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

国君作为国家政治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对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君民关系和谐等方面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修身正己为国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犹如树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则枝叶越繁茂。《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第一,敬明其德。周人的“德”并非空泛的概念,它是为保民而对统治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如《大雅·崧高》说:“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孔子也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王以德行事,就会形成众星拱月的良好政治环境。

周人还将“天命”建立在“德”的基础上,只有“以德配天”才能“天命恒常”。周王朝的实际缔造者文王就是一位“受命之王”,《大雅·文王》赞美文王的功绩:“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外,《大雅·皇矣》中的“帝谓文王,予怀明德”,《大雅·大明》中的“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也都肯定了上天降“天命”以文王,究其原因是文王以“明德”打动了上天。

孔子也极其赞美文王之德,认为他的精神的光芒普照大地,贯通古今。孔子还说“秉文之德,以为其业”,周人可将“文王之德”作为安身立命的标准,一生修行的课业。孟子也曾引《大雅·文王有声》中的“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赞叹文王以百里的土地就使国人心悦诚服,依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自身的德行。

第二,勤政安民。在持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勤政关乎到一个朝代统治天下的时间,凡事勤则成,怠则废。孔子认为,君主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洞悉国事,励精图治。《诗经》中就出现不少颂扬帝王功业的诗歌,也是为了告诫后代要继先祖之业。如《周颂·昊天有成命》说:“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即成王秉承文、武之训,日夜勤政,殚精竭虑,不敢贪图安逸。

《尚书》记载成王在临终前,曾召见重要大臣及太子钊,告诫他先祖创立基业实属不易,因此要承袭好祖业,不要奢靡享乐,要勤政爱民。《史记》言:“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史家将此时期称为“成康之治”,此时期是周朝最为强盛的阶段。孔子评论:“‘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郑玄解释为:“言君夙夜谋为政教以安民,则民乐之。”即君正施行德政,会让百姓如沐春风。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反观如奢靡享乐的秦二世、玩物丧志的汉元帝、荒诞不经的宋徽宗,皆因无心于政事,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思勤政的君主,基业沦亡;贪图安逸的君主,国祚迁移。一旦沉溺于私,国家面临的后果就如《小雅·节南山》中所说的:“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灾难痛苦接踵而至,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郭代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