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环节。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多面广,考生在作答时往往由于记不清而导致失分。将气候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成框架,条目化进行梳理,有助于考生分类存储知识,做到记得牢、调用准。

1

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②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2)对湖泊的影响:

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4)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5)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①气温: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对土壤的影响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被的影响

光热水的不同组合,影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2
气候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影响。

气候类型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策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

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

降水少,雨热不同期

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

发展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

降水少,冬季气温低

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3)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2.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

3.对水能的影响

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4.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5.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

6.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风频。

(2)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

7.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

8.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

(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

(3)对建筑物形状影响: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

3
巩固迁移训练

(2019·菏泽模拟)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读表回答1~3题。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总计生物量/(吨/公顷)

98.25

1.62

0.13

233.49

97.87

2.08

0.05

524.55

97.41

2.45

0.14

415.81

95.06

4.94

20.86

1.该海拔范围内物种优势最显著的是(  )

A.苔原     B.草本

C.灌木           D.乔木

2.植被带Ⅲ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高山灌丛带              D.高山草甸带

3.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Ⅰ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量             D.土壤

咖啡树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气候是其种植的决定性因素。赤道两边南北纬25°之间的地带,最适合种植咖啡树,被称为“咖啡带”。据此回答4~5题。

4.咖啡树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说明咖啡树(  )

A.需土壤肥沃           B.需光照充足

C.喜冷湿环境           D.喜阴湿环境

5.人们常在南北纬25°附近的咖啡种植园里夹种树干较高的植物,这一举措不是为了(  )

A.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B.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改变咖啡树热量条件  D.改变咖啡树光照条件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宁夏中卫市(甲地)为我国最大的硒砂瓜种植基地。该地区硒砂瓜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硒、锌、钙、钾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硒砂瓜个大、瓤红、汁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砂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砂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

(2)分析乙地种植西瓜的劣势气候条件。

(3)借鉴甲地的发展经验,简述乙地为改造西瓜种植的气候条件应采取的措施。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7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乌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

——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材料二 如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探险旅游路线。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

(2)比较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并说明理由。

(3)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答案及解析

1.D 2.B 3.C 第1题,表中信息显示该海拔范围内乔木层所占的比重最大,则乔木是优势最显著的物种。第2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带Ⅲ乔木层占比大,应是森林带;但海拔较高,不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是山地针叶林带。第3题,“由低到高(Ⅰ~Ⅳ) ” ,说明“Ⅱ、Ⅲ”植被带位于半山腰,而“Ⅰ”植被带位于山麓地带;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而生物量较大。气温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光照与坡度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坡度信息;土壤在同一山坡差别不大。

4.D 5.C 第4题,赤道附近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高大乔木,而咖啡树为灌木或小乔木,说明不喜光照;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森林中气候潮湿,而咖啡树最适合在此生长,说明喜湿。第5题,因咖啡树最适合在赤道附近种植,而南北纬25°附近纬度较高,从热量条件看该处已经是边缘地带,不能再降低热量;而树干较高的植物会阻挡光照,会降低小环境的热量,故这一举措不是为了改变热量条件。

6、解析:第(1)题,薄膜覆盖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当地的水热条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频发。第(3)题,从水资源利用、农田生态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1)覆盖薄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克服当地干旱气候条件对西瓜生长的不利影响;覆盖薄膜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有利于西瓜快速生长。

(2)乙地位于季风区,春季时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旱涝灾害频发。

(3)针对风沙灾害多的问题,可以建设平原农田防护林;针对春季降水少的问题,可以推广抗旱节水农业技术,如薄膜覆盖、地方名优特产品培育;针对旱涝灾害频发的问题,可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7、解析:第(1)题,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山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关,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形成高大山脉。由于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量大,且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植被茂密“青山”。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峰顶有积雪覆盖,为“雪峰”。第(2)题,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及理由主要从该地的盛行风向及洋流角度考虑。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航行路线位于西风带内,洋流为西风漂流。甲航段受大陆影响,位于西风背风地带,且受西风漂流影响小,而乙段航线与西风漂流及西风风向一致,西部为海洋,对于西风及西风漂流影响小,且由于地处小岛屿之间,有狭管效应,使得乙段风浪大。第(3)题,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抗风、防震及取材角度考虑。由于该地位于西风带,风浪大,低矮的木屋可以防风。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强。该地冬季多降雪,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且周围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就地取材。

答案:(1)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正值夏季,森林茂密;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数山峰被积雪覆盖。

(2)乙段风浪较甲段大。理由:与甲段相比,乙段西部为海洋,对西风和西风漂流的削弱作用较小;航道狭窄且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

(3)该地多大风天气,地震频发,低矮小木屋抗风性强,且利于防震;冬季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森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说明:转自慧聊地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