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最忆牛棚

最忆牛棚冬日暖

牛棚在村东头,坐北朝南,紧挨着生产队的库房,库房跟前是稻场。

德旺爷是牛倌,喂着生产队里的七八头牛。冬天太冷,德旺放心不下那些老伙计,就搬到牛棚和它们同住。他住的那间,就成了老少爷们的乐园。冬夜无事,老少爷们都喜欢聚在牛棚咵天。

牛棚外,刮着尖尖的寒风,飘洒着坚硬的雪籽,打得瓦片噼叭脆响。牛棚内,一盏马灯搁在短墙上,跳动的火苗散出幽幽的光。地上,用砖围成一方火塘,干牛粪烧得正旺,散发着热气,暖烘烘的,满室弥漫着淡淡的草木余香。

干牛粪,是夏天或者秋天时德旺爷晾晒的。彼时阳光朗照,牛棚外边,稻场边,总是摊晒着冒着热气的牛粪。几天的暴晒,厚湿的牛粪就变成了一张张干爽的薄饼,被整整齐齐地码在牛棚内。倘若阴雨天,牛棚的外墙上,库房的外墙上,常能见到一块块牛粪搭贴在墙面上,或为深褐色,或为浅碧色,或为淡黑色,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总能触发我们美妙的联想。很多的时候,我把墙上的牛粪看成是岁月绽开的花朵,或者是一朵朵栖息在墙上的云。

看到德旺爷在收取墙上的干牛粪,我们赶紧上前帮忙。徒手从墙上揭下干牛粪,也是一门技术活。也不知有什么窍门,德旺爷总能揭下完完整整的一块,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散发着馨香,令人赏心悦目。而我们呢,心浮气躁,毛手毛脚,很难揭下一整块。即便静下心来,敛声屏息,小心翼翼,揭下囫囵一块也属不易。活干完了,手上衣上都濡沾了牛粪的气息,濯洗不褪,竟日不散,并不妨碍我们用手掰馍馍吃。

干牛粪静静地燃烧,轻烟袅袅,幽光灼灼,暖意融融。几头牛在短墙另一侧半卧着,闭着眼,只有嘴巴在蠕动,昏黄的光晕下,能瞧见它们嘴角泛出的几许白沫,偶尔也能听它们嘴巴发出的细微的吧唧声。

而短墙这边,十几老少爷们谈兴正浓。谈的国家大事也是道听途说,版本不同,引起争执,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明天问村小学的刘校长。村小学订有《人民日报》,由刘校长负责保管。刘校长有时也来牛棚,夹着把二胡,拿着几张报纸,端着一个大茶缸。他坐在方凳上读报给大家听,国内大事,世界风云,便由牛棚里的人带出去,传达到家家户户。

刘校长多才多艺,会唱京剧和楚剧,也会唱湖北大鼓。京剧唱的是样板戏,他边拉二胡边唱戏文。听得多了,我们也学会了几句,就跟着唱。有时也唱楚剧,不过不是样板戏,而是像什么《百日缘》《四下河南》《铡美案》之类。曾经,刘校长唱秦香莲,悲腔很好听,悲悲切切,惨惨戚戚,凄婉动人,听得我们泪水在眼眶里泛漾。而唱湖北大鼓,则是风趣幽默,大家趁机插科打诨,牛棚里快活盈天。刘校长乐得与大伙打成一片。

德旺爷是个老革命,据说当年给新四军五师的首长牵过马,中原突围时负伤后脱离队伍。要不然,现在大小也是县上的领导。我们爱听德旺爷讲打仗的故事,当年为摆脱追兵过襄河,他背了一袋子银元,到河心,人就往下沉,他扯开袋子,银元沉水底,人浮起来了,游到对岸。听完故事,我们惦记着银元,就追问德旺爷当年过河的地点。他挠挠脑勺,抽着烟袋,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灯光下,德旺爷满脸胡茬,神情黯淡,显得那么苍老。

谈罢国家大事,娱乐一把之后,自然要扯到生产队的大事。公社修水库要派谁去,田里的麦苗什么时施肥,地里的萝卜能扯多少,年底结算谁家超支了,谁家结余又能分多少钱。各人心里自有一杆秤,也有一把算盘,总能算出个八九不离十。每当这时,我们总是听到唉声叹气,气氛有些沉闷。

不觉夜深,我们小孩子正昏昏欲睡,坐在火塘边打瞌睡。忽听得一阵哄然大笑,睁开眼,大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牛棚外,传来女人的呼喊声,断断续续,伴随一阵犬吠,不依不饶。有几个人起身往外走,恋恋不舍,留下的人就打趣,都是些赤裸裸的荤话。

德旺爷打了个长长的呵欠,说散了吧。打开门,外面一片银白,皓色盈野。走了一段路,我们回过头,看见牛棚窗户灯火已灭,不禁怅然。

多年以后,许多个冬天,我蜷缩在异乡温暖的被窝里,冥然之中,仿佛置身于故乡村头的暖融融的牛棚里,往事迷离,令人心飞神驰。


审阅:北斗

简评:牛棚冬日温暖又温馨,国家大事、乡村故事,回忆满满,那时的生活条件不好,但人们充满精气神,快乐也是发自内心的。冬日农村,作者选取一座牛棚下笔,文字飘逸,诗情画意,读来很惬意。

终审:严景新


作者:艾雄超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0)

相关推荐

  • 县南老周这一生

    邵明宣作品 坎坷人生路(伤痕小说) 文/抱璞斋主 1952年秋,新学期开学不久,周汪小学教师周一雕和谭花,在国庆节那天结婚了.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摆了四桌酒席.校长田塍主婚.证婚,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 ...

  • 爷们到底适不适合做皂师?

    一花一世界,一皂一匠心 爷们怎么就不能做皂师了,难道职业也分公母.其实看似女人在享受的领域基本都是爷们在操持,比如:绘画,裁缝,厨师...等,当然了爷们打起毛衣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认为皂师都是娘子军 ...

  •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谈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 作者 尹新武

    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 作者    |    尹新武 乡土散文是和乡土小说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随意翻开一本中国散文集子,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散文天地‖忆往昔重游大雁塔 文/杨瑞雪

    忆往昔重游大雁塔               文/杨瑞雪 作者简介:杨瑞雪,女,山东莒南县人,1963年5月出生,大专文化,现退休在家.本人爱好写作多次在相关杂志发表文章,平时以阅读写作为乐趣,偶尔也 ...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

  • 乡土散文:菜窖

    记忆中的菜窖 "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小时候北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菜窖是北方农村用来储存 ...

  • 乡土散文:老屋依旧在,无处话凄凉

    任凭时光如何变迁,留在心底的那份记忆是无法忘怀的.曾经满园的欢笑,吵吵闹闹,鸡鸣狗叫,上树爬墙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再一次老家,回到爷爷奶奶曾住过的老屋,心里 ...

  • 乡土散文:推磨

    磨道·推磨·磨面 总有一块热土令人魂牵,总有许多往事记忆犹新. 一个阳光明媚星期天,我回到五十里外的老家.吃过午饭,闲着没事儿,出大门右拐正北走了百十米远.走到路口往左前方看,有一块不太规则.有点艺术 ...

  • 乡土散文:远去的土灶台

    2021-04-27 08:30:00 这些日子,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常常在梦境里穿行,在故乡的烟雨中徘徊.饱经风霜的老树在浅睡低眠,孤独寂寞的老屋亦沉默无语.脑海中忽然想起老家的土灶台,那红 ...

  • 乡土散文:推磨人

    推磨 我家院子的角落里有盘老石磨,像一个隐退的孤独老者默默地蹲在墙角.抬眼看去满目灰尘,没有当年的丰润和活力.看着眼前的些许凄凉,我突然想起老石磨从前热闹繁忙的红火时光. 在我幼小的时候,适逢使碾推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