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俄罗斯“战争之车”展览中的德军人力与畜力车辆
“战争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这话肯定是没有错的。在战火纷飞的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几乎每一个科学门类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种新式武器装备令人目不暇接,而军事科技的民用化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的普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如今,对汽车司空见惯,看惯了战争大片的人们可能会认为二战是一场摩托化的战争,但事实远非如此。除了美军和英军之外,大多数二战参战国的陆军还都卡在骡马化和摩托化之间的“传送门”当中,苏德两军就是这样一副情景。就在T-34和虎豹们打得死去活来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步兵师正赶着马车,在茫茫泥海中艰难跋涉,一米接着一米地往要去的地方挪动,单看他们,很难发现二战时期的人类有什么“进步”的迹象。
二战德军装备了型号繁多,数量庞大的人力与畜力车辆,经过战争和漫长岁月的摧残,如今真正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不过,在某些眼光独到的收藏家的收藏当中,还是可以见到这一类的藏品。在莫斯科郊外爱国者公园的“战争之车(Motors of War)”展览中,展品提供方列恩夫妇(Lehn)就在展厅中央区域单独布置了一个相关展区,让军事爱好者们有机会能亲眼见到这些“没人爱看的破拖车和烂马车”。由于展览到期,“战争之车”将于10月份撤展。
“战争之车”展览中的德军人力与畜力车辆展区。
Pf. 22步兵拖车出现于1942年,是在Pf. 21火焰喷射器燃料补充推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车自重85kg,载重385kg,可以用来运输地雷等各类工兵和步兵装备,在工兵部队中使用广泛。难得可贵的是,收藏家已经对这部Pf. 22进行了修复。
黄色大箱子下面那个类似于“筐”的物体就是卸去车轮的Pf. 22步兵拖车。
If.9步兵拖车出现于1938年,最早是为搬运8cm GrW 34迫击炮设计的,除了迫击炮本体,车斗里还可以容纳一些迫击炮弹。这种拖车的自重很轻,既可以靠人力牵引,也可以用马匹拖曳。战后幸存的If.9其实不少,但很少能见到像这辆一样维持了服役期间原貌的例子。
If.9步兵拖车,迫击炮管装在车斗上的固定具中,迫击炮底座挂在车尾。
通讯部队装备了各式各样的通讯装备和器材,需要用特制的车辆进行运载。通讯设备拖车(Nachrichtengerätkarren)是二战德军通讯兵的一件重要装备,车上装有固定装置,用来安放1-3卷电话线,通讯兵们可以拉着它进行布线作业。此外,德军还在通讯设备拖车的基础上开发了担架搬运车,可以把伤兵连同担架固定在车上进行运输。
装有三个线轴的通讯设备拖车。
担架搬运车。
If. 8步兵拖车是一种通用型号,1941年开始装备部队。除了用人力或马匹牵引之外,它也可以挂在摩托车或者小汽车后面,甚至用狗来拖也可以。这种小拖车结构坚固,自重轻,载重可达350kg。除了用来运输弹药物资之外,它还可以充当轻型火炮前车,也可以将多辆串联起来使用。
If. 8步兵拖车,本号之前曾有详细介绍,请见:德国步兵好帮手:If.8步兵拖车
IF.5步兵马车其实是一种防空武器,它采用钢制主体结构和充气轮胎,设计相对现代化。该车分为前车和后车两部分,前车用来坐人和储存备品,斗式的后车里面安装着一个双联对空机枪架,弹药也储存在后车里面。机枪架可以360°旋转,上面并联安装两挺MG-34通用机枪,其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1800发,可以有效对抗低空来袭的各类飞机。对空机枪架并没有直接安装在车斗中间位置,而是略微向右偏,这导致后车会在开火期间慢慢地向右边抖动位移,也会导致右侧车轮压力偏大,从而加剧磨损。战争期间,德国一共制造了1000多辆IF.5步兵马车,幸存者寥寥,这一辆还是从斯摩棱斯克州的阿尔赞尼基(Arzhaniki)回收修复的。
IF.5步兵马车,又称36型机枪车,车上的对空机枪架造价顶得上好几挺MG-34通用机枪,机枪可以卸下,装在两个重机枪三脚架上面。除了它之外,俗称为“累死马”的Hf.7钢制野战马车也全部使用胶轮。
Nf.4电台载车也是钢结构的,但它的车轮却是传统的铁缘木辐轮,需要四匹马来牵引。它的前车用来储存电台接收机,后车用来储存电台发报机,附属品也被分别放置在前后车内。
Nf.4电台载车。
展品中还包括两台前车,都是全金属结构的。前车的历史非常悠久,用途也非常广泛。二战期间的畜力牵引火炮一般都会配有前车,用来运输弹药和炮组成员。
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修复的两台前车。
Hf.12小型野战厨房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装备德国陆军,其设计非常成功,到了二战也并不显得过时。后来虽然有Hf.14这种改进型号,但差别很小。Hf.11 / Hf.13大型野战厨房的情况类似,两者只有一些细节区别,比如把原先木制的抽屉都换成金属材料。大型和小型野战厨房功能实际上是一样的,其区别在于,大型野战厨房的汤锅和咖啡锅容量要大一些,Hf.13大型野战厨房还附加了烧烤和炖煮功能。野战厨房并不需要多快的速度,所以一般都装的是木辐轮。
Hf.12小型野战厨房。
Hf.13大型野战厨房。
Hf.1轻型野战马车是二战初期德军步兵师最常见的马车型号,它实质上是德意志帝国陆军时期95型野战马车(Feldwagen 95)的改进型,出现于20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30年代被第三帝国陆军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这东西结构非常原始,全车均为木制,只有轮缘和少数固定件是用金属制成的。虽然名字里有“轻型”二字,但它的自重就有610kg,载重750kg,需要用两匹马来牵引。
Hf.1轻型野战马车,战时的原车涂装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Hf.3小型野战马车也是个一战遗老,前身是16型后勤马车,改进程度非常有限,整个二战期间一直在生产。
Hf.3小型野战马车。
1943年,由于运输车辆损失过多,德军开始大批生产Hf.6野战马车凑数。Hf.6野战马车也叫“43型代用野战马车(Ersatzfeldwagen 43)”,实际上是一个根据实际运用经验,在Hf.1轻型野战马车的基础上大幅度简化的产物,看起来和一般的农村马车差不多,生产数量非常巨大,在东西两线随处可见。
简陋的Hf.6野战马车。
“战争之车”展览中的德军人力和畜力车辆只是实际装备型号当中的一小部分,但仍然不失为二战德军后勤和运输情况的一个缩影。德国本身就是汽车生产大国,在战争期间又几乎把整个西欧堪用的机动车辆搜刮一空,其机动车型号多达2000余种,但仍然无力填补战斗损失和扩军需求。虽然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一类的堂皇之阵永远是摄影师的宠儿,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944年11月,德国陆军共计264个师级部队当中,只有42个实现了摩托化。
二战时期,德国陆军的骡马数量长期维持在110万匹的水平,累计有275万余匹骡马曾在德军服役,苏军的骡马更是有350万匹之多。所以,苏德战场上大多数的战斗,其实都是两支赶着马车,形同叫花子一样的部队在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