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正儿八经说满族,先说前半段

起步早速度慢的一个民族

满族的族源本来不难考,但是今天的中国对满族的理解深受前苏联和日本“专家”的影响,导致太多人不能正视这个民族。比如要问起满族的族源,前苏联专家说了,他们的祖先是通古斯人。通古斯人是谁?前苏联专家说是西伯利亚民族。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的口号就是:“反清复明”,在当时也没市场。可今天又有人信了,说什么中华文明在日本。日本侵华期间,极力宣扬满蒙异国论,那是为了成立伪满造势,当年没人信,今天又有人信了,我也是醉了。

那么到底这个民族是怎么回事呢?来点正儿八经的东西吧。我们今天能从史书上看到满族最早的祖先是息慎,据中国专家考证,息慎出自东夷,起源于鲁西南,后来北迁到了东北。一不小心,息慎人和我成老乡了。但是专家所谓的种种证据,其实都不太扎实,算不得确凿的证据,所以我们还是从大东北的息慎说起。

息慎也成肃慎,古汉语中“息”和“肃”同音,所以写什么的都有。老一点的史书常记作“息慎”,近一点的史书常记作“肃慎”,反正指的是同一个民族。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两种写法混着用。

息慎人生活在今天的黑龙省的区域内,这个民族的历史太早了,比匈奴早得多。如果从《史记》上看,息慎最早见于《五帝本纪》的记载。说舜帝在位的时候,启用契(商朝始祖)为司徒,用禹治水,使得天下太平,四夷宾服。这些臣服舜帝的部落中,就有北方的息慎。要是看《竹书纪年》,记载的正好和《史记》吻合。说舜帝二十五年,息慎朝见舜帝,以弓矢为贡品。这最起码说明,息慎是个古老的部落,早在上古时期,就跟中原产生了交集。中原呢,一直管东北那块的民族统称为东北夷。为什么息慎选择弓矢为贡品呢?因为息慎人的弓箭非常的好。《国语》记载,武王伐纣以后,息慎为了表示对周王朝的支持和肯定,进贡楛矢石砮。楛矢指的是东北桦树做的箭杆,石砮是松花江青石箭头。这套装备不敢说是亚洲第一,最起码是东亚第一吧。周王室对这些神器视若珍宝,只能王室拥有。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只隼鸟飞到陈国死在了陈国宫廷院子里。隼鸟属于猛禽,中原不常见。这只隼鸟的离奇之处就在于身上插着一支陈国人从没见过的箭,看这材质,像地外文明产物。恰好那时候孔子在陈国,于是陈愍公派人带着箭去请教孔子这是哪个星球的产物。孔子一看就笑了,那感觉仿佛北京人拎着全聚德烤鸭问他这是哪里的特产。孔子说这是肃慎箭,武王时肃慎人曾将此物进贡。武王分封诸侯,把舜帝后人妫满分封在陈,是为陈胡公。为了表示恩宠,武王把长女太姬下嫁陈胡公,这嫁妆里边,就有肃慎箭。不信你们就回去盘点一下仓库,看有没有。使者马上回奏陈愍公,陈愍公派人盘点仓库,果然找打了肃慎箭。陈愍公很尴尬,感觉啪啪打脸。自己家里的事还问别人,别人还比你清楚,丢不丢人。这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偏偏到了陈国没饭吃。总之呢,楛矢石砮作为中国最顶级弓箭,最起码到南北朝时还是东北往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

以上呢,主要是说上古时代和先秦时代肃慎和中原的联系。如果真需要讲“自古以来”,下一条史料就非常的有力度了。周朝时,成王伐东夷,大获全胜。息慎闻讯而来道贺,周成王命荣伯专门写文章来高度赞扬息慎人的超高思想觉悟。那么说这时候息慎和周王朝是什么关系呢?《左传》有个小故事写的很明白,说周景王十二年,姬姓诸侯甘国和晋国因为争夺河南阎邑的一块土地起了争端。晋国大家熟悉,那是霸者之国。甘国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过,是个蕞尔小国。他两国争地,很明显晋国要动手抽甘国。打就打呗,晋国居然带着阴戎人攻打甘国,周王室马上不干了。大家都是实在亲戚,打架还叫外人,不像话。周天子派詹桓伯去对晋国晓之以理,说咱们姬姓一族在夏朝时靠着祖先稷的功劳,才被册封到夏朝西部建立周国,当时西部的魏国(今山西境内,西周姬姓诸侯国)、骀国、芮国、岐国、毕国都是我们的西部领土。武王伐纣以后,我们王东吞并了商朝,把领土延伸到了商奄(今山东鲁西南一带)。此后巴、蜀、楚、邓成了我们南部领土,肃慎、燕国、亳国(今陕西北部,戎人国家)成为了我国北方领土。这样天下诸侯一同拱卫京畿,保护周王室。现在你们晋国带着阴戎人打到了河南,万一阴戎人不走了,他们占据了中原,这事谁负责?对得起祖宗稷吗?后来晋国和甘国握手言和不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在周朝的时候,肃慎和周王朝的关系相当于各诸侯国跟周王朝的关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肃慎人生活在今天的黑龙江地区,这就意味着他们有的靠着松花江、嫩江流域的黑土地吃饭,有人就得靠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吃饭。这就导致了肃慎人的生活方式会有靠山吃饭和靠水吃饭的两大分支。很明显,靠山吃饭的文化水平低,但是更悍勇。靠水吃饭的在一定程度上会趁着天好进行农耕,文化程度就会略高。这种文化的分支,从肃慎人开始,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女真、满族。这也就是为什么女真有建州、野人之分,满族有满洲和索伦之别。不过他们也有着一些共性,比如善于骑射,善于养猪,爱好扎小辫,说东胡语。东胡音译成俄语就是通古斯,再从俄语音译过来就写成“东胡”不就了然了?偏就有人再翻译成“通古斯”,不知道是何居心。真要这样搞的话,我们中国的国民就得按照俄语的翻译,叫“契丹”。

肃慎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朝贡关系,但是秦汉以来,“肃慎”不见了,东北地区对中原王朝进行朝贡的民族叫挹娄。挹娄人扎小辫、养猪、使用肃慎箭,中原王朝一看,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肃慎吗?一直到了魏晋时期,肃慎之名又见于中原史书记载。由此可见,肃慎人因为吃山和吃水的区别,分裂为挹娄和肃慎,靠南的是挹娄,靠北的是肃慎。挹娄强大,隔绝了肃慎跟中原的联系,而挹娄则取代了古肃慎去中原朝贡。

到了南北朝时,松花江一带的挹娄人独立出来,称勿吉。勿吉发展迅速,占据了挹娄和北肃慎的地盘,成为了古老肃慎民族的代言人。到了勿吉时代,这个古老民族终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勿吉人除了良好的继承了肃慎时代的骁勇善战、养猪渔猎之外,在农耕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有了余粮去酿原始酒。东北多冷啊,肃慎、挹娄时代他们还住在山洞里。到了勿吉时代,这个民族开始挖地窖居住,地下冬暖夏凉,总算是迈出了对抗严寒的重要一步。而且勿吉人学会了煮盐,有利于其经济上自主独立。不过勿吉人的习俗有两样让我非常的不理解,头一个是节约用水,节约到了至高境界。比如洗手洗脸两件事,勿吉人用尿而不用水。第二个是勿吉人的丧葬制度,如果死者死于春夏,则被埋于地下,死者子孙会在坟上建房子,以防止坟头粘雨水。仿佛看上去没啥毛病,但是如果死者是秋冬季节死了,厉害了。其子孙会把尸体抛到野外,这样会吸引很多的貂来吃死尸,勿吉人就会大丰收,捕捉到很多很多的貂。

勿吉人骁勇善战,在南北朝时战斗力属于东北第一。但是勿吉人依然处于部落时代,没能形成国家。但是勿吉人一直和北朝有着亲密的联系,跟北魏有着稳定的朝贡关系。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个民族一直是东北较为落后的民族。这些都是黑龙江地区肃慎——挹娄——勿吉的演化,这要是往南到了吉林,那就热闹了。吉林是个神奇的地方,北边有肃慎(包括挹娄、勿吉),西边有东胡(包括鲜卑、乌桓),东边有濊貊,南边有商朝后裔的箕子朝鲜(后来变为卫氏朝鲜)。这些民族都有人往吉林地区迁移,占据了这块东北平原的腹地。这些民族在一起生活交流,很快就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古代民族就是这样,越封闭的越落后,民族杂居的地方就发达。这些联合民族在吉林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叫扶余。到了汉武帝时代,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扶余国在今天的吉林省吉林市建立。扶余国建立,自然降服了周边的各部落,光武帝时,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这是吉林的基本情况,再往南到了辽东,情况又变了。西汉末年,扶余王室内乱,王子高朱蒙逃离扶余,往南到了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建立了一个新的肃慎、濊貊、鲜卑、扶余、汉族等各民族联合王国,这个国家叫高句丽。高句丽的主体民族为濊貊,但是随着高句丽王国的建立,濊貊和为他东北民族一起演化成为了高句丽族。当然现在有个恬不知耻的认爹民族非说高句丽是他们祖宗,那就随他去吧。

总之呢,在隋朝以前,肃慎主体的演化过程为:肃慎(息慎)——挹娄——勿吉。小分支加入了扶余和高句丽。在东北亚三大民族当中,肃慎系比起东胡系、濊貊系差的太远了。人家东胡系的鲜卑、柔然分别在中原和漠北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小分支吐谷浑也占据了青海,最不济的契丹、乌桓、室韦在南北朝时期也不用尿洗脸。濊貊更别提,主体部分融入了高句丽,成立了一个强大的文明国家。这也体现了东北亚民族的特点,离中原越近越发达。

不过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个古老民族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小高潮。有关这段历史,下节再聊。

点击查看

匈奴  鲜卑  突厥  回鹘  契丹  蒙古

讲述学校欠大家的历史

打赏一块钱也是你对知识的态度

而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笑谈中

作者微信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依然笑谈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