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二章:息风止痉
…………………………………………………………………………………………………………………………
第三十二类:《息风止痉》
(11味/天麻、牛黄、羚羊角、全蝎、蜈蚣、僵蚕、地龙、蛇蜕、钩藤、水牛角、玳瑁)
…………………………………………………………………………………………………………………………
《天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明天麻、定风草、神草、赤箭、木浦、鬼督邮、水洋芋、定风草根、白龙皮。
药科——兰科植物天麻的块茎。
产地——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现各地有栽培。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肝。
功效——平肝,息风,止痉。
主治——癫痫抽搐,小儿惊风,肢体麻木,头痛眩晕,破伤风。
现治——高血压,急惊风,慢惊风。一切中风,瘫痪,搐搦,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参治——头风,风痫,风虚,风痹,风痰,强痉,小儿风痰,半身不遂,皮肤不仁,四肢拘挛,手足不遂,肩背拘倦,多惊失志,神昏多睡,语言蹇涩,筋骨疼痛,起坐不能,行步艰难,五劳七伤,面目虚浮,眼目肿疼昏暗,鼻齆,项急,腰膝沉重,腰脚疼痛,下血,风湿脚气,皮肤瘙痒,痈肿。
药理——化痰,开窍,定惊,镇静,通血脉,助阳气,强筋力,利腰膝,延缓衰老,抗炎,镇痛,抗惊厥,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肌细胞。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不可与御风草根同用。气血虚甚者慎服。
…………………………………………………………………………………………………………………………
《牛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犀黄、丑宝、天然牛黄、各一旺。
药科——牛科动物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
产地——我国各地均有饲养。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凉。
药味——甘。
入经——肝、心。
功效——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解毒。
主治——癫痫发狂,惊痫抽搐,中风痰迷,热病神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痈肿疔疮。
现治——乳岩(乳癌),小儿急慢惊风。中恶,卒厥,心律失常。
参治——一切实证垂危者,小儿惊热,狂庢,发歇不定,不省人事,撮口发噤,发狂不认人,谵语,狂语,睡卧多惊,心中烦躁,小儿夜啼,失音,伤寒,寒热,毛焦,酒糟鼻,瘰疬,牙疳,痰核,肺痈,小肠痈,堕胎,妇人血噤,腹痛,便血日夜无度,小儿疟疾烦热,五痫,惊痢,麻疹余毒,胎毒,一切疮疡,痘疮紫色,横痃,疮疖,丹毒。
药理——解热,解痉,镇咳,镇惊,强心,保肝,利胆,定精神,益肝胆,抗炎,镇痛,降血压,抗惊厥,抗氧化,抗心肌损伤,抗病原微生物,抑制肿瘤生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收缩冠状动脉,收缩子宫平滑肌,改善心功能,保护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兴奋呼吸,扩张外周血管,活化胰酵素,助脂肪消化,增加末梢血内的红细胞。
用法——不入水煎剂,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15~0.35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常山、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干漆。孕妇慎服,脾虚便溏者忌服,伤乳作泻者忌服。
…………………………………………………………………………………………………………………………
《羚羊角》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羱羊角、九尾羊角、角、泠角、高鼻羚羊。
药科——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产地——仅分布于新疆北部。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寒。
药味——咸。
入经——肝、心。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主治——癫痫发狂,子痫抽搐,神昏痉厥,高热惊痫,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湿毒发斑,痈肿疮毒。
现治——中风,中恶毒风卒死,产后中风,阳厥气逆,血虚筋脉挛急,恍惚多怒,烦乱不宁。
参治——偏风,身体反张如角弓,手足不随,筋挛,痉默,手颤,昏乱不识人,不得睡卧,心惊狂动,人情颠倒,狂越僻谬,谵语无伦,亸曳语涩,时闷绝,伤寒时气,寒热伏热,热在肌肤,四肢顽痹,瘀血,历节擎痛,附骨疼痛,盗汗,小儿夜啼,眼生胬肉,瘰疬,食噎不通,腹中痛,疝气,热毒下血,恶血注下,血痢,热毒痢,水肿,随处痛肿,痘唐后馀毒未清,山瘴,溪毒,恶疮。
药理——解热,降火,下气,辟恶,止渴,除烦,镇静,安魂,舒筋,安心气,定心神,生新血,益气起阴,镇痛,抗惊厥,降血压,增加耐缺氧能力,兴奋胃肠,兴奋子宫平滑肌。
用法——水煎(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研粉,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1~3克),研粉服(常量0.3~0.6克)。
禁忌——脾虚慢惊者禁服。
…………………………………………………………………………………………………………………………
《全蝎》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蝎子、全虫、蛜蚚、伏背虫、奎、虿、虿尾虫、主簿虫、杜伯。
药科——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
产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台湾。现已有人工饲养。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平。
药味——辛。
入经——肝。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小儿惊风,中风口歪,抽搐痉挛,半身不遂,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瘰疬,破伤风,疮疡。
现治——高血压病,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慢性气管炎,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腋窝结核,骨关节结核。
参治——诸风,癫痫,天钓惊风,风痰,口出白沫,口眼歪斜,翻眼向上,语涩,手足抽掣,筋节挛疼,耳暴聋闭,啼声不出,面赤喘急,多啼不乳,小儿脐风撮口,疝气,大肠风毒下血,带下,痃疟,阴脱,痔痒,腹股沟肿核,象皮腿,诸风疮,风疹,瘾疹,诸疮毒肿,烧伤。
药理——穿筋,透骨,逐湿,降压,抗惊厥。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1.5~4.5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忌蜗牛。孕妇禁用,中风者忌服,血虚生风者忌服,小儿慢脾风者忌服。
…………………………………………………………………………………………………………………………
《蜈蚣》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百足虫、千足虫、吴公、天虫、天龙、百脚、蝍蛆、金头蜈蚣。
药科——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全体。
产地——伞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心。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小儿惊风,中风口歪,抽搐痉挛,半身不遂,风湿顽痹,瘰疬,破伤风,疮疡,毒蛇咬伤。
现治——癌症,骨髓炎,结核病,颌下淋巴腺炎,百日咳,甲沟炎。
参治——疠风,口眼歪斜,口内麻木,口噤咬牙,寒热拘急,恶血,症积,瘤块,症癖,白秃,聤耳出脓,心腹寒热结聚,下肢慢性溃疡,堕胎,温疟,三虫,便毒,痔漏,痔疮疼痛,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阴毒,肿毒,风癣,丹毒瘤,蛇头疔,蛇咬,烧烫伤。
药理——拨脓,消肿,解毒(蛇虫鱼等),抑菌,抗炎,抗肿瘤,抗惊厥,抗衰老,增加心肌收缩力。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畏蛞蝓、蜘蛛、鸡屎、桑皮、白盐。孕妇忌服,血虚生风者忌服,小儿慢惊风者忌服,口噤不言者忌服,便毒脓将溃者忌服。
…………………………………………………………………………………………………………………………
《僵蚕》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僵蚕、僵虫、天虫。
药科——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致死的干燥虫体。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以南为主。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平。
药味——辛、咸。
入经——肝、肺、胃。
功效——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主治——惊风抽搐,面神经麻痹,颌下淋巴结炎,咽喉肿痛,皮肤瘙痒。
现治——腮颊肿痛,风壅牙痛,失音,喘嗽。
参治——不能睡卧,口疮,重舌,木舌,喉痹,瘰疬,喉中如锯,一切疥癣,遍身瘾疹。
药理——镇静,抑菌,降血糖,抗惊厥,抗凝血,抑制肉瘤。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
禁忌——心虚不宁者忌服,血虚生风者慎服。
…………………………………………………………………………………………………………………………
《地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蚯蚓、蚯蟒、土龙、曲蟮、寒蚓、附蚓、虫蟮、丘坎、地龙子、广地龙。
药科——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等数种蚯蚓的去内脏全体。
产地——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寒。
药味——咸。
入经——肝、脾、膀胱。
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主治——惊痫抽搐,高热神昏,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关节痹痛,肺热咳嗽,尿少水肿。
现治——高血压。耳聋,咽喉红肿,打伤。
参治——气闭,风赤眼,鼻衄,蛾患,乳痈,对口毒疮,丹毒。
药理——镇静,溶栓,抗惊厥,抗凝血,抗心律失常,抑制心脏传导,抑制结核杆菌,低三酰甘油,舒张子宫,扩张内脏血管,舒张肠管平滑肌,快速杀灭精子。
用法——水煎,研末,丸剂,散剂,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研末(常量每次1~2克),外用(适量)。
禁忌——煎剂宜配少量陈皮(减轻味腥呕吐)。孕妇禁服,脾胃虚寒者慎服。
…………………………………………………………………………………………………………………………
《蛇蜕》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蛇皮、蛇壳、蛇筋、蛇附、蛇退、龙退、龙皮、龙衣、长虫皮、白龙衣。
药科——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
产地——分布于我国河北至长江流域以南及西南地区。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平。
药味——甘、咸。
入经——肝。
功效——祛风,定惊,解毒,退翳。
主治——惊痫抽搐,风疹瘙痒,目翳,耵耳,口疮,喉痹,瘰疬,痈疽,疔毒,恶疮,烧烫伤。
现治——麦粒肿,中耳炎,流行性腮腺炎,淋巴腺结核,白内障。
参治——气不通,小儿吐血,小儿解颅,脑囊虫病,斑疹入眼,脓耳,口中涎出,小儿重舌,缠喉风,咽中如束,小儿重腭重断肿痛,乳房肿胀疼痛,小儿吹奶疼肿,小便不通,蛲虫,乳糜尿,皮肤臭烂,痘毒,癣疮。
药理——抗炎,抑制红细胞溶血。
用法——水煎,研末为散,外用(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6克),研末(常量每次1.5~3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慈石。孕妇禁服,小儿惊痫癫疾者忌服。
…………………………………………………………………………………………………………………………
《钩藤》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钓藤、吊藤、金钩藤、方钩藤、双钩、钩藤钩子、挂钩藤、倒挂刺、倒挂金钩。
药科——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的带钩茎枝。
产地——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华钩藤(分布于湖北及长江以南各省区)。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凉。
药味——甘。
入经——肝、心包。
功效——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主治——惊厥抽搐,头痛眩晕,妊娠子痫。
现治——高血压。小儿惊痫,小儿惊热,小儿夜啼(啼哭手足上撒),面神经麻痹。
参治——半边风,诸痫啼叫,仰目嚼舌,弯身如虾,精神昏闷,呕血,鼻衄不止,胎动不安,小儿盘肠内钓,斑疹。
药理——镇静,抗惊厥,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收缩平滑肌,增强心肌电生理。
用法——水煎(不宜久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12克)。
禁忌——本品最能盗气。脾胃虚寒者慎服,虚者勿服,无火者勿服。
…………………………………………………………………………………………………………………………
《水牛角》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沙牛角。
药科——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产地——原产于印度。我国淮河以南各地均有饲养。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心。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定惊。
主治——惊风,癫狂,神昏澹语,温病高热,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现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惊厥,喉痹肿塞欲死。
参治——赤秃发落,血上逆心,石淋,支脚难行,牛程攓肿痛,蜂螫人。
药理——镇静,抗炎,抗惊厥,抗感染,降低血脂,增强心功能,保护肝功能,增加血小板,减慢心肌收缩力。
用法——水煎(宜先煎3小时以上),研末,散剂,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大剂量60-120克),研末(常量每次3-9克,水牛角浓
缩粉,每次1.5-3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可大量服用。中虚胃寒者慎服。
…………………………………………………………………………………………………………………………
《玳瑁》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明玳瑁、文甲、瑇帽、蝳蝐、瑇瑁甲。
药科——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
产地——分布于我国山东以南等地海域。主产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寒。
药味——甘、咸。
入经——肝、心。
功效——平肝,定惊,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惊痫,神昏谵语,热病高热,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现治——中风,中恶,急风,不语,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
参治——精神冒闷,迎风目泪,心肾虚热,痘毒,痘疮黑陷。
用法——水煎,磨汁服,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