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玉鉴定——专题3

各位师友周六愉快,今日我们继续开始讲解唐代玉器,前几日我们从唐代片雕玉器开始讲解,大家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认知,对于综合鉴定玉器而言,片雕玉器是最凸显工痕的,最突出工艺的,今日我们讲解一下唐代圆雕玉器部分,这个部分包括“人物”“动物”这两个大门类,下面我们开始今日的课题讲解。

唐 青玉雕云象

这是一点较为典型的唐代青玉象,是2002年拍卖所著录的一件名品,我们以这件开始今日的讲解。

️1,材质为细度极佳的青玉质地

光气柔和、包浆熟旧,从表面滋润的光感可见本质油性极佳,这样的青玉料在玉器中属于脂粉度极佳的青玉料。

2️,材质受红沁

象臀部、腿、云纹处受沁,沁色为红褐色,因为青玉本质为玉化过程中受铁元素影响,所以生成沁色后,颜色通常为红褐色沁,象下肢红沁明显受裂纹的影响,由云头部分沁入象前肢,从沁变角度来说,也非常的典型和自然。

重点:“六牙象”的雕刻类型

大象左右共雕琢6根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牙象”,《洛阳迦蓝记》记载,六牙象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坐骑,六牙象是象中之宝,象饰做行走于云端状,鼻端卷转,嘴巴微微张开,左右口角生出六枚象牙,这里是典型的六牙象形制。

️头部工艺特征的特写

以阴刻线表现象眼部纹饰,大耳扁阔,下拢,长鼻卷起,神态极佳,安详恬静,这样的雕琢形制,一直影响了后世,在明清的玉器中,也一直延续了这样的雕琢风格形制,但这样的形制并非起源于唐,而是汉代玉器中就已经有这样的形制出现,只是唐代将这样的形制继承并且发展,在后世的玉器雕琢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象题材在唐代玉器中,不仅仅是昙花一现,我们可以再看一件比较典型的唐代人与象结合的作品。

对比上面一件大象的形制,我们明显可见,这件大象只有一对象牙,可见这件的作品并非和佛经的“六牙象”一致,相比较上一件大象比较庄严,而这件更加具有玩味。

人身穿胡服,衣服呈现长袖式样,短裙裤,同样靴子也是胡人中常见的衣着,可见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胡人。

今日讲解️2 唐代击鼓人物

材质为典型的和田玉质地,从熟旧的包浆和打磨可见和田玉的硬质光泽,材质带黑点状态结构,这样的用料和明清时期是不同的概念,明清玉器雕刻人物很少用到“带黑点”玉料,通常雕刻人物会剔除,或者把黑点做成“巧做”

️1,纹饰工艺分析

人物衣着胡服,双臂和双腿处衣袖有典型的排列状阴刻条纹作为附着装饰纹饰,这样的纹饰在之前我们讲解玉带板的胡人中,同样出现这样的纹饰特征,所以我们从工艺处就可以分析这是一件比较典型的胡人,从而这就将年代划分开了。

击鼓胡人是唐代胡人题材中较为典型的一个表现方式,在出土的带板中较为典型,而以人物独自表现的圆雕,在唐代玉器中十分罕见

人物面部,厚嘴唇、大胡须、脖子于身体相接,开脸上仰呈现开心愉悦的状态,双臂相对于头部显得比例比较瘦,手持鼓夹于胸前,双手拍击,无论从神态还是韵味,几乎在这件胡人上发挥到了极致。

“唐代玉器的打磨光气”

型、纹、工是可以仿得很象的,但光气仿不了;光气就是氧气层,是时间与环境等外在因素与玉器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坑状态的唐代玉器判断沁色和整体工艺,以及出土皮壳氧化状态

️2,后期传世的唐代玉器皮壳干老,打磨光气沉稳,青玉类的辨识度很高,同样是判断工和皮壳状态

️3,区别90年代南方地区仿做的一批,这类由于经过一段岁月氧化,皮壳同样出现老化状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