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冯小刚的矛盾成就了一部大众文艺片,可惜却被“小众”所左右
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是无边的憧憬,
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涌动,
是炽热的感情,是美丽的象征,
是无穷的希望,是力量的绽放,
是勇气的勋章。
芳华
初听到冯导继《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又要拍一部文艺片——《芳华》,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就像我们见惯了一个俗人,习惯了他过于接地气的亲切和平凡甚至是平庸,几日不见,突然发现他转向了琴棋书画的高雅脱俗的领域,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纵使他玩高雅玩得再怎么得心应手,获得内行人内心的肯定,还是让我等俗人阴暗的怀疑他附庸的成分,拿他非科班的出身与曾经太过接地气的作品说事儿,忒不地道。不过,其实在我们内心是非常羡慕这样不甘平庸的人的勇气的,只是不愿承认罢了。冯小刚的《芳华》一出,对他的转型和艺术尝试表达怀疑的人最是对他作品抱有极大热情,所以,第一时间抓住机会,奔向影院,去看冯小刚的热闹或许还有笑话。
有幸在《芳华》撤档之前看了它的点映场。在我看来,《芳华》要比《我不是潘金莲》好看很多,最起码从演员的选择上更贴合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从电影的艺术追求上也说得过去,画面该处理的处理,配乐该添加的添加,表达内容该深刻的深刻,该解说的解说,人生哲理也用生动的语言精准的表达出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刻意和用力,反而削弱了它本身的艺术朦胧感,将一首本应该欲说还休的艺术片生生制作成了人生感悟录,不过,这也使得这部电影从小众的艺术片变成了大众艺术片,让更多有艺术追求却缺少艺术涵养的普通观众更能够接受这部冯氏青春片,也更能够感同身受。
从影片本身给我的感觉以及观后的体验来说,我对《芳华》客观评分是7.5分。 但是,当我们将影片细细回味并与现实中冯小刚的性格和曾经的作品以及社会现状结合起来后,我想,我会给它满分。因为,没有哪个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人会这样不合时宜的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也没有哪个人会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明知可能的后果还要尝试着去说出(揭露)现实(纵使这个现实我们都有所体会,却不愿意让自己承认)。我在观看《芳华》之后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在影片中感受到了冯小刚的矛盾,那种想脱离人群的独立,却又不得不依附群体获得认可的矛盾。或许他并不矛盾,而是我们太过矛盾和纠结。如果是冯小刚的矛盾,他已经选择了忠于自我,勇敢的迈出了一步,哪怕这一步所要付出的后果有些沉重。而我们的纠结仍然是心里明白却装着糊涂,最后糊里糊涂的成为了那个永远让人唤不醒的装睡人。
政治是敏感的,却又是多变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政治觉悟的反射弧有些长,限制了自己的格局,这种东西还是适合那些有着大格局的人执掌乾坤。古往今来,好人与坏人的定义,随着我们长大成熟,会越来越明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的真实含义,也会在此刻懂得小小的《芳华》,表达一段可歌可泣的充满鲜红血液与温度的青春会在当前的政治走向面前不足为题,遭遇雪藏。谁让它这么的不合时宜!
我很喜欢姜文老师的作品,看了又看,听了有听,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艺术,是对电影艺术的极致表达和追求,非常纯粹。朦胧中让你飘飘然,对其中一个点的熟识与认知而沾沾自喜,不觉脱口而出“这才是艺术”,他成就了“一千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艺术解读,而冯小刚的作品,现实!给人一种“一千个哈姆莱特中有一个人”的事实冲击,忒不讨喜,让人诟病“没意境”,“没深度”······
我们本就生活在这样血淋淋的现实里,哪有那么多机会体会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肆意的青春和失落,反倒是冯小刚的《芳华》,让个案代表了一类群体,表达了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之间发展的事实,门当户对,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食恶果,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健忘的人,向前看的人都是容易抛弃过去的人,理智的人都是自私的人,或许我的表达有些绝对,但是,这就是现实,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之后的样子,何须掩饰?又何须哀悼?接受罢了!广电总局接受这样的现实,而当前政治却在细微处敏感的左右了它的表达,呵,冯小刚的大众文艺片啊,等等政治的风向变化吧,生不逢时总会酿成尴尬,矛盾也是不合时宜的不顺畅造成的吧。
编辑 ▏然一
文字 ▏然一
图片 ▏ 网络
monvw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