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林散之没有深厚功力,全靠灵气写字
闲来读史,也是一种养志的状态。近读国美陈振濂的《中国现代书法史》之论《老一辈书家读成就》之《林散之》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林散之是非功底型书家,他全仗灵性作书。”
我为何喜欢这句话呢?因为很多当代不知书者总喜欢引用林散之来论证书法家的成就就是“功底”的积累。因为林老一辈子学书,老来方有所成,于是他们也就推出了书法家就是学书功底的积累,于是也就推出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书法由于功底未到终至于老而无成。似乎是被功底未到所害。殊不知此也是欺世谬论,愚弄无知者而已。
林散之是非功底型书家,他全仗灵性作书。当林散之形成自己当独特书风当时候,其实也就是他寻觅到了自己独特的书写表达技法,作为后学者是可以把它作为技法进行解读的。而并不是说必得经过林散之老走过的学书之路自然就能过度到林散老的书风,这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学习书法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书风的过程,是不断寻觅适合自己表达的书法技法并能符合国人审美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功底的积累过程。很多学者当忖度之!
网友观点:
心曲已素:没有功力,如何能“仗性灵作书”?从书法看,现在的江南,真的没了才子,有的只是传奇这样的冬烘先生吧。
毛三道士:几本介绍林散之的书中都说林散之功底如何如何地深厚,帖临得如何勤奋,诗做得如何如何优秀,学识积累的如何如何丰富,而到了这网上却说他“是非功底型书家”。正因为有这样的论调,所以现在好多人都扔了功底,一个劲地张扬灵性,“摇摇摆摆飞上天”,写的字“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好多人还跟着称好。楼上心曲说得对,没有功底,如何灵性?
sel:看看林散之的临汉碑,就知道他功底的深度了。另外,正如楼上所说,他在诗、画上的艺术修养,也滋养了他的书法。不知陈振濂的原话是如何说的,但我想他一定不会是想说写字只需灵性,不需功底吧!有灵性,再加上深厚的功底,才有可能成就不朽的艺术。
刘传奇:楼上几位朋友能否具体阐述一下你们所理解的功力或者功底的具体内涵,以便于清楚辨别功底功力在具体学习书法中是否可以换用其他更科学的更具实际操作意义或理解的词语。词语意义内涵的模糊不清是致使很多初学者误入歧途而不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当代书法在学习的方法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无声处:比如写草书,通俗一点说吧,贵在心闲手敏,其关键在一个“熟”字,熟才能心闲,熟才能手敏,这熟,就是功力。没有功力,哪来的灵性?至于“更科学的更具实际操作意义或理解的词语”,不知楼主想说些什么?
刘传奇:“熟”才是“心闲”,“熟”才是“手敏”。只是这熟假如是建立在错误的技法上的“熟”,那就很可怕了。就像很多老年体书法,他们似乎很熟,写起来也很“心闲”,手似乎也“敏”了,可那我们可否说此君“功力深厚”!
心曲已素:传奇同学的语言已经形似学院派了,如果继续努力一段时间,肯定也能做到形神兼备。传奇同学,其勉旃。
刘传奇:我想去掉“功力”等含混不清,误人不浅的词语,“而用更具实际操作意义或初学者理解的词语”让学习书法在技法与情感的引导下走上学习的正轨。
心曲已素:书法功力,简单说,就是指对笔墨的驾驭能力。
刘传奇:我并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持君之观点,由君之观点不知是否可以推理说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有了优秀的笔墨驾驭能力所以他就是很有功力的人,而一个非优秀的书家很显然在笔墨的驾驭能力上有欠缺,所以可以说功力不深厚了。有鉴于此,看样书法的功力并不是与时间有完全直接的关系。从君的表述看功力的有无是从结果推导出来,而并不是从他努力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心曲已素:难道连笔墨都驾驭不好的能说是书法功力深厚吗?
刘传奇:君尚未明白我我的意图,我的意思是不用功力这些意义含混不清的词语误导很多初学者,致使走了很多弯路,最后还以为自己只是功力造成的,而其实是对书法技法的错误把握而已。
心曲已素:“功力”这个词,怎么不清?不清的话,其它门类也频频使用?功力不到是功力不到,技法错误是技法错误,两家井水不犯河水。混淆二者,“误导初学”,那是师傅的水平问题,因为,人家是功力不到,你应该让他用功,人家是技法不对,你应该指给他正确的技法。
刘传奇:君说功力是“能力”功力不到就用功,没有了“书法的能力”了,也就是技法存在问题,再“用功”是不是只是错误的重复呢?
心曲已素:技法和功底是两码事,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技法正确是首要的,它可以避免学习者少走或不走弯路。而书法技法具有多样性,我把它分为今与古两种,那只是大体来说,人与人的书写,实际上是做不到完全一致的,否则出来的字也一样了,那也就不称其为艺术了。
青云龙:“林散之是非功底型书家,他全仗灵性作书。”陈振濂说这句话,其实是对的。功底多少,那是看你比较的对象是谁,站在历史大师们的高度,这完全正确。如果是和初学者比较,那就好比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没有什么可比性。林老作书,是布气不布力,气不能带形,神意大于形意,形神没能和拍。这就是和历史大师们存在的差距。
心曲已素:对于形、气和神,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其次炼气,最下炼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也说,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林老的书法,经历了炼形、炼气和炼神三个阶段,尤其最后阶段,纯以意行,达到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境界,岂是尔等无知无识之辈能理解得了的。
陆祗寒:赞同:没有功底,何来灵性?技法层面都解决不了,如何放纵而不失精准地抒发性情呢?
刘传奇:我不知道纯以意行的作品,是否还可以对于学习用法进行解读。中国古典的经典就是在学习的方法论上存在含混不清的意义,很多意义不精密的词语很能误导很多学习者。致使其走上错误的道路还用含混的词语进行很空洞辩论!
心曲已素:“意”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如“得意忘言”,“此中有真意”,“用意不用力”,再比如书法理论中的:晋书重韵,唐书重法,宋书重意。
说古代汉语在方法论方面存在含混不清,很多意义不精密的词语能误导很多学习者,这是那位“旋风”的观点。难道古人都是失语症患者不成,可是古人使用它,非但不碍事,而且用得还很好啊?别的不说,就书法传承来看,代代都出了书法家。依我看,是因为现代人读书少,理解能力下降造成的吧。
刘传奇:君看样把现代人对于功力一次的具体含义不能正确解读解释为“不读书”造成的。我试问君,你在古代哪些书法文论中具体提到学习书法必须“功力”深厚的论述的呢?
心曲已素:古代书家都非常注重功底的历练,古代书法理论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池水尽墨的、木板写穿的、几十年不下楼的、甚至“沉心驱志,割情断欲”的,等等,我就不多说了。
刘传奇:我向来反对厚古薄今!
心曲已素:我向来既反对厚古薄今,又反对厚今薄古。
燃灯道人:林散老的名气太大,这是公认的。但对他的书法评论却是见仁见智,甚至差距很远,这也是正常的。陈振濂的这句话不错,综观林散老的书法作品,是可以得出这个观点的。当然,这也是个人的看法。不是说林散老没有书法功底,而是书法功底不是很深厚,并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之所以不能与古代草书大家相比,就是欠在书法功底上。林散老书法胜在“天生丽质”,这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但遗憾在后天的磨炼不够深,致使功力上欠缺。至于他的“墨法”,古时早已有之,不是创新。不管怎么说,林散老的大字草书有自己的风貌,亮点很亮。但学林字必死,因为你没有林散老的“天生丽质”和“灵性”,写不出他的格调。
所谓书法“功力”,是指字内功,有综合性的泛指,有某方面的专指。简言之,就是写字的本领如何!这里,对观者是有要求的,必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功底如何。人不同,体会理解也不同,又岂能在文字上能说个“清清楚楚”!
心曲已素:燃灯道人说的“但学林字必死,因为你没有林散老的'天生丽质’和'灵性’,写不出他的格调”,是老生常谈。因为,李北海、齐白石还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书法学习没有禁区,你愿意学谁的就学谁的,你愿意临哪家就临哪家。因为书法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个取舍的过程,没有人也没有必要去全盘接受。
毛三道士:作为一个公认的大名家,无论谁,不可能是非功力型的,同时也必定具灵性的,两者不能分离。有成就的书家必定是有功力的书家,而没有功力的书家不可能成为有成就的名家。
心曲已素:我前面所说的书法功力,只是简单说,或者说狭义上讲。“汝果欲学诗,功夫更在诗外”,跟作诗一样,书法也是有字外功的。何为书法的字外功呢?黄鲁直说过,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的字外功就是,胸中道义与圣哲之学。
吴伟平:词语意义内涵的模糊不清是致使很多初学者误入歧途而不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当代书法在学习的方法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刘传奇
这话甚妙!我举双手同意。对词语内涵的理解持有异议,这大概也是大家在这儿争论不休的原因吧。
毛三道士:一个成功书家本来就是技与道、功力与灵性等有机结合的典范,而刘传奇却把这两方面分离开来,导致人们又回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毫无讨论价值问题上来,这是当代书法在学习的方法论上亟待纠正的问题。
刘传奇:请问君:“我什么时候把什么两方面分开的?是“技与道”一方面和“功力和灵性”一方面吗?还是什么别的?”我还没有搞清楚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