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地理原理与知识的获取有赖于地理实践。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应对具体情境中能够具备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及一定的地理实践力。其中对于地理实践力的表述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试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读到此,掩卷而思,满心鼓舞的同时又忧心重重。鼓舞的是有感于地理的春天将要来了,从此地理课堂将告别宣本照科、枯燥无味的时代,学生可以更多感受真实的地理实践美和野草的花香,更多的增强人地之间的和谐,增强社会实践力和责任感。忧的是,在高考这一客观存在的“大棒”的指引下,受制于“大棒”的我们将何去何从,在学校层面,执政者们会不会拿出一定的课程和时间来为地理实践力这颗幼苗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沃土呢?在学生层面,在素养和知识面前,基于现实考量,他们会不会舍得花大量的时间来提升自己见效甚微的素养呢?要知道对于分数来讲,与其花一天去野外考察,得出结论:“什么是褶皱?”,还不如花十分钟去课本上看看背背:“什么是褶皱?”来的痛快,所以说,现阶段对于我们广大地理教师而言,如何落实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
最后附几幅体现地理实践力“杀伤力”的地质地貌景观图共勉!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在水平拉张作用下﹐地壳在垂向上减薄﹐在上部形成两组剖面上共轭的高角度正断层﹐其间的地块下降﹐就形成地堑。在两个倾向相背的断层中间则形成地垒
正断层,断层形成后,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