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科学美国人》发布的十大新兴技术真能改变世界吗?
我认真分析了这十大技术,发现文中提到的十大技术大多数还处于发展早期,《科学美国人》对这些技术的发展前景,虽然做了很多畅想,但未来是否能对产业带来巨大突破,还很难预估。所以衡量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从产业的角度去评判。我认为对技术主要的衡量标准,还是看这项技术是否能应用于社会,而不是它取得了多么大的科技突破。
所以接下来我想从产业的角度,重新解读这十大新兴技术,看看它们未来是否真能改变这个世界?
01
增强显示(AR)技术无处不再
点评:世界将被数据覆盖
增强现实(AR)是将计算机生成的信息实时叠加在现实世界中。《科学美国人》选中AR技术的原因是认为AR正在走向主流市场,现在估值15亿美元的AR市场在2020年能达到1000亿美元。
我们在《全球创新260讲》的专栏中曾多次介绍AR技术和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去年的苹果发布会我就讲iPhoneX基于激光点投影的面部识别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创新,这一创新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增强现实AR。到今年的苹果发布会,已经有很多应用依靠苹果的这项技术推出来了,随着开发工具越来月方便,这个市场现在马上就要进入井喷期了。
02
私人定制的诊疗工具会终结治疗方案
点评:曙光初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美国人》认为在过去的10年,生物组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能在体液或组织样本中迅速、准确地对个体的全部基因组进行测序,或测量所有蛋白水平、代谢副产物或微生物数量。因此新型诊疗工具已经开始颠覆标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了。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虽然听起来很酷,但是并不是很准确。全基因组测序可以实现,但是目前的成本还很高,而且基因组测序得到的结果只是患病概率,所以不能代替诊断。对血液中游离的DNA的诊断现在也还有精度问题没解决,比如说肿瘤诊断,还是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诊断方法的。
总结来说,私人定制的诊断工具有一些突破,但是离颠覆行业的突破还远得很,只能说是曙光初露,把它定义为一个突破性的新兴技术有些草率。
03
AI辅助化学分子设计
点评:正在进行中,但未来的影响可能会降低
这项技术主要说的是用AI辅助药物设计,因为传统的药物设计过程非常耗时,而且失败率很高,运用AI能够提高药物设计和合成效率和成本。
今年5月份我们去美国考察,参访了一家公司叫做InSilico,InSilico在做的就是这件事,目前已经和很多国际大药厂有合作了,包括中国的药明康德。(前哨暗号:我们认为药明康德是中国最好的生物技术公司,大家有兴趣可以多关注)。
但是前面我们也说过,未来会进入基因治疗和生物治疗的阶段,治疗的核心并不在药物化学分子,所以未来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都将面临一个大的转型,虽然AI加速化学药物筛选是一大技术突破,但是这项技术在未来的重要性会有所降低。
04
会辩论和提供指导的AI
点评: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并不成熟
这里提到说,今年6月份IBM展示了一项先进技术,没有经过训练的AI系统,可以与人类专家进行实时辩论。
对于这项技术我保留一定的质疑,我们都知道像谷歌、亚马逊都有自己的语音音箱,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语音下单的任务,所以我认为如果划定一个特定的范围,或许能够做到,但是就广泛范围来看,AI还有很远的距离要走。
我们之前经常讲,强人工智能弱于人,弱人工智能强于人,人工智能在越小的范围内运用效果越好。说AI在辩论中可以战胜人类,我认为还为时尚早,更别说还有口音、表达方式等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个技术是趋势,但是还没有突破。
05
植入式制药细胞
点评:还早得很
2016年,MIT发布了一种能让移植细胞在免疫系统面前隐身的方法,把经过化学改造的藻酸盐凝胶包裹在移植细胞外面,可以躲过免疫系统的攻击。他们成功把胰岛素细胞做了隐身,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体内,植入的胰岛素细胞成功控制了小鼠的血糖水平。
首先,这项技术他们表述的不是很清楚,就拿他举的例子来说,植入的胰岛素细胞是人体必须的细胞,它提供的就是正常的胰岛素,谈不上释放药物治疗。
如果说非要按这种说法来提,植入可以释放某种药物的细胞,路径还是很复杂的,从制备上来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反倒不如采用一些其他方式,比如干细胞治疗,虽然没那么花哨,但是更直接、更有效果。
06
人造肉的路还很长
点评:文化不同,重视程度也不同
人造肉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把动物细胞培养成肌肉组织,这样既可以解决动物保护争议,又可以减少相关产业的环境污染。
这项技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比较有意思,美国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对这项技术很重视,但是中国似乎都不太在意这件事。这一点主要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很多素食主义者是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选择素食,所以像人造肉不涉及杀生,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但是中国的很多素食主义者观点就不同,即使是动物细胞培养出来的肌肉组织也不接受。所以人造肉在美国备受关注,到了中国就不太被重视了。
07
电刺激医学不算新鲜
点评:在医学领域已经有比较悠久的研究历史了
电刺激医学已经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了,比如心脏起搏器、耳蜗植入和帕金森的大脑深层刺激。这里主要指的技术是2017年底FDA批准的一项非植入式设备,通过耳后皮肤向颅内神经发送信号,以缓解戒除成瘾物质时的阶段反应。
其实不管是用电、用磁还是用超声对大脑进行干预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都已经有很长的研究历史了,比如我们投资的Cerevast公司,就是用特定的电脉冲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人兴奋或者放松,从而起到治疗抑郁或失眠的效果。Cerevast还有另一款产品,是用超声设备对中风患者的大脑进行干预,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健康。
08
基因驱动需要产业支撑
点评: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链式反应
基因驱动是自然发生的,是指父母传给后代大量的基因元素,通过代代相传在种群中迅速传播。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人为改变某一种群的基因驱动。
其实基因驱动准确来说是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链式反应,并不是一个单独出现的技术。2013年,张锋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揭开了基因编辑的序幕,近几年围绕着基因编辑技术很多应用都蓬勃发展起来了。
我认为离产业化最近的就是我在《全球创新260讲》里讲到的中国的哈佛留学生杨璐菡,她通过把产生排异反应的基因敲除,使得在猪身上培养的人体器官能够成果移植,这项技术一旦成功会是一个了不起的科技突破,非常值得期待。
09
等离子体材料
点评:市场规模太小
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在机械加工、化工、金属/非金属表面处理等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了。这里主要指的是等离激元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用这项技术可以进行癌症早期检测。
但是《科学美国人》的介绍也提到,这项应用在北美的市值,2017年是近2.5亿美元,到2027年也只有4.7亿美元,还需要10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商业化,市场成长的空间也比较有限,所以我认为这项技术要对未来产生颠覆式的影响还差得远。
10
量子计算机算法
点评:可能是为了凑数才选出了这项技术
量子计算机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技术,很多媒体都做过相关报道,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至于为什么说这项技术可能是为了凑数才选出来的呢?首先,量子计算机的普及推广,现在还是面临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量子计算机对运行环境的极高要求,需要全新的算法等等;其次光子计算机目前也有一定成果,未来的计算机会如何发展,还是未知。而且量子计算机算法在2018年并没有突破性的成果出来,所以我认为极有可能是为了凑数才选出了这项技术。
总结一下
所以我认为这十大新兴技术,有些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有些不够主流。当然《科学美国人》是一个科普类的杂志,所以他们并不是从科技产业的角度去评选这些技术,更多是博人眼球的一种公关行为,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些前沿技术,至于基于此去判断未来趋势,不是很推荐。
真正要要判断一项技术对产业的影响,我一直强调三点:
第一,要以产业化为评判标准。一切不谈产业化时点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
第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技术的突破有深有浅,有偏基础层的,也有偏应用层的,真正的好技术,最终还是要造福于社会,与技术出于哪一层无关;
第三,要看技术影响的持续性。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到进入产业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不是突然的爆发,要判断趋势就要观察并理解这个过程。
科技创新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以美国为代表,拜杜法案的颁布让积木式创新大批涌现,一批中小企业正在引领科技创新的方向。从2017年开始,我们连续三次带领企业家深度考察美国创新生态。今年10月,我们将深入美国西南,深度寻宝休斯顿、奥斯汀、丹佛、凤凰城四个美国创新中心。有志于寻找全球化与科技化武器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希望和我们一起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