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合集|烟台期中:从乐羊食子和秦西巴纵麑,审视治国理家重要品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盂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符合“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在考查考生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还暗中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乐羊虽是名将,但其为表示忠心而吃儿子肉羹的做法违背人情和伦理,绝不可取,不要说一般人接受不了,就是他要效忠的国君也对他产生怀疑。秦西巴因心中不忍而违抗君命放还小鹿则显示了他的忠厚善良,这一举动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因此被任用为太傅。将二者结合起来,不难发现命题人的命题用意——倡导仁慈善良,反对残忍凶狠。考生要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谈思考与认识,观点和认识要符合人情人性。
另外要注意写作的文体要求,紧扣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发言这一真实情境构思作文。要有称呼,顶格写;结尾要有诸如“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之类的结束语。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淡薄骨肉亲情,岂能履职尽忠?
恪守人伦亲情才能尽职于家国天下。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坚守仁善的人性底线,是建功立业的基础。
仁爱之心是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根本和保障。
人贵有同情怜悯之心,人贵有恻隐之心。
人贵有“不忍之心”(同情仁爱之心)
倡导忠厚仁善,反对冷酷残忍。
人要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心,远离残忍奸伪。
恪守仁善之心,反对冷漠无情。
忠厚仁慈,为人之本。(仁心乃为人之本。)
怀仁慈之心,行仁慈之事。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常怀悲悯,忠厚为民。
君子仁善而福禄归焉。
忠与仁不可兼得,舍忠取仁。
巧诈不如拙诚,惟仁可得人心
错误立意
如果不能统筹考虑材料要素,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抓住一点,不顾其余,随意拓展,就可能偏离题义,以偏概全。
巧诈不如拙诚。
任人唯贤,国泰民安。
忠国忠君弃私心,不以一眚掩大功。
去伪崇拙方能修身立业。
以拙诚立身,以笃行谋事。
参考素材
1. 仁爱待人,出自《论语》,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所谓仁爱待人,就是要对他人尊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做人,这是平等互待,以礼为本。《论语》不像唐诗宋词那样易懂,却也不像鲁迅的文章那样让人难于理解,里边谈到的次数最多的一个字,便是“仁”,对于“仁”,总是有不同阐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 ,还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同情心不会消失,只是人的思维在特定状态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屏蔽了人们天生的恻隐之心。
3. 善良的人常怀同情心,是否有“恻隐之心”是人和动物的分界。恻隐之心就是仁爱之心,就是同情之心,没有恻隐之心的人犹如禽兽。恻隐之心是普世价值观的体现,而“普世价值”的启蒙在我国太过薄弱了,体制缺乏对良善恻隐的敬畏和浇灌。
4. 有人甚至为了鱼鳍可以不惜鲨鱼的性命,把鱼鳍割下后就把鲨鱼放回海里由它自己自生自灭。人类真的很可恶,我曾见过一只小狗身上有不少伤疤,一只腿被人类用刀给割了下来,我心头一阵酸,抱怨人类的残忍同时也为小狗的命运担忧……
参考结构:题目是“忠厚慈善,行稳致远”。首先分析乐羊的做法,这是弃人伦亲情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用极端手段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接着展开联想,写了易牙烹子、吴起杀妻、武则天杀女等类似事件,指出他们的做法天理不容,人神共愤。然后引用孟子的话来批判乐羊、易牙、吴起、武则天的行为,再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后果,乐羊不被重用、吴起被鲁君辞退、易牙和武则天落得千古骂名,并引用管仲的分析,阐明本质。然后从孟子的恻隐之心谈起,用秦西巴的正面事例阐明忠厚慈善才会受人尊重。最后分析慈爱善良者,无往不受欢迎;心地残忍者,必然要被抛弃。结尾扣住读书会的要求,指出“读史可以明智,鉴往能够知来”。
1.忠厚慈善,行稳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忠厚慈善,行稳致远”。
读了乐羊和秦西巴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乐羊面对敌人的挑衅,不惜啜食儿子的肉羹。往好了说,这一举动是为表示他的忠君之心和攻城之志,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私情之上;往坏了说,这是弃人伦亲情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用极端手段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采用残忍手段之事,史不绝书。易牙为了博得桓公的宠爱,竟然将自己的儿子烹给桓公吃。吴起为了保住统帅之位,不惜杀死自己的妻子以明志。武则天为夺取皇后位,竟然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于王皇后。他们的残忍之举,天理不容,人神共愤。
孟子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照此思维来推理,在乐羊心中,战功比人伦更重要,所以可以舍人伦而就战功;在易牙心中,权势比儿子的生命更重要,所以可以烹子侍君;在吴起心中,将位比妻子更重要,所以可以杀妻求将;在武则天心中,宠位比女儿的生命更重要,所以可以掐死爱女来栽赃陷害皇后。他们为了心中之大欲,行常人所不能行。
但是结果呢,魏文侯怀疑乐羊心地残忍,不再重用他。吴起以杀妻来求得将位,最终还是被鲁君辞退,为人不齿。易牙和武则天为追求宠位伤天害理,更是落得千古骂名。“人无不爱其子,自己的儿子尚且不爱,焉能爱君。”管仲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直抵本质。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见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必然伸手拉住,不是因为认识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博得乡邻的赞誉,而是因为心中都有善的根苗。正是受恻隐之心的驱动,秦西巴冒险放还了国君的猎物。令人欣慰的是,国君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忠厚慈善,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古往今来,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是相通的。唐人陈子昂有诗云:“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麋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骨肉之情尚且轻薄如此,对他人岂能有真正的忠诚?对孤兽尚存恻隐之心,对人又岂能不忠?慈爱善良者,无往不受欢迎;心地残忍者,必然要被抛弃。
“读史可以明智,鉴往能够知来。”同学们,让我们从古书中汲取营养,养善德,行善事,做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行稳致远,成就事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内心温暖,不舍善良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乐羊为表孝忠为国,不惜吃下儿子的肉羹,虽立战功却不被重用:秦西巴不忍母鹿的悲鸣,放走中山君猎得的小鹿,被认为忠善,受封太傅。两者相比,一颗忠厚慈善的心,竟可在人生路上发出如此灿烂的光芒,我认为每位同学都应以乐羊为戒,以秦西巴为楷,内心温暖,不舍善良。
或许有同学认为乐羊的做法是以国为先,舍弃小家的大叉。诚然,他的选择也必然是痛苦的。即便如此,生活中也仍有道德的底线,不能跨越这些底线筑成社会的稳定之基,试想若一人连血亲的性命都可不顾,其内心之硬冷又何以怜惜他人,而只有每个人点燃善念的火种,做身边人的明灯,道德才会熠熠生光。
内心温暖,不舍善良是个人素质的体现,秦西巴对鹿都尚有恻隐之心而况于人乎?由他.教育出的太子将来也定是爱人之君,在当代的中国大地上也不乏如此善良之人,誓言让每个孩子都有微笑权利的牙医韩凯,展现医者仁心,拾起一座图书馆的中国好人陈光伟,展现着朴素的助人为乐,武汉“善缘”车队队长李小熊在疫情中展现平凡仁善的力量,无数人身上跃动善良的火苗,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悄然发光,形成温暖人心的力量。
内心温暖不舍,善良助推社会道德发展,让文明水涨船高。甘地曾说:选择善良时,你就是一个天使。对于秦西巴而言,忠厚慈善或许是天性,而对于社会而言,善良而应是一种选择,选择向“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原根基,向着“视人之身,如视其身”的同情关怀,向着“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和谐目标。对于每个同学而言,我希望大家都能培养好心中的道德底线,不做乐羊一般残忍之事,从小处,如秦西巴一般怜悯动物开始,养成一颗慈善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是对外卖小哥的一声感谢,也可以是对服务人员的一声“辛苦了”,让自己开始散发善良的光。内心温暖,暖化人心,和睦共处,不舍善良,善待万物,培养品格,希望参与读书报告会的同学们,记住乐羊和秦西巴的故事,做慈善之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3.以善为舟,渡远方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以善为舟,渡远方”。
乐羊为表忠心,食子肉羹,却没能得到魏侯重用。秦西巴一时恻隐,放走幼鹿,反因善举,被国君高看一等,由此观之,牺牲自己仁善的赤子之心来换取利益认同,往往事与愿为。而当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我辈,也应从历史维度深刻认识,仁善人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价值逻辑,是古今千年传承于血脉中的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善可为舟子,一苇渡远方。
“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善,不仅是个人的素质需求,亦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乡土中国》中将封建时代的人治与科技时代的法治并举而论,从中探索出更能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全新定义“礼治”。不同于人治的专断与法治的冰冷,这是一种长期文化氛围熏染的共识,他所栖息的精神原乡正是儒家百年千年所倡导的“仁人”“孝父”“友悌”,用这些“”共识为解决行为准则的约束提供了新的出路,这背后正是“仁善”润物无声发挥作用。
仁善不仅从物质建设层面发挥作用,它已然成为了美学与追求的意象。地震中以身驱翼庇孩子的母亲,这一照片斩获国家摄影大奖。扶助老人,救济幼童,往往能收获大批点赞,哪怕是在互联网的快消背景下,道德模范依旧能在杂芜的信息中独领流量风骚,这无不告诉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人们对仁善的崇敬从未更改。
徐东昌、黄大年、钟南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绝不只是学术造诣。有了殷实的知识,他们才有砥砺前行的勇气,有了仁善的文化根基;他们才有立于潮头、一往无前的勇气;“仁:善”文化浇筑的华夏民族从来不缺榜样,要从榜样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于生活之中,抑恶扬善为君子,不苟流俗为人人。
而深思当下,仍然有人为利舍义,还自诩存天理,灭人欲,仍有人虐待动物,还洋洋自得,以此为荣,伦常乖舛、离京叛道,从来不是主流文化的座上宾,如何以人为镜,坚守本心,仁善致远,才是每个人该思考的英雄主义。
善取舍,明正途,仁义举,古今谈,让我们重新认识仁善的价值,以善为舟,横渡沧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