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许多,够了吗? 不,还不够。

记得以前看一个古代的智慧故事。一个皇帝出题,问大臣们,你们知道,明天有多少人通过城门嘛?一个聪明的大臣说,只有两人,男人和女人。其实,这个大臣,耍了个小聪明。因为皇帝的说的是多少“个”人进出 城门 ,而大臣回答成了“类”。似乎另一个答案是说的是十二个,因为按照十二属相来说,也能包含了所有进出的人。其实,皇帝问的比较无理,大臣的机智,也就不用深究了。只不过,要是把所有的人都分成了“类”,那么未免就会显得单调得多了。

眼前的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的副标题是创造独特角色的神话模型,就使用了把小说人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作者依据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特征和正邪两面的原则,引导大家设定自己小说中的人物。

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叫作“神话原型批评”。这个流派的人士认为,神话是文学的源头,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因此,这本书的作者也就依照希腊神话中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这几十种“人物原型”。

如果有个人告诉你,读过这本书知道那么几十种人物原型,就知道了所有小说中的人物应该怎样塑造。我还是劝您不要相信,因为小说,要向我们展示的不光是人物分类,不光是我们对人物的想象,不光是我们生活经验的映射。小说还承载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承载着情感的传达,承载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只谈“分类+设定”就能塑造好人物?恐怕这样的想法,更接近一些冒险类和角色扮演类游戏中的角色设定而已。

不过,这本书所谈的内容,对我们认识人有所帮助,比如详细研究一个人的优缺点,具体到一个人生活中的小细节,这种细致入微的考察,可能对那些想做侦探和泡妞把妹的青年人有所启发。毕竟作者用到很多心理学上的知识,例如把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七种需要,转换为了七种促进人物行动的动力基础——虽然这是从《让一个好剧本变得更精彩》中移植过来的。在书中,作者为每种原型人物配备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样本,这一点是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一些西方影片和剧集的人物,倒是也有一定帮助的。

说实话,“原型批评”这种追溯到神话的方式,我们虽然不是十分熟悉,但却经常使用另一种方式来沟通小说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种方式就是,类型化。“莽张飞”说的不是张飞,只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莽撞而已,”活诸葛“也不是讲诸葛亮,“陈世美”是有固定语义的评价语,而戏台上“白脸曹操的奸”,“红脸关羽的忠”,则更是人物原型的映射。不是我们不尊重神话,只是我们知道,类型化的小说人物,没有多大意思,大家期望看到的是人物的差异性,而这种期待,不是几十种“原型”所能满足的——当然,只是要轻松娱乐一下,自然另当别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