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读国学之论语篇(二)

文/王行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翻译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则语录有争议的就是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译者用“学习”来解释“学”,我觉得不妥。我们来看《说文解字》中关于“学”的释义:“觉悟也。”朱子言:“学之为言效也。”《礼·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那么“学”就是对既往认知的一种“效仿”,是先要“隐匿自我意识(藏焉)”、“去其尘垢(修焉)”、“静心以延展思绪(息焉)”、“将所学放在特定境遇下来验证(游焉)”这样对所学才能有理解后的“觉悟”。下面看“时”:“四时也。本春秋冬夏之称。引伸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释诂》:’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广雅》:’时,伺也。’此引伸之义。如不能辰夜,远犹辰告传皆云辰时也是也。《传》:’敬记天时以授人也。’又《广韵》:’是也。’《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又《博雅》:’善也。’《广韵》:’中也。’”我觉得该是将所学用得要当其时,而不是“时常、经常“。“习”者:“数飞也。月令,鹰乃学习。引伸之义为习孰。”就是对自己熟悉认知的运用。

“朋”者:“同道者也。凡言朋者,非惟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远”:“《说文》辽也;《广韵》遥远也;《正韵》指远近定体也。”;“乐”:“《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喜乐也。如《通论》:’喜者主于心,乐者无所不被。’《易·系辞》:’乐天知命。’《孟子》:’与民同乐。’”;“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声被色而生者也。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这让我想起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天地之心”,“人也!”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错,“人”,才是天地之心!我不做褒贬,只求原意。所以马一浮(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立心。”;“知”:“《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喻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秀于外。’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黃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正韵》:’知意切,与智(《说文》:’识词也。’《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经典或通用知。)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愠”:“怨也。怨各本作怒。《大雅·绵传》:’愠,恚(huì发怒)也。’《说文》:’愠,怨也。恚,怒也。’有怨者必怒之。故以愠为恚。”;“君子”见第一则语录。

朱子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君子,成德之名;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综上,君子潜心修己,息欲游学,受教而悟谓之“学”,“学”与“习”都不是单方面的,是“教与学、学而思、思而悟、悟而用”统一的一系列过程……所以我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释为:(君子)受教而悟然后适时合宜地运用所学(去待人接物、解决问题),不也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事吗?有性行相同者自远方来(可以交流见闻、交换见解共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多么让人欢喜快乐的事啊!得不到他人口头的认可(不能与人相交相亲),也不对其产生恼怒、怨恨的想法,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人从生到死都是“学生”,不只是学校的,同时也是家庭、家族、社会、国家的学生。我们的情感、言行、与人交往、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所有外化的表象,都是源自听、看来的“学”。夫子说“孝悌”是为人之本,其实“孝悌”也是学来的!所以《论语》开篇便说“学”,不但要“学”而且要“习”,去验证、感悟、匡正然后重新认知,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这是一个自修、自强的过程;当一个人有了能力,用夫子的话就要出仕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一个人再有能力所做的事也是有限的,需要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努力,有能力又有朋友,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这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我们在不同人的眼里、嘴里一定是不同的样子,莫宥人言、莫受名累,人多说你对、说你好,你未必就对、就好,人多说你错、你不好,你也未必一无是处!但都得自我反省一下了,然后做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认为对的事,别活在别人的嘴里,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品性高尚的人。这就是论语开篇告诉我们的三要务,也是孔儒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