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旗话讲故事【第5期】:安大夫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安拴平


今天我们播放的内容节选自安拴平的《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和主播走进安大夫的童年和梦想......

您可以滑动阅读文字:

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早想提笔写写我那坎坷的童年,还有那段日子里母亲无尽的艰辛和泪水,可苦于文笔不佳,迟迟羞于提笔。如今机缘巧合,借着苏中同学出书的机会,很庆幸能够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写成文字,那抹不去的回忆既是对如今自己的一种慰藉,也算是另一个年代里的几件奇闻异事可供年轻人们听个新鲜。

我常常以为,记忆是最易模糊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一点点地淡去。平常生活中的经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翻转重复,总有一天也会消逝在历史和记忆的长河里。但是,我的人生中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却牢不可破地粘在我的脑海里。

1

贫穷并快乐着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察右中旗西营子公社一个叫上乌兰的小山村,兄弟姊妹一共八人,属于家大人多。贫穷恐怕是我最初的记忆,它像个幽灵一样时时萦绕在我家,始终不肯退去。我进入童年以后,平时家里从嘴里和指头缝积攒的一丁点儿钱都给哥哥们成家用了,父亲咳嗽气短不能干重活,家里除了没钱,粮食也不够吃,母亲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像许多孩子一样,我单纯的孩童天性好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九岁以前的我十分活泼,跑得特别快。在村里五六个同岁孩子里我是头,可能因为我比较老练,常常是比我大两三岁的孩子找我一起玩。不论是玩骑马还是皮球,因我机灵、跑得快,孩子们都喜欢和我一组,觉得有我在的组常能得胜。

我七岁上了本村的学校。学校是一间土房,有一盘土炕,炕上铺着席子,有几个长条炕桌,学生就坐在炕上听课。这样的学习条件,别说是现在的孩子,恐怕在中旗科布尔长大的我的同龄人如果没有经历过也是不会相信的。地面是用土垫平的,正面土墙上有一块黑板。冬天取暖全靠在做饭的灶里烧柴禾,灶台上有一口铁锅,老师负责烧火,直到把铁锅烧红,家就变热了,柴禾由生产队集体供给。这是个一至三年级的复式班,常有一个不固定的民办老师授课。白老师是个有文化的正规民办教师,但家庭成分是地富,所以受父亲的牵连有时就不让教书了,替换他的老师常常是村里能认识几个字的农民。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有一道题,有的同学的答案是0.6,有的是0.06,老师都给打了对号。面对同学的提问,老师的回答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和向右移动一位是一样的”。语文课也是马马虎虎,教错字是平常事,本来中旗话和普通话的发音差距就大,所以我在过后二三十年也一直拼不准拼音。现在有了电脑,才知道好多字我心中认为的发音是错误的。当然,现在讲这些也不是怪当时的那几个老师,这是大环境造成的。我在这个小学学习了两年多。

生活艰苦,我们却是快乐的。山村娃娃的校外生活是很丰富的。夏天挖黄鼠,用铁掀挖或用水灌黄鼠洞,黄鼠会自动窜出来。扒皮可以卖钱,一张七分钱,那七分钱总是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我给家里创造了收入。秋天在已经收割了的地里挖黄鼠洞,里面是黄鼠藏好的麦穗,回家捶打出麦粒就是粮食,在那个缺粮的年代也算是不小的收获。冬天小伙伴们还可以在队里的草垛里玩捉迷藏。虽然过得是吃不饱的生活,可我们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感觉玩得非常开心。我的学习也很顺心,老师和村里的大人们都夸我人机灵、学习好,同学们也都羡慕我。

2

一场大病

真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我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那时我上三年级,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全学区举行庆祝活动并召开运动会,我们学校的老师就选派了我一个人去参加比赛,地点在西营子公社所在地本卜村。我姥姥家就在这个村,所以我在姥姥家吃住。有一天姥姥蒸熟莜面,我主动替姥姥把笼屉往炕上端,可不知怎么的,一下把笼屉扔到了地上,莜面、山药和柴禾、土混在了一起。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其实那时候我就已经生病了,手脚不听使唤,只不过当时还不知道。因为我很少去姥姥家,她老人家也没有责备我,把掉在地上的山药和莜面洗了洗就一家人全吃了。运动会结束回到家后才发现手僵而无力,逐渐脚也软,走得快了就会摔倒。村里有的人见了我感觉好玩,让我跑两步,他们站在那里看我跌倒的样子。父母发现后没太当回事,以为我以前在水里玩受凉了。我们村东面有个草滩,那里有个泉眼,形成一个小湖,牛羊就在那里喝水,水不深,我中午替大人放牛时常脱了衣服在水里玩。其实,就算他们当回事又能怎么样呢?孩子多,管不过来,也根本没条件管。

我还是坚持念书,但病情越来越重,以致逐渐迈不开步,自己站不起来。有一天家里人都下地劳动了,我在村中央的草滩上玩,被一个比我小四岁的孩子推倒后怎么也站不起来,就在土地上坐了整整半天,等我母亲收工后才把我背回了家。从此父母意识到我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看看医生。可那个时候,去哪里看?还有,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去看病?再说了,公社时代,父母在村里劳动请假也不容易。有一天,我父亲和另一个村民一起去大队所在地,也就是离我们村一里远的下乌兰村办事,就把我背上顺便去大队卫生室就诊。卫生室就一个姓寇的医生,好像没说我患了啥病,也没让我没脱衣服,隔着衣服给我进行了一次针灸。回来的时候我父亲把我背了一多半路,能看清村子的时候父亲可能累了,也可能是想看看寇医生的治疗效果,就把我放下,让我自己慢慢往回走,他和另一个人先回去了。我迈着艰难的小步,小心翼翼地往前蹭,感觉走了很久很久,但也没走出20米。最后还是我母亲收工回家做熟饭,发现我不在家,骂了我父亲一顿,又去村口把我背了回去。

过了几个月我的病情依然如旧。有一天,母亲突然打听到公社卫生院来了一个天津的医疗队,为“备战备荒”做准备。她向队长请了假,背着我,怀揣着美好的愿望,经过六公里土路的跋涉带我去看病。时隔多少年,我都能体会得到母亲当时的那种兴奋和期望。医疗队有两三个医生,也不知道是什么科室的大夫。经过一番诊断后,有一个大夫说是小儿麻痹,另一个大夫说不像,也没有给我配药或进行其他治疗。最后我母亲失望地背着我回了家,只能就那样养着了。我长大后,听母亲说,当时家人估计我也活不成了,所以他们继续像往日一样下地劳动,留我在家养病,顺便照顾妹妹。尽管孩子多,可每一个都是母亲的心头肉,在无奈中看着我自生自灭的同时,她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知道她老人家背着我流过多少伤心绝望的眼泪。在家养病的时候,我常常梦想着将来自己成为一名华佗般的医生,妙手回春,把自己的病治好,然后再给别人治病……

也正是因为这一场病,我心底生出了学医的念头。现如今我从医近四十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扶贫济困,感觉其乐无穷。当我看到前来就诊的病人,满怀着希望而来,我的心里便不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无助的童年,便会尽心尽力给他们医治。看到经过我治疗的人恢复健康后,我的心里会无比高兴,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正是因为这场大病耽误了学习,我深感求学艰难,几十年来对学习始终不敢懈怠,养成了做到老学到老的习惯。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3

起死回生,我又能读书了

山里人“命贱”,就这样过了一年。我自己奇迹般地逐渐好了起来,能正常走路了,但走的时间长便疲乏无力,走路时常脚后跟疼。能走路了我就又想上学了,但原来的同学已不在本村上学了,四年级就去了下乌兰村的小学,所以我也就跟着去了。这个学校比我们村的学校大多了,学生的来源是全大队四五年级的学生和下乌兰本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校共有三个老师,也是复式班,一至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年级一个班。我被安排到了四年级。由于辍学一年多,老师讲课我听不太懂,但我努力地学着,非常羡慕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也渴望有一天能赶上他们。同学们知道我有病,对我也非常友好,学习上帮助我,生活上照顾我。有一位上毛乌素的同学叫常前,他去学校的路上经过我们村,总会让我坐在他自行车的前梁上,我感觉好省劲啊!直到今天,我想起这件事来仍然非常感动。在这个学校了上了两年小学,学习比较吃力,其他同学也不是太用功,因为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反潮流”运动,强调给老师提意见,写大字报,批师道尊严。

转眼小学生活结束了,我们没有经过考试自动上了中学。我的病也基本痊愈,就是走路长了还是脚后跟痛。上了初中感觉学习还是很吃力,缺乏自信,老觉得各方面不如别人。我自己是个要强的人,不甘落后,所以自己想着办法往上赶。七年级的一个寒假,我替父亲放牛,把牛赶到沟里,我坐在沟口又能避风又有太阳的地方,穿着皮袄皮裤,开始自学化学。因为化学和数学、物理联系不是特别密切,我感觉能自学进去,果然一开学化学成绩提高了不少。1978年高考我总分159,化学就占了78分,让第一次感觉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落榜了。

说到那年参加的第一次高考,也是差点误了考试。高考的第一天,我和靳兰柱等六七位同学从学校所在地本卜村赶往考场所在地黄羊城中学。走到黄羊沟东遇到了洪水,洪水截断了道路。水渠是人工修的,特别长,经过路的地方最浅。有的同学主张放弃,要往回返,在我和靳兰柱的劝说下同学们终于愿意一起过去。我们胳膊挽着胳膊趟过了至胸的洪水,当时没有想有多危险,只是想不要误了考试。考试是终于赶上了,可我的衣服全部湿透,坐在教室里答题,衣服不停地往地下滴水,甚至形成了水流,流向了其他地方。我怕把考卷弄湿,就把上衣脱下来拧掉了不少水,继续答题。一直以来,我想当医生的梦想都没有改变。就是这次高考,让我的梦想渐渐接近现实。

当年的中学学制是初中两年(六、七年级),高中(八、九年级)。本来九年级毕业参加的这次高考失败后就必须回村务农了,可天无绝人之路。真感激当年中旗教育局作出的英明决定,那年高考落选之后,我和要瑞芬、贾义、靳兰柱和史德威五名同学被选拔到了新设立的苏勒图中学十年级继续读书。相当于是九年级毕业没考上大学,但是却通过第一次高考考上了新学制当中的十年级,多了一次考大学的机会。让人高兴的是,后来我们这五人全部考上了大中专。

4

  苏中的学习助我实现梦想

到了苏中,我被分到了理科班学习,新学校、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只是吃饭和住宿和原来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条件还不如原来的学校。在这里我更加感觉自己学习功底差,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说实话,我们原来学校的初中高中老师也就比小学老师强那么一点点,他们中间最高的文化程度是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我们西营子公社的几名同学基础都比较差,对我们来说,苏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新内容,我们天天都在恶补功课,不像其他学校来的同学,比如像铁沙盖中学来的学生,他们是等于在复习原来学过的知识。所以我们学习起来很辛苦,而我自己情况特殊,基础差,更觉得差距很大,需要补习的东西很多。一次放假回家,我和贾义、靳兰柱、王平柱等同学一起步行回家,一路上王平柱滔滔不绝讲故事。我心想他怎么知道那么多东西,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他看了好多小说,而我当时除了几本课本,什么书都没读过。

苏中的学习是紧张的,老师们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从而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快四十年过去了,苏中老师仍让我难以忘怀。

姚建业老师对学生的严厉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我们早有耳闻。有个词叫望而生畏,而我们苏中学生对姚老师则是“闻而生畏”。姚老师患有慢性气管炎,咳嗽声音很高,从家到学校路上,经过学校围墙时,咳嗽声能在校园里能听到。只要听到姚老师的咳嗽声,同学们就赶快跑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在那里学习。不论是听讲课还是上自习,同学们都不敢搞小动作,生怕被姚老师发现挨整。有这么一件趣事。有一次上晚自习,有四个同学拿出手电筒,把手电头拧下来举在手里看屋顶的灯泡,被在院里巡查的姚老师从玻璃窗外看见了。姚老师恼怒他们为什么不看书本而是在看手电筒,把这四个人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了一顿,然后让一个人拿着不带头的手电筒,其余三人站在旁边看了一夜,让他们看个够。姚老师自己也没回家,在办公室备了一夜的课。从此同学们知道上晚自习时窗外有眼,谁也不敢捣乱了。

乔国枢老师性情直爽、严厉,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且教学有方。乔老师上课不容许有人捣乱,做错了批评很严厉。他的严格管理我们本来已经就很害怕了,可他有时还要拿姚老师这张王牌来吓唬我们:“不行我把你送给姚老师处理”,这句话让我们有不寒而栗的感觉。这两位老师不仅教学生学知识,还强烈要求学生学习如何做人,确实使人敬而生畏,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语文老师张国维戴一副高度近视镜,在广昌隆农中讲过数理化,到了苏中又教语文,不论文理样样精通,知识渊博,讲课通俗易懂,实在令人敬佩,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也就是在这里的一年里,我才系统地学了语文基础知识,为我以后学中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年我背了张老师的五篇范文,考试时都用上了。可惜恩师英年早逝,一帮学生莫不惋惜,叹天不公。物理老师郝治忠,看见我家穷,没有做练习题的本子,经常接济我纸,给我复习资料。这样的恩情让我几十年来一直心怀感激。

在苏中学习了一年,我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考入了乌盟医专,学习中医,终于实现了儿时当医生的梦想!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这些年,靠着梦想的力量,我在临床上一丝不苟,不忘初心,热情万丈为我的病人们服务。除用中医中药治疗内妇杂病外,我还应用推拿按摩手法、针灸、埋线、小针刀等技术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各种软组织损伤每年约500余例,手术治疗肛肠疾病每年约100余例,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采用“小针刀技术配合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000余例,效果明显。不谦虚地说,我在中旗的小范围内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医者。另外,现在我的家庭幸福,生活不能说富裕,但也充足,儿时那个贫穷的幽灵也自然是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年纪的增大,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幸运的人,心中无时不怀感恩,庆幸自己有个这么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么优秀的老师。

母亲为我和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在那样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父亲放牛不在家,家里的事就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我们吃上饭,她常常东跑西借。上中学后,好客的我经常往家领同学,母亲从来没有怪怨我,还要借白面、鸡蛋招待同学。我生病的那段时间,每当伏在母亲温暖的背上,就会感到无比的安慰和安全,我的绝望也会减轻很多。我的病给母亲带来的痛苦是无法估量的,因为没钱给我治病,母亲背了一年多沉重的负罪包袱。后来包产到户算是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可供我上学也让母亲伤透了脑筋,但她从来没有产生过让我辍学的念头,再苦再穷也要让她这个爱读书的儿子读书。母亲晚年和我们聊天,谈到那个年代,谈到我们的苦日子,她说:“宁疼也不穷,疼能忍过去,穷难熬过去”。平凡和伟大是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形容词,可我觉得把它们同时用在母亲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同时也无比感谢当年的恩师,是他们让我学会了立足的本领,是他们教会了我做人的原则,是他们引导我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我很难靠知识改变命运,很难有现在的一切。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农村令人难以置信的贫穷,体验了知识和教育不受重视的文革,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我们是有故事的人。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这个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愿年轻人都能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去实现你们的梦想,书写更精彩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广东】宛川平《埋下毕业树,播种大梦想》指导老师:孟凡启

    埋下毕业树,播种大梦想 东华小学六年级 宛川平 和煦的阳光洒向那翠绿的小树苗,我们把水浇向那棵略显瘦弱的小树苗.顿时,它的树干仿佛变粗了,叶子仿佛変绿了似的,我的思想也被拉回到一年级. 阳光射进教室里 ...

  • 【广东】黄子怡《毕业不说再见》指导老师:孟凡启

    毕业不说再见 东华小学六年级 黄子怡 从离开学校到现在,我六年的同学竟没有一个说再见!再仔细思索一下,对呀,毕业不用说再见. 回忆一下吧:一年级,懵懂无知的我们,踏入了校园:二年级,我们进步了:三年级 ...

  • 【广东】方家豪《毕业树上的梦想》指导老师:孟凡启

    毕业树上的梦想 东华小学六年级 方家豪 光阴似箭, 眨眼功夫,小学阶段即将结束.三月十七日那天,学校要求我们六年级的全班同学在校园里种植毕业树. 毕业树虽然弱小,但枝叶青翠,代表着六年级一千零二十二位 ...

  • 一年级同学算15+5+3=23被老师判了×,这是为什么啊

    一年级同学算15+5+3=23被老师判了×,这是为什么啊

  • 中旗话讲故事【第13期】:土味中旗话答案揭晓

    两个月前,编辑部出了一期土味中旗话测试,用发布投票的形式考了考大家对中旗话里一些说法的熟悉程度.不少读者参与了投票和留言,而且告诉小编这样的栏目很有意思,希望以后多出.今天,小娟带你一起过一过这张&q ...

  • 中旗话讲故事【第12期】:吉黍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黄金亮 中旗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咱们又见面了.今天播出的内容是作者黄金亮的<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一:吉黍>. 对于吉黍,我只是在二中上初中时听人们说起过,当 ...

  • 中旗话讲故事【第11期】:最香的一顿饭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高增标 中旗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早上好!时隔几个月咱们又见面了.今天播出的内容选自高增标的<吃甚没甚,有甚吃甚,吃甚有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顿鸡肉烩山药再就上 ...

  • 中旗话讲故事【第10期】:童年小趣事 拜大仙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霍来根 中旗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早上好!时隔几个月咱们又见面了.今天播出的内容是霍来根的<童年小趣事>.如果您一直关注咱们中旗人的故事,那么对今天的作者应该已经很熟悉 ...

  • 中旗话讲故事【第9期】:人生没有草稿:从抗日特工到塞北乡医(下)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夏立峰(学虎) 中旗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咱们播出的内容依旧节选自夏立峰的<人生没有草稿:从抗日特工到塞北乡医>. 上一期,在社会动荡.中华大地的灾难来临之 ...

  • 中旗话讲故事【第7期】:小人物之富贵老展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那些言语 中旗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咱们播出的是那些言语的<小人物之富贵老展>. 老展也算是中旗科镇的有名人物,一生靠着算卦占卜发家致富,算天算地,竟是没算 ...

  • 中旗话讲故事【第3期】:爷爷的口头语——灰侯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王珊君 亲爱的读者听众朋友们,我们又见面了! 今天我们播放的内容是王珊君的<爷爷的口头语:灰侯>.大家还记得作者笔下那位和蔼慈祥,勤劳节俭的爷爷吗?还记得爷爷那些充满 ...

  • 中旗话讲故事【第2期】:第一次上中旗(下)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谭妙业 亲爱的读者听众朋友们,我们又见面了! 今天我们播放的内容依旧是谭妙业的<第一次上中旗>.上期我们讲道,作者十七岁那年第一次跟着中旗的大娘从二号地来到科布尔.大 ...

  • 中旗话讲故事

    主播:小娟 文字作者:谭妙业 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早上好! 当晨曦的微风送来今日第一缕阳光时,我们又如约而至,与您相遇. 这半年多来,承蒙各位作者和读者朋友们的支持,我们一起谈古论今,一起缅怀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