重卡车底盘设计的客车底盘采用了与卡车底盘基本相同的结构和机械总成,但按照载客的要求进行了优化,轴距从卡车型的3.6米延长到4.7米,以提供更大的车体空间。在延长轴距的同时,客车底盘还降低了离地间隙,使车厢地板更接近地面,方便人员上下车,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还可以降低重心,便于操纵。除了尺寸上的变化外,欧宝公司还对客车底盘进行了轻量化设计,为客车车体留下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同时还对机械系统进行了改进,采用低噪音变速箱,降低了四挡及五挡行驶时的噪音。

在1937年到1944年间,欧宝公司一共生产了8300多台长轴距客车底盘,被广泛用于改装包括军用巴士在内的各种专用车辆,此外该公司还基于该底盘制造了部分加长版“闪电”卡车,用于运输尺寸较长的货物。

■ 欧宝公司的客车底盘广告。

■ 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欧宝长轴距客车底盘,其离地间隙相比卡车底盘更低,其后轮为双排轮胎。

■ 一位欧宝公司的员工将制造完成的客车底盘从吕瑟斯海姆工厂送往附近的客车制造厂。

W39型军用巴士(国防军第1型)

大型军用巴士的产生与德国军队的机械化进程密切相关,在二战前夕,随着坦克、装甲车及各型卡车、乘用车大量装备部队,德军的机动能力大为提高,而未来预想的机动作战要求指挥机构同样具备高度的机动性,由此德军希望获得一种具有较大车体空间、乘坐环境相对舒适的全封闭车辆用于搭载指挥部人员进行快速调动,这就是军用巴士的设计初衷。

战前,德国军队提出一项名为“舍尔计划”的军用车辆设计规划,要求对所有军用车辆进行标准化,以简化生产和配件供给。这项计划对于大型军用巴士的设计也做出了规定,这种车辆必须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而且尽量与制式军用卡车相似。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欧宝公司的“闪电”系列卡车已经成为德军的主力运输车型之一,而路德维希公司在制造客车车身方面又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基于“闪电”底盘由路德维希公司进行设计制造就成为生产军用巴士的最佳方案。

■ 作为公共汽车(上)和托特组织通勤车(下)使用的民用型欧宝-路德维希巴士,W39型军用巴士在设计上吸取了民用巴士的成熟设计。

路德维希公司在接到军方指示后,就以欧宝长轴距底盘为基础展开设计工作,采用了既有的民用巴士的成熟设计,为了便于生产对外观进行了简化,对车身结构进行了加强,以适应相对恶劣的战场环境,去掉了不必要的装饰部件,所以军用巴士在外观上比民用车型更为方正。车厢内的座位布局和车窗也针对军用要求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有需要时车内座椅可以很方便地拆除,以腾出空间改为他用。

■ 路德维希公司早期生产的W39型军用巴士的存档照。与民用型号相比,军用巴士的车厢与车首之间的过渡非常生硬,直接采用大平面造型。

■ 与4.5吨级重型卡车挺在一起的W39型军用巴士,其长度比普通版欧宝“闪电”卡车要长,体型上更接近4.5吨级卡车。

路德维希公司设计的军用巴士每侧有7扇车窗,其中载客区的4扇车窗以两两一组的方式布置,可以前后推拉进行开闭。载客区设有14组木制座椅,分为7排布置在车厢内,每排两组,每组可坐两人,一共可以搭载28名乘客,算上驾驶员和副驾驶总共可载30人。在车辆的右侧前后各有一个车门,此外在车尾还设有一扇大型车门,部分早期生产的车辆在左侧前方还设有一扇车门。车顶后部装有行李架,用于运载乘坐人员的随身行李或其他物品,人员可以通过设在尾门上的梯子登上车顶。车厢采用木框架结构,车体外壳及车厢内壁均为薄钢板制成。与卡车型号不同的是,军用巴士的油箱从驾驶员座位下方转移到车身右侧。

■ W39型军用巴士早期型的四视线图。

■ W39型军用巴士的驾驶席内景,在驾驶员旁边还架着一挺ZB-26型轻机枪。

■ 从车内向车首方向拍摄的车厢内景照片,可以观察到木制座椅的细节。

■ 从车首向内拍摄的车厢内景,可以看到车内座椅的布局。驾驶席及副驾驶席似乎是皮质靠背。

■ 上面三图展示了W39型军用巴士尾门的特征,大型尾门设计非常便于装卸大型物品,注意尾门上还装有供人员登上车顶的梯子。

1939年秋,路德维希公司设计的军用巴士正式定型投产,被德军命名为欧宝3.6-47W39型军用巴士,其中3.6指的是发动机排量3.6升,47代表底盘轴距4700毫米,39表示1939年定型。W39型军用巴士的空重约2吨,全重约6吨,车长7.356米,车宽2.248米,车高2.481米,安装一台欧宝75马力六缸汽油发动机,公路最高时速为90公里/小时。

W39型军用巴士最初生产速度很低,后来逐渐提高,到1940年时已经达到每月量产100辆的规模,陆续装备德军部队的各级指挥部及运输单位,其身影出现在欧洲及北非战场的各条战线上。在生产过程中,W39型军用巴士的备用轮胎从车尾底盘中间位置转移到车身左侧前方的圆形凹槽内,还增加了外形较为复杂的后翼子板。路德维希公司在战时制造的标准型军用巴士被称为国防军第1型,以区别于后期生产的简化发展型。

■ 用于生产军用巴士的欧宝长轴距底盘。

■ 上面这组照片是路德维希工厂车间的内景,记录了工人们制造W39型军用巴士车厢框架的过程。

■ 路德维希工厂的停车场上停满了制造完成的军用巴士,近景处还有一辆客车底盘。

■ 两名德军士兵站在一辆W39型军用巴士前留影,从这幅照片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车首的特征。

■ 一支德军行军队列中的W39型军用巴士。

■ 一辆后期制造的W39型军用巴士,其主要特征是驾驶席左侧车身上容纳备胎的圆形凹槽。

■ 另一辆后期型W39型军用巴士的照片,注意后轮上方流线形的翼子板。

■ 一位德军军士在一辆军用巴士前留影,可以观察到车体左侧备胎凹槽的细节。

■ 这幅模型封绘表现了一辆在东线战场作战的W39型军用巴士,注意右侧翼子板上的小斧头。

■ 在利比亚的黎波里码头上,一辆W39型军用巴士正被起重机吊下货船,它将配备给非洲军部队使用。

■ 装备非洲军的W39型军用巴士,注意车窗上方捆扎起来的布帘,可能用于遮阳。

■ 这幅照片很好地展示了W39型军用巴士前后车门的特征,注意行李架上堆放的油桶。

■ 几名非洲军的军官在一辆经过伪装的军用巴士车尾闲聊,注意车尾左侧的非洲军标志。

■ 几位非洲军士兵在巴士车旁搭起的凉棚下乘凉。

■ 上面两幅彩绘都展示了在北非战场作战的W39型军用巴士,其中下面这幅彩绘中可以看到车身左侧也还有一扇车门,应该是一辆极初期型。

W39型军用巴士(国防军第2型)

1943年中期以后,随着战争局势对于德国日趋不利,各种原材料的供应也愈发紧张。针对形势的变化,路德维希公司应军方的要求,对W39型军用巴士的制造工艺做了进一步的简化,以节约材料、降低工时,由此产生了被称为国防军第2型的发展型,与标准版巴士有明显差异。第2型军用巴士的车身材料有部分采用胶合板,弧形的车窗边框也改为直线,储存备胎的凹槽和车顶的行李架被取消,全车外观变得更加方正。前风挡玻璃由左右两片改为一片大型风挡,雨刷也改为一个。

除了车体结构和细节的变化外,第2型巴士的车首也做了修改,例如将两个前牵引钩改为一个中置的牵引基座,取消了右侧翼子板上的斧头,取消了形似齐柏林飞艇的车首装饰物以及闪电车标,这些变化也同样出现在同期生产的欧宝“闪电”卡车上。

到1944年中期停产时,路德维希公司制造的W39型军用巴士的总产量超过2880辆。

■ 一辆较早生产的第2型军用巴士,注意车首的车标和装饰物已经消失,车窗的弧形边缘也改为直线形式,前风挡仍是左右两片,但仅有一个雨刷。

■ 这是一辆后期生产的第2型军用巴士,其前风挡已经改为整体式,车身左侧的备胎凹槽被取消了。

■ 一辆后期生产的第2型军用巴士的工厂存档照片,车顶的行李架也被取消了。

■ W39型军用巴士第2型的车厢内部照片,座椅样式较为简单,并使用软质材料包裹,在靠走道一侧的椅背顶端增加了弧形把手。

W39型救护车及其他变型车

W39型军用巴士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作为救护车使用的可能性,其大型尾门设计也着眼于方便担架上下车,而且客车底盘行驶平稳,颠簸较轻,乘坐相对舒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伤员的痛苦。改装为救护车时,W39型巴士将车厢内的木制座椅全部拆除,在地板上安装专用的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担架,车内最多可以容纳5副担架,此外还设置了供医护人员和轻伤员乘坐的座位,车内配有一些必要的医疗设备,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改装成临时手术室,为危重伤员进行手术。

■ 一辆利用W39型军用巴士第1型改装的救护车。

■ 一辆利用W39型军用巴士第2型改装的救护车。

■ 上两图为W39型救护车的车厢内景照片,可以注意到车厢内座椅可以折叠收起,以增加空间停放担架。

■ 两名德军士兵将一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从尾门抬上W39型救护车,由此可见大型尾门设计的便利性。

■ 一辆W39型救护车正驶入一架Me 323型运输机的货舱。

除了救护车之外,W39型军用巴士还有其他各种改型,其宽大的车厢为各种改装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比如车内可以配置电台设备改为野战通讯车或加装电话交换机作为野战交换台使用,也可以改为野战指挥车,此外诸如野战炊事车、移动洗衣房、野战修理车等等都可以由W39型巴士变身而成。在拆除座椅后,W39型巴士也能用于运输大件物品,其多用途性深受德军的好评。

■ 一辆用途不明的W39型军用巴士的变型车行驶在东线的泥泞道路上,注意车尾一侧有两个带盖的插座,应该是与通讯有关的车辆。

■ 一辆指挥型军用巴士的车厢内景,在改装为指挥车时,车内要安装地图桌、电台等设备。

■ 一辆利用W39型军用巴士改装的野战炊事车,注意车顶带有遮雨帽的小烟囱。

■ 一辆被苏军部队缴获后继续使用的W39型军用巴士,注意前车门的厚度。

在战争中幸存的W39型军用巴士在战后被用作邮政车或长途客车,遗憾的是没有一辆被保存下来,目前仅有一辆使用客车底盘的加长版卡车存世。

■ 目前唯一存世的利用欧宝客车底盘制造的加长型卡车,而W39型军用巴士无一保留下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