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书法之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麻姑仙坛记》,本是今年年初想临的帖子,因为无从下手,临得实在别扭,于是舍了去,绕了一圈,写了一大堆篆书隶书魏碑甚至小楷等等之后,绕回楷书四大家,甚至写了欧阳询的《李誉墓志》和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之后,绕回了颜真卿,绕回了《麻姑仙坛记》。
颜体,是我学书法的入门书体,刚开始接触的楷书,就是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这个碑,直接影响我学任何字体的原始习惯,以致于后来不管写什么楷书,总觉得带着点颜楷带着点《颜勤礼碑》的影子,这肌肉记忆的可怕,可以让人一生也脱离不出。
年初时,因为疫情原因,呆在家里的日子里拾起写字习惯,初想只是想把颜楷的碑帖多写一些,于是写了《郭虚己墓志》《东方塑画赞》,那时候的计划,是按颜真卿成书的时间顺序把他比较有名的碑帖都写一遍。
可是写到《麻姑仙坛记》的时候,卡壳了,《麻姑仙坛记》的古朴浑厚,无任何书法技巧式的横平竖直,直接就让我慒了圈,怎么写都觉得不对,甚至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放弃,觉得以当时自己的写字功力,实在无力驾驭这《麻姑仙坛记》的美。
以为是自己长期忽视中锋用笔的问题,于是写了一段时间的篆书,写上了篆书后,心里又有了新的计划,那种想更多地接触中国书法的想法成了新了计划,于是,篆书写完写隶书,隶书写完写魏碑,为的,就是更多方面的接触中国书法,以让自己有更深一些的了解。
再回到楷书,也有意识地从号称楷书鼻祖的钟繇《宣示表》开始,按历史时间顺序写了一些小楷,直至唐楷。楷书四大家,除了赵孟頫,都略有接触,虽然只是皮表,但对中国书法的整体了解,还是比以前深入了许多。
如今,绕了这么一大圈,终于回到了年初写不下去的《麻姑仙坛记》,回到了颜楷,可是,那种对《麻姑仙坛记》无从下手的感觉依然存在,丝毫感觉不到《颜勤礼碑》那样的颜楷特点,可能,《颜勤礼碑》对自己写字的习惯影响还是特别深远的吧。
《麻姑仙坛记》之于颜楷来说,甚至之于中国书法来说,其地位都是极其高的,堪称典范,本就是典范。颜真卿《麻姑仙坛记》风格拙朴古雅、内敛含蓄,融篆籀之气于楷法,线条如万岁枯藤,结体宽博大方,寓奇逸于刚正,真可谓苍古沉雄,筋骨尽备,内蕴宏博,仪态万端。《麻姑仙坛记》结体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结构下压,静中寓动。二是四角撑满,端严紧密。三是凝重古朴,寓巧于拙。四是体态沉雄,气象恢弘。
说了看了这么多关于《麻姑仙坛记》的相关知识,具体到自己手上,虽极力想达到所看到的所理解到的,但事总会有与愿违之时,功力着实差了远去,臣妾做不到啊。这《麻姑仙坛记》,写得那个磕磕碰碰捉襟见肘狼狈不堪,实在写不好。
早期的颜楷,比如《郭虚已墓志》《多宝塔》,结体严谨,清秀险峻,晚期的颜楷,却大多古朴浑厚,大巧若拙,特别是这麻姑,从华丽华美俊俏的细瘦美就变成丰腴端庄高雍容华贵的磅礴美,这个中的转变,开启了人书俱老的颜楷新高峰。
原先写字,追求的都是结构险绝,对比明显,横竖穿插倚靠,巴不得把每个字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歪中带正,总之就是不把字写平正,但这麻姑,每个字追求的就是平正,不求结构出奇,但求四平八稳,这风格变化,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理会甚至可掌握的。
一开始,感觉麻字四平八稳,象个初入校园小学生,把横平竖直写规矩来就行,于是,尽量不求技巧,笔画尽量追求横就是横,一点也不起伏,竖就是竖,一点也不歪斜,至于撇捺,更是左右平分,中规中矩。
待得写一段之后,感觉这样写好象也不对,细看原帖,字还是多少有粗细之分,笔画也都是有入锋回锋,于是,改那种幼儿式一横一竖的写法为笔笔回锋,而且尽量达成笔笔中锋。
这么一写,笔画看起来却是特别肥厚,脑海里想到的词就是“土肥圆”,不是吗?每一笔都回锋,回锋入笔,回锋收笔,笔画就显得圆头圆脑,毛毛虫一般,而且因为字写得不大,感觉每一笔都偏粗,这“土肥圆”,就显得更加肥腻。
再细读帖,发现原帖笔画并没有这样笔笔回锋笔笔中锋,有些笔画也有切笔入锋的,也是横细竖粗的,虽然整体结构是四平八稳,但在平稳之中也是有左倚右靠纵横穿插的,也才理解,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绝对不会整篇碑帖都公式化,个中,肯定是会有变化的,就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每一个碑帖,都是在边看边悟边写的过程中磕磕碰碰,有的用心较多读帖较深的,对特征与风格悟得也就透一些,掌握得就多一些快一些,有些用心不足读帖不足的,就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收获就甚微,《麻姑仙坛记》,虽然折腾很久,但掌握的还是甚微,这,应该与书法功力的积淀有关。
写就对了,虽然感觉整日里画的都是土肥圆,但写着写着,是不是就会越来越好呢,我想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