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逢月光菩萨圣诞日,愿月光遍照,福慧圆满,万众团圆!
云散空净 独露婵娟 皎洁无暇体自圆
不动历周天 照彻无边 恩泽布大千
“春有百花秋有月,共度人间好时节。”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一天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第二大传统节日,恰值三秋之半,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又叫中秋节,还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
1、帝王祭祀
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2、农业丰收庆贺
还有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3、月饼军粮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然而,无论中秋节起源于哪里,真正被定义为固定节日的中秋节,是从唐代开始,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且《唐书·太宗记》中有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而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在宋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中秋节开始成为一个万众期待的节日。
其实,中秋节这一天还与佛教有着颇深的渊源,这一天恰逢月光菩萨圣诞日,且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正代表着佛菩萨圆满的智慧。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中秋节,在“团圆”的传统寓意中,佛教又赋予“满月”以丰富精深的意蕴。正如唐朝诗人皮日休那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所描写的一样,自古至今,中秋节到寺庙去品茶、参禅、赏月,都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风雅之事。
佛陀讲经说法,善于运用天地万物来譬喻,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通常象征本自清净圆明的佛性及三昧(定境),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所载﹕“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正定满月出现世间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使得清净安乐涅槃。”
一轮皎月,是照破无明黑暗最圆满的光明,又为烦恼的沙漠,给予无上的清凉。
从月亮本身及其圆缺的表相,可以体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乘佛教教义的精髓:
月亮的本身就是自觉;月光的普照,众生的受益,就是觉他;月亮本性的皎洁、真如、常在,就是觉行圆满。
唐代高僧永嘉禅师《证道歌》:“一性融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凡是有水的地方,都能映现出月亮,但不论这些水映出多少月亮,所映的都不过是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此处以月亮比喻法性,尽虚空、遍法界,宇宙万物、万法都由其变现出来。
在佛门中,八月十五,正逢月光菩萨圣诞吉日,在中秋之夜,僧众们会礼拜月光菩萨。
月光菩萨是东方琉璃世界的大菩萨,又称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在很久以前就得到了虚空寂如来的授记当得成佛。
“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静定,映现明澈清辉,容摄大千芸芸众生,使免于受贪、嗔、痴、三毒逼恼。
月光菩萨慈悲为怀,常化为月华降到人间,遇之者即得福禄。菩萨以其慈悲愿力于末世,救度众生,护持正法,舍身弘施,无吝命财,勇锐护法,恩泽广布。她不仅是家庭守护神,更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菩萨,任何人遇到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其名号,即会得到月光菩萨的救度。有缘人以清净心修持此法门,可净除一切障难与病痛,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并能福慧有缘人家庭事业吉顺如意。
月光菩萨发愿在末法时代救度众生,最终在此娑婆世界进入涅槃。所以这一天在佛教中是极为重要的一天。
佛经上往往以“满月”来意喻功德圆满,亦有“佛面犹如净满月”之喻,睹满月观佛心,佛心即慈悲心,中秋月圆阖家欢聚之日,正是举家行善之机。
“千善万善,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想要获得欢喜和圆满,就要开启和培养内心的善念,减少恶念、恶行、恶言。
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动物朋友的生命。在此圆满吉祥之日,与家人、亲朋善友一切广行善法,也是为自己和家人、亲朋培福。
“菩提树中见圆月,明心见性直通达。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中秋佳节,赏月之时,愿我们在月光菩萨的加持之下,拥有宁静、清凉、皎洁之心,祈愿诸位中秋吉祥喜乐,善愿圆满!
月光遍照 福慧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