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自动驾驶产业链封闭、没机会,这家小公司如何破局?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自动驾驶一直广受关注,但业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一家创业公司成为汽车制造商的希望非常渺茫,进入自动驾驶领域也有非常高的门槛。
那么在自动驾驶领域,小企业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呢?
如果你了解传统汽车制造行业的产业链,你就会发现,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封闭的行业。创业公司如果真想和汽车制造大厂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
就拿自动驾驶中的传感系统来说,目前,比较主流的环境感知传感器,有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他们都属于视觉传感器。摄像头能够识别颜色和字体,辨别交通标志、行人、物体等,是名副其实的自动驾驶的眼睛。激光雷达能够直接生成环境的3D图像,精准地做出车辆定位。
那么这些核心的视觉传感器技术都掌握在谁的手里呢?如果经常关注我们,你就一定知道是汽车零部件的一级供应商,也就是行业里常说的“Tier1”,其中的代表有博世公司(Bosch)、大陆集团(ContinentalAG)、电装株式会社(Denso)、采埃孚集团(ZF)、德尔福公司(Delphi)、麦格纳集团(Magna)、法雷奥公司(Valeo)。
Tier1垄断市场
在传统汽车行业中,Tier1一直都是车辆最核心、最尖端的部件和技术的提供者,例如有关车辆最关键的两个技术——动力总成和底盘技术,基本上被博世、大陆、电装、德尔福等Tier1巨头所把持。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时代,这个情况看起来也不会发生改变,它们仍会给车企提供包含软硬件在内的完整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不管是哪种传感技术,目前基本为一级供应商(Tier1)厂商垄断,这部分市场Tier1与主流车厂绑定非常紧密。Tier1能够生产从超声波雷达、各类摄像头到毫米波雷达再到激光雷达的全套传感器,且都是符合汽车使用的车规级产品。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发动机周边的电子元器件则需要能在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下150摄氏度的环境下工作,而iphone在零下10度就关机了。要满足这些严苛的标准,也只有积累了多年汽车经验,尤其是各类电子控制单元研发制造经验的Tier1才能做到。
除了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Tier1还有一大优势:它们是传感器能否实现量产的关键。其实从一开始,它们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有一个很明确的出发点:量产。就算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巨头开发出了车载平台DrivePX2,也仍然需要Tier1才能实现量产。在汽车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Tier1,显然更懂得如何在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方面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所以我们在2018年的CES上看到,英伟达公司同时找了博世公司、采埃孚公司等Tier1合作。
科技企业的新机会
由于汽车产业链相对封闭,新进入者也不容易获得竞争优势。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就没有机会了?
在传感器上,Tier1掌握着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用于感知环境的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同时它们还提供车辆必不可少但鲜为人知的其他类型的传感器部件,如轮速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转向角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外围压力传感器、氧传感器、光线传感器、雨量传感器、震动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为创新科技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有创业公司另辟蹊径,找到痛点,不是跟视觉传感器的公司竞争,而是专门做“触觉”传感器。
这家公司就是Tactile Mobility公司。据外媒报道,这家公司刚刚从保时捷(Porsche)和Union Tech Ventures融得900万美元(约合6353.1万元人民币),进一步研发技术和数据产品。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得到知识城邦上介绍了这家企业,从Tactile Mobility公司的技术壁垒、市场、团队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正如王煜全所说的那样,未来世界里大数据就是石油,人工智能就是炼油厂,炼油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找石油就成了一门技术活。而在汽车领域,当大家都在找自动驾驶的石油的时候,这家公司另辟蹊径,找的却是在驾驶过程中汽车内部产生的石油。
小型的科技企业往往在某些领域有着Tier1所不具备的技术或能力,根据长板理论,这些公司把自己的长板与Tier1和车厂的强大优势结合起来,也能够找到新的机会。除了今天介绍的Tactile Mobility,还有研发激光扫描技术的Ibeo公司,从2010年起和Tier1巨头法雷奥合作;Quanergy则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德尔福公司,并且将开发出的技术转化为产品。这些越来越多的创新科技公司,会通过自己的专利技术形成自己的壁垒。你可别小看这些小企业,今天看起来小,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