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甲午战争】从平壤之战看什么叫将熊熊一窝

按照课本的节奏


学渣讲近代史

第五单元:甲午战争

第十二课、平壤之战

上一课我们讲了丰岛海战和成欢之战,在丰岛海战之后,光绪帝在1894年8月1日发布宣战诏书,正式对日本宣战。

成欢之战中的聂士成没能等来叶志超的策应,败下阵来。等到聂士成发现叶志超早就逃之夭夭后,只好往平壤方向撤退。当聂士成到了平壤之后,人家叶提督已经到了一周了。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用队友给自己垫背的行为。平壤的清军将领对叶志超非常的鄙视,认为这个货忒没节操。仅仅是没节操也就罢了,后面发生的事,让众将认为叶志超太无耻了。

这是个非常大清的事件,想想我讲的几场近代战争。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每每出现前线大将战败之后,总会见到该将领上书朝廷,号称大胜。

这次也一样,叶志超上书光绪帝,自称在成欢打了大胜仗。光绪一看老叶靠谱,下旨嘉奖,明诏封叶志超为“总统”,节制朝鲜诸军。我不知道光绪想过没,这位在成欢驿打胜仗的叶志超,怎么会出现在平壤?

那你想想看,一个用队友垫背的败军之将,反而被嘉奖升官,他在平壤的人缘会怎样。别说奉军左宝贵和毅军马玉昆鄙视叶志超,连老战友盛军卫汝贵也觉得叶志超这个大哥太不是东西。

平壤诸将离心离德的情况下,日军集结了两万多人兵临城下。简单介绍下这次战斗的兵力部署,回忆前边几课跟大家讲过,中国不断往朝鲜增兵的原因是日军占领了汉城,俘虏了朝鲜的掌权者闵妃和高宗,扶大院君李昰应当了朝鲜的傀儡统治者。李昰应从来都是忠于大清的,所以平壤之战以前,他不断派人把日军的情报传递给平壤清军。在日军队伍中,有不少被胁迫来的朝鲜军队,这些人出工不出力。在平壤也有朝鲜的军队,他们是坚决站在清军这边。

形势是这么个形势,但是朝鲜军队对战局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早在叶志超跑回平壤之前,清军在平壤的周边都修建了不少防御工事。要按照左宝贵的思路,应该主动出击,迎头痛击日军。总统叶志超认为,咱人少,还是守城待援。中堂大人来电,还有四千淮军在赶往平壤的路上。有了这四千精锐淮军,再加上平壤的一万五千守军,大概可以和两万日军拼一下。

那以逸待劳的话,怎么分区防御呢?战略要地大同江南岸,由马玉昆的两千毅军防御。宣武门外战场,由左宝贵带领奉军、盛字营、盛军七千余人防守。城西南战场,由卫汝贵负责防守。

也就是说,清军各人打各人的,没有统一的部署。日军的战略目的就很明确了,分兵扫清平壤周边的清军,重兵攻打平壤的北门宣武门,截断清军的退路,把清军全歼。

插句题外话,如果日军这一步计划完成了,《马关条约》就可以提前签约了。

日军越来越近,增援的四千淮军还没出发。这种情况下,叶志超召开军事会议,号召诸将跑路,在鸭绿江布防。卫汝贵当场表示,大帅说得好啊,我顶啊。

左宝贵当场大怒,说不想打的滚蛋,我的坟墓就在平壤。会议不欢而散。

1894年9月14日,日军合围平壤。叶志超再召开会议,说援军迟迟不到,还是跑路吧。左宝贵再度大怒,说朝廷花这么多银子养兵,为的就是用在今天。今天畏敌退缩,那么我们何以面对朝鲜的殷切期望,回国何以自处?

作为平壤城中唯一带双眼花翎的高级将领,左宝贵派奉军挟持叶志超,下令全军抵抗。

通过这件事,一方面我们会为左宝贵这样职业军人的爱国情操所震撼,另一方面也看得出来,清军的建制确实大有问题,三军总司令被左宝贵说挟持就挟持。左宝贵虽然下令决战,但是先机已失,除奉军外,其他部队并不受左宝贵节制。

在这种情况下,到了1984年9月15日,日军对清军三大阵地同时展开了进攻。在成欢驿击败聂士成的日军少将大岛义昌攻打大同江南岸的马玉昆部,马玉昆这个人跟着宋庆,西北收复过新疆,东北建设过旅顺要塞,他的毅军作战风格顽强,尤其擅长火力压制。大岛义昌带了一个旅团的兵力(五千余人)猛攻马玉昆的两千毅军,马玉昆指挥部队用强大的火力跟日军玩命。在这一战中,大岛义昌终于见识到了清军武器优势带来的麻烦。面对日军自杀式冲锋,马玉昆击毙敌军一百四十多人,伤两百九十多人。大岛义昌负伤,始终没能拿下马玉昆的阵地。

在城南的野战中,野津道贯带第五师团的主力两千多人,与卫汝贵的盛军展开对决。卫汝贵的盛军是当初卫戍京师的部队,虽然卫汝贵不想打,但是真打起来也不含糊。野津道贯没有骑兵,所以在盛军骑兵的冲锋下,野津道贯一直不能得手。

而此次战斗的主战场,就在平壤玄武门外的牡丹台到城门一线。日军少见立见尚文带了一万五千日军,攻打左宝贵的七千人马。城外的牡丹台之战,从凌晨五点打到了上午八点,清军开始不支。一方面是因为清军人数不够,另一方面清军的弹药也不足。这个弹药不足,折射出另一个问题。

由于清军的建制的古老,各军配备的武器也都不统一。武器不统一,弹药不能通用,所以补给起来非常的困难。等于说,洋务运动三十年来,清军居然没做到武器制式化,跟打CS一样,大家武器口径不一样。那你想想,这种情况下,战场上打得跟热窑一样,弹药箱运来还得现场挑选子弹,运来的子弹自己还未必能用。

这样一来,牡丹台最终失守,日军就开始猛攻玄武门。左宝贵身穿朝服,外套黄马褂,脖子上挂着朝珠,头上戴着红珊瑚顶子双眼花翎的顶戴,指挥清军与日军殊死搏斗。实话实讲,左宝贵这身华丽的打扮,上朝没问题,打仗的话就是活靶子。

在外无援军,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左宝贵表现出了一个军人的崇高精神层面,宁死不退缩半步,最终战死在玄武门城楼。

根据不同的资料,左宝贵的死法记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左宝贵中了大炮,凶残的日军痛恨这个顽强的中国回族将领,与清军展开了左宝贵尸体争夺战,结果清军只抢回了左宝贵的黄马褂和朝靴。

我们很难对当时的情况感同身受,左宝贵这样一个顽强的悍将,用生命点燃了平壤军民的斗志。在没有指挥官的前提下,清军在城中跟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让日军不能占领平壤,只好退守玄武门。

这场仗从凌晨打到了下午,清军三线作战并没有崩溃。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左宝贵死了,没人再看管叶志超了。叶志超伙同卫汝贵,在城西南战场竖起了白旗,当晚九点多带淮军率先撤出战斗。

叶志超、卫汝贵跑路,可坑死队友了。平壤失去了西南屏障,也守不住了,只好跟着跑。清军主力跑了,马玉昆孤立无援,为了避免被包围吃掉,只好也跟着跑了。

这仗从凌晨五点打到了下午四点,清军战死几百人。但是这一跑,日军经过截击,杀死清军两千多人。将熊熊一窝,清军在叶志超的带领下,6天狂奔五百里。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平均每天跑40多公里。这个速度,放在二战时期也算快的了。

9月15日晚9点,清军退出平壤。9月17日上午8点,4000支援的淮军在北洋水师的护航下,来到了朝鲜。然而他们的援助对象,早就跑了。

此战清军军制上的古老和落后,比训练和战术上的落后带来的麻烦更加显著。训练有素的日军吃不掉两千人的马玉昆,打不过战心不定的卫汝贵,拿不下没有高级军官指挥的平壤城,也够废物的。但就这么废物的日军,在叶志超的帮助下,居然取得了平壤之战的全面胜利。

原本可以拿朝鲜当缓冲国的机会,就随着叶志超的跑路烟消云散。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当时中国国内发行了很多关于甲午战争年画风格的宣传画,每张都是清军大胜。

不知道当时百姓看到这些宣传后,有没有想过,清军在牙山大胜,怎么退到了成欢,在成欢大胜,怎么退到了平壤,在平壤大胜,怎么退到了鸭绿江?难道那时候就想诱拐日军入境,然后关起门蹂躏日军八年吗?

在中国搞宣传的同时,日本人的宣传也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宣传。日本打算肢解中国,煽动中国国内的革命,套路和二战时期的日军差不多。日本人多想看到中国分裂成十八省、满洲、蒙古、新疆、西藏五部分,再各个击破啊。他们悔恨的是闹长毛的时候,日本咋就没实力出兵中国呢。

我们想一下,二战时期,汪精卫积极和日本接洽,另立中央,被定性为汉奸了吧。那么甲午战争时期,如果有中国人跟日本积极接洽企图另立政府,算不算汉奸呢?别忙着回答。我们很多人都容易发的一个错误就是,对人不对事。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办了就是罪大恶极,有的人办了就是伟大光荣正确,实在是蒙不过去,也可以说这个人有苦衷。

这件事我不评价,大家自己琢磨。在甲午战争期间,积极和日本接洽要在中国搞革命、另立中央的人是:孙文。而在1895年,孙文真的投靠日本策动了第一次广州起义。我们今天说,这叫革命。

当然孙文并不是本单元的重点,重点是9月15日平壤之战结束后,在9月17日中日打响了近代远东地区最大规模的海战。那么说,我们印象中的黄海大战,跟历史上的黄海大战有什么不同吗?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黄海大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