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神”何以成丹养道(下)
丁酉鸡年九月二十一日小
宜:移徙 栽种 词讼 启 除服 斋醮 求嗣 解除 纳财 赴任 纳畜
忌:入宅 安门 嫁娶 归宁 出行 经络 安葬 祭祀
今日冲合:与肖马相冲,与肖兔相刑,与肖羊相害,与肖鸡相破,与肖牛相合,与肖龙肖猴三合,与肖牛六合
道教金丹现在开启了留言板功能,
给位道友可以在文章下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在之前的文章中(不“识神”何以成丹养道(上)点击蓝色字体看全文)为大家介绍了识神,今天继续帮各位道友梳理相关知识。
4 识神藏于心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主张“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17]认为心是生之本、神之变。《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18]而儒家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19]
道教内丹养生学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元神并不藏于心,而是居于头部泥丸宫;居于血肉之心的是识神,即识神藏于下部的血肉心脏之中。
约出于魏晋的《太上老君内观经》云:“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20]宋代曾慥编集的《道枢》云:“天谷者,泥丸之宫也。……斯元神之府也,谷神真一之至灵者也。”[21]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其称:“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22]李时珍曾作《奇经八脉考》,这里“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有可能来自道教内丹养生学,而非西洋医学。
清代丹经《太乙金华宗旨》则明确指称识神居于心的部位。其言:“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致闻惊则跳,闻怒则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何尝微微些儿动。……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孤立,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23]这里的“方寸”指头顶泥丸宫,认为识神居于胸内心脏处,而各种欲念、情绪都与下面的心脏有关,即与识神有关。而中医也认为心主情志,故识神与情感大有关联。
近代中医学家张锡纯受道教内丹理论影响颇深,他本人也借鉴内丹修炼方法,练习小周天,认同元神在脑、识神在心的观点。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自古养生之家,皆以脑中之神为元神,心中之神为识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然其所注重者在脑中元神,不在心中识神。”[24]他还将这种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借用西方生理学来说明心脑之间有通路,认为心有四支血管通于脑,神明可以往来于心脑,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
5 去识神的方法
在内丹养生学看来,元神是神的本体状态、平静状态、本然状态,就像平静的大海一样。识神是神的纷乱状态。去识神的方法主要是虚静、去除妄念,在打坐的时候无欲无念。道家一直强调虚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6]《庄子》也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25]都强调虚静无为,《庄子》还提出“心斋”、“坐忘”等摒除欲念的方法。
后世的道教内丹养生学承继道家的传统,认为若求长生,必须找到元神。《金丹四百字·序》即有明言:“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26]
要得元神,必去识神的尘封遮蔽。同时,认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即就的,会有一个练习的过程。由于元神被识神所遮蔽,就像明镜为尘垢久封,所以要勤加磨洗。在找寻元神的时候,要平心静气,以平常心等待元神出现,不可急躁;否则,一急躁,杂念就起来了,就属于识神了。黄元吉认为不能安静打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打坐之前没有将应该处理应酬的事情想清楚,打坐的时候就被这些事情牵挂着,这些都是识神,因此,他说:“由于未坐之时,未曾将日间所当应酬之事,如何区处,如何分付后人,一一想透,故上榻时,此心即为尘情牵挂,坐不终局也。非惟不能终局,且一段真机反为思虑识神牵引而去者多矣。诸子打坐之初,务于当行之事,一一想过,安顿妥贴,然后就坐,庶一心一德,不致于中搅扰焉。”[10-19]
最关键的是修炼之时须要无念,无恶念亦无善念,无忧虑也无思想,如此,才可能使识神退位、元神出现。张锡纯对此也有阐述,他说:“愚生平访道,幸遇良师益友指示法门,而生平得力之处,不敢自秘,……夫静坐之功,当凝神入气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静坐者,当其凝神入气穴时,宜用脑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盖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浑,实有着迹象之弊。……用元神则工夫纯置先天,有光明下济、无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24]他特别强调识神是从心中发出来的,凝神修炼时要用脑中元神,不用心中识神。
值得一提的是,百岁老人大多数都乐观开朗,万事想得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整天心平气和,对生死看得开,也不刻意追求长寿,大概暗合去识神、无思无虑的身心态,所谓心境静时身亦静,从而起到了非常好的养生养身的功效。
参考资料:
[17]黄帝内经(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26.
[18]黄帝内经灵枢(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9.
[19]杨伯峻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60:270.
[20]佚名.太上老君内观经//藏外道书第9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2:334.
[21]曾慥编集.道枢·神景篇//道藏(第20册)[M].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654.
[22]李时珍著.钱超尘,温长路等校.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28.
[23]托名吕岩.太乙金华宗旨·元神识神章//藏外道书(第10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2:330.
[2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5]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5.
[26]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藏外道书第6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