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五要素与生活五步法:能帮助就别添乱,能行动就别空谈!
2016年12月,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这里提出了心理健康五项指标,即知、情、意、关系与适应。我们进一步简化的话,可以认为是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这与之前提出的“生活五步法”非常类似。
“生活五步法”就是对于事情发生的态度,践行“洞察、重构、正视、接受、同化”这五点。
出发点是生活中应对事情态度,我们认为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就是说生活一个事情接一个事情,出现问题不如意才是正常的,关键如何处理最要紧。
这五步法恰好对应心理健康五要素。
1、“洞察和重构事情”就是 “认知合理、情绪稳定”。
洞察事情就是知道不可避免,进行一般化、正常化处理,这既是认知合理又是情绪稳定。重构事情就是跳出当下局限,积极心理视角看事情,有高度有长远有共情,这也是认知合理又是情绪稳定。
由此,洞察和重构事情就是心理健康的“认知合理、情绪稳定”。
2、“正视和接受事情”就是“行为适当”。
正视事情是能够直面现实,不逃避问题,之后就是接受事情的发生,接受就意味着采取行动,这就是王明阳说的“知行合一”,知道必须做到,知道做不到就是不知道,同理,接受却不行动就是不接受。
行为适当就是采取行动,而且符合实际,那就是认知合理基础上的,因此“正视和接受事情”就是心理健康的“行为适当”。
3、“同化事情”就是 “人际和谐、适应变化”。
同化说的是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最后要与自身融汇结合,这样不仅不逃避事情,还要积极接受甚至喜欢事情,哪怕再是不堪无法忍受,这就是每个人必须的“西游记”磨难体验。
同化换个说法就是关系,即把事情出现后的人际互动关系,与个人“图式”经验结合乃至融合,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出现事情意味着关系问题,即人际关系和谐与适应环境变化。
因此可以把同化事情理解为“关系问题”,“同化事情”就是“关系事情”“关系问题”,也就是“人际和谐、适应变化”。
简单说,五步法可以分作三部分内容:洞察和重构、正视和接受、同化或关系,即认知情绪、行动、关系,这也就与心理健康五要素对应起来了。
举个例子,朋友买了新房子,告知过去给看看,说打算大改造,本来想说刚建好房子折腾啥,后来一想,不能帮助就别唠叨,“别折腾”改为“需要做什么”,那就干脆去现场看,提出中肯建议,尊重人家意思。
记得有人分享说,不用花钱说些好话就助人为乐,何乐不为呢!再加一句,不能帮助就别添乱,不能行动就别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