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胃气”诸法临床经验体会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

1

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天士用甘寒益胃阴案最多。对于余热未尽,而胃阴又伤者,当宗《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法

记得我在成都行医时,曾治两例患麻疹后阴伤的小孩,一例患儿素体阳盛,一例系常人体质。

阳盛患儿麻疹后干咳不止,不思饮食,解黑色溏粪便,极臭,舌质红而无苔,用竹叶石膏汤加芦根、黄连小剂量进。每剂生石膏最多不超过15克,黄连每剂不超过2克,进退五剂,患儿能进饮食,大便转正常,又两剂后饮食基本正常,停药调理而愈。另一患儿则现低热,鼻中流浅红色血水,不食,舌红无苔,嘱用冬桑叶、白茅根煎汤代茶频饮,症状逐日减轻,七日后接近正常。

两例患儿皆系麻疹后阴伤不思食,热重者甘寒佐苦寒为治;热轻者纯用甘寒,频饮代茶,使其水津四布而不至形成停饮,达到开胃进食的作用。这是生津以益气。

2

在此同时,有一业余中医爱好者的两个孩子,亦出麻疹。麻疹后低热不退,不思饮食。他用苦寒清热法无效,以为是真阳外越,决定采用引火归元法,一日之内两个小孩相继殉亡。此人大哭说:“医书误我!”其实医书何尝误他,错在不知辨证,张冠李戴而自误。麻疹后伤阴,苦寒本非所宜,又用桂附温阳,何异抱薪救火。还有热结阳明,用苦寒急下存阴,亦是保胃气的法则之一。《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言之最详,这里就不再冗述了。

3

四十多年前,梓潼黄某,胸闷、脘胀半月余,砂、蔻、楂、曲等消导,参、术等温补迭进无效,连夜派人至成都接我回梓救治。到后方知郭先生已先我一日而到,并处小承气汤。富贵之家畏硝黄如虎狼,迟疑不敢服药,要我决断。我见其舌苔黄厚,脉虽沉但有力,知系平日营养过丰,膏粱厚味蕴郁化热,积于肠胃所致,理应涤荡,力主照郭先生方服用,黄某犹豫之下,勉进半茶杯,半日后腹中转动矢气,又进半杯,解下黑色稠粪少许,味极臭,胸脘顿觉豁然,纳谷知香。

事后黄某问:“何以消导不效,非用攻下不可?”我说:“病重药轻如隔靴搔痒,只能养患尔。”《徐洄溪医案》中杨某外感停饮案,与此大致相同。这是内伤病,热积肠胃用苦寒通降,保胃气之通畅,《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后世的“六腑以通为用”即是此意。不过使用此法一定要中病即止,切勿太过。

4

中阳不足,用温补法是人所共晓,不过在使用时,应分清究竟是外邪所伤,还是内伤劳倦,还是禀赋不足。若伤于寒湿,则应以辛热温散为主,重在驱邪;若系劳倦内伤、禀赋不足,则应以甘温为主,重在温补。何以辨别呢?伤于寒湿多与季节、环境有关,发病急骤,不但厌食而且脘腹闷满胀痛,脉多沉紧有力,苔多白厚,舌质改变不大。若劳倦内伤,禀赋不足而致中阳虚者以满闷居多,不但苔白,舌质亦淡,脉多虚无力。这类病人即或舌上夹黄苔或薄白苔,也概以温中为主治疗。当然也应细辨有无虚中夹实之象。

5

饮食适度,是保胃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人片面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什么食物营养价值高,就多吃一些,身体就会好,结果饮食无度反伤胃气。

同道某君的女儿,经常腹泻,胃纳欠佳,面色不华,反复检査也无结果,求治于我,我用温中健脾药治疗亦无甚进展,舌上白腻苔始终不退。于是留心观察,发现患儿饭后总要拿苹果或梨吃,据说饭后吃水果可以帮助消化,由此方知此儿乃过食生冷,中阳受损所致,劝其改饭后吃水果的习惯,七天后果见好转,一月后与常人无异,其间偶尔进药一剂立见效果。

另有一处于恢复期的肝炎患儿,家长偏执高糖、高蛋白之说,每天鸡蛋三至五个,牛奶半斤至一斤,高级奶糖不断。休息治疗三月,患儿始终腹胀,精神欠佳,嗳气,偶尔腹泻呕吐,口臭,舌苔黄而厚腻,特别突出的是厌食,每餐都是在家长威逼之下勉强进食。我劝家长减食,每天给鸡蛋一个,吃鸡蛋则停牛奶,如患儿不想食,干脆听其自然,并处以加味保和丸服用。如此三日后患儿食量渐增,七、八天后呕、胀、泄俱好转,一月后完全正常。

不但小孩如此,成人也是如此。1957年漆某脑炎后期消化不好,频频反胃腹泻,治不奏效。患者舌苔极其秽腻,通过询问,才知牛奶、鸡蛋等高营养物日进五餐,于是建议改为四餐。患者欣然同意,并说:“我早就想减少了,吃后心中实在难受!”旋即又改为三餐,呕逆大大减少,稍用药物调整即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宿食未去,新谷又增,胃气很难正常运化。《伤寒论》中有“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十分清楚地说明,在胃气不强的情况下,损谷是保胃气的最好方法,而节食则是损谷的最好办法。适当减少食量,使胃气运转游刃有余,方能“以通为用”。

6

除了上述各方面,注意六淫、七情亦是保胃气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六淫之邪尚可用药物治疗,七情则药物难于见功。七情伤人必见心胸、胁肋满闷,不思饮食,即使是平日胃气很强的人,一旦经受精神刺激,马上就消化锐减,逍遥散调和肝脾也好,保和丸消导也好,都很难收效。此时宜细心体察原因,用言语开导,方为正治。如能设法遂病者之情志,让病人移情易性,病也就易治,不然纵用千般药饵,也是劳而无功。

按语

蒲老本《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论,极重视胃气。结合他数十年之临证经验,对保胃气法作了全面的总结。

约有七法:

一、胃阴受损者,助津液以保气化,即仿叶氏甘寒益胃阴法;

二、余热未尽,胃阴又伤者,遵《伤寒论》清余热,生胃津的竹叶石膏汤法;

三、热结阳明者,《伤寒论》急下存阴,即所以保胃气,但须中病即止;

四、中阳困乏者,当辨其困于寒湿或劳倦伤脾,或素禀不足,前者以辛热温散祛邪,后者以甘温养胃为主;

五、病后胃弱,饮食调养,无拘泥于营养成分而过食伤胃,尤宜用损谷保胃气之法;

六、感受六淫,影响胃纳脾运者,逐外邪即可以保胃气;

七、七情所致消化锐减者,非药能解,须言语开导方为正治。

以上保胃气之法大备,虽本前人而未见前人有如此全面而系统之论述者,蒲老其有功于中医学术,大大启迪后人也。

我们中医给任何人治病都要处处顾护胃气,这是医圣张仲景时时告诫我们的一个重要法度。

在这之前患者服过的药中,不是说一个药罐子几乎填满了吗?这说明药味多、药量大,所以伤及胃气,服后就会感到胃中难受、干呕、不想吃饭。中药开的量过大,疗效并不一定好,吃中药主要在于帮助人体从阴阳整体来通闭解结、燮理人体阴阳气机,反之于平。这就是说,人自身的阴阳气机平衡调畅了,病邪就会靠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来由里出表,由阴转阳,阴阳自和而自己痊愈。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胃气。

《灵枢·海论》说:“胃者,水谷之海。”《素问·玉机真脏论》也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金元医家李杲在《脾胃论》中讲“人以胃气为本。”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这些论述都说明,胃气根于先天之本真阳,是人生命机能的依托,为五脏六腑之气的后天本源,人身之气有赖于胃气而生化。胃气担负着人体的运化给养功能,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输布,是人身生长发育及抗病愈病之能源,须时时顾护。

保胃气,仲景经方是典范,《伤寒论》六经辨治始终都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为什么《伤寒论》经方用药少而精且配伍严谨?少则1味(甘草汤),多是3~6味,大多不超过10味药,除针对证机准确外,其主旨就是最大限度地顾护人的胃气不受药物伤害,以助于人体自我修复调节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伤寒论》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无论什么病,过于发汗、误吐、误下,这都是攻法,攻法用得不当,都会伤损胃气。胃气不仅是人生长发育的基础,更是人体愈病的基础,胃气一伤,肯定影响疾病痊愈,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就是药物的偏性。因为药是以药的偏性,也就是药物所含的“毒”来克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毒攻毒”。而任何药物的“毒”,对于人体中土,即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胃气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中药不可杂乱无章地加大药味或药量滥用,否则会伤及胃气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爆发了规模较大的伤寒病,致病率和致死率高。张仲景曾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我们知道,自然界存在种类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在亿万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人类共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人体产生了特定的应答模式应对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在受凉、劳累、淋雨等情况下感染病原微生物时,从病原微生物的角度上来说,外源性致热源,激活体内吞噬细胞合成、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骨骼肌寒战,产热增加,导致发热。从机体的角度来说,发烧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保护性机制。发烧时体温升高,相对较高的体温会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和繁殖,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显著增强,有助于清除病原微生物。

但体表皮肤血管收缩时,皮下筋膜痉挛,加之散热减少,体温升高,即会产生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伤寒证,即麻黄汤证。桡动脉呈现充血性的痉挛时,即脉浮,是麻黄汤证的典型脉象。若是平素脾虚、腠理疏松之人,皮下毛细血管痉挛的同时,体表汗腺不能及时的关闭,即形成太阳中风证,即桂枝汤证。由于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加之体温升高,循环加快,体表充血不能形成类似麻黄汤证的充血性痉挛的程度,故脉象呈浮弱证。

麻黄汤中麻黄解表,宣肺平喘,兴奋汗腺,扩张支气管;桂枝通心阳而解肌,解除血管痉挛;杏仁止咳平喘;炙甘草甘以矫味,亦有拟皮质激素的作用,故可以抗炎,此四药可以治疗太阳伤寒证时机体的病理变化。而桂枝汤则用炙甘草、生姜、大枣补中气,桂枝、白芍以恢复胃气为中心,通过解除血管痉挛以达到散寒的目的。方中,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基础的组合配伍在经方体系中随处可见,其中蕴含了经方体系一个重要的原则,即扶阳气、保胃气。

扶阳气、保胃气是经方散寒的基础,贯穿六经辨证始终。如在太阳伤寒表闭的条件下,机体炎症反应加剧,出现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表现,治疗用大青龙汤,方中有炙甘草、生姜、大枣固护胃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寒凉伤胃。若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用麻杏石甘汤,以麻黄、杏仁平喘,石膏退热。临床上,表闭内热,无汗恶热,仍可以考虑此方治之。若有湿热,舌苔黄腻者,可予麻杏薏甘汤。若有水气停,舌苔水滑者,又见麻黄证,可与麻黄加术汤。若外寒内饮,咳唾冷沫者,可在麻桂芍的基础上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若表现为项背僵痛,则可予葛根汤解之,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葛根散背部血管痉挛。

散寒不仅仅可以治疗太阳病,也可应用于其他经病的治疗。

如,阳明病的治疗。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感染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达到了一个高峰,血液高动力循环,体表循环开放,开始汗出、高热、脉大,同时体液的丢失导致口渴,此时,需急予白虎汤清肃之。张仲景还注意到,高热汗出必然是胃中津液亏虚,胃气败退,若时机允许,必然加人参以避免机能透支。若津液大亏,肠中干燥,肠内容物腐败毒素吸收,则神昏谵语,成承气汤证,必下之为快。故阳明病表现为感染性疾病极期,在这一阶段的治疗,虽然治以寒凉药物为主,但是仍然要中病即止,防止败胃,否则病必不治,一旦病情出现转机,应当机立断,佐以固护胃气之法。阳明承气所代表的是下法一类,然下法不止可袪热邪,亦可袪寒积、痰浊、瘀血类,然必以恢复胃气作为下法的基础,则能实现腐秽当去的治疗目。

再如,少阳病的治疗。平素体质弱,伤寒后,头痛发热,若脉弦细者,则属少阳。少阳证时,机体已不能使体表血管充盈,在这种气血虚弱的状态下,不可以麻桂之法汗之。有发病直中少阳者,亦有由太阳转入者,如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出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症。少阳病阶段,毒素感染刺激到了胸部浆膜腔与消化系统,出现了相应的症状,治以小柴胡汤。“血弱气尽”是对小柴胡汤证时机体一般状况的描述,“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则是对少阳病病机与症状的概括。治疗此类疾病的主方小柴胡汤,以人参加炙甘草、生姜、大枣固护中焦,为柴胡、黄芩、半夏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正气作为基础,可以说,炙甘草、生姜、大枣、人参是柴胡剂散寒的基础。这也提示,在治疗累及膜系统的疾病时,要以固护胃气为基础进行治疗。少阳为正邪交争之枢,实热则转阳明,虚寒则转太阴,故已病防变,需固护胃气。

综上,无论是解表、和解还是通下,皆须以胃气为本,胃气足则病易退,胃气虚则病进,在固护胃气的基础上解除阳气的运行障碍是三阳病散寒的基本治法。

存得一分胃气,保得一分生命

“胃气”是中医的专有名词。而所谓“胃气”,其中一个含义即指胃的受纳功能,胃气盛衰决定了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

《灵枢·五味篇》中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日常饮食入口后,需受纳于胃腑,再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用以滋养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四肢百骸。

胃气充足,则人体吃得好、能吸收,身体健康程度高;如果胃气受损,五谷不能消化,身体会越来越消瘦,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就可能出现各种疾病。

所以,中医常说:“存得一分胃气,保得一分生命。”

养胃不对,努力白费

很多人养胃时就关注两个字“暖”和“软”,认为有胃病就该吃温暖的、易于消化的食物。

可是,有人胃痛,吃了热食后反而更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您没有分清寒热!

1、胃寒需暖

在许多胃病患者中,很多都是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胃中无火,就无法腐熟食物。因此,就会出现胃脘冷痛、腹泻、胃口差、消化不良、反胃、呕吐等症状。

长此以往,寒气会不断损伤胃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不但容易导致胃病频发,还可能因此造成营养不良、体弱多病。

解决方法:温补心阳

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

大家可以在煲汤或做菜时加一些温补心阳、药食同源的药材,如薤白、肉桂、干姜等,以助胃生火。

此外,还可通过喝热水、吃热食以及合理的室外运动来增强胃动力。

2、胃热需凉

胃热的患者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俗话称为“慌饭”,中医称为“消谷善饥”。

胃热是炎症的催化剂。急性酒精性胃炎、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习惯性便秘等患者多有胃热。

长期胃热不消、炎症频发,对胃黏膜损害很大,有几率诱发粘膜上皮细胞癌变。

解决方法:清热下火

对于胃热刚起的患者来说,适当吃凉性的药食材可清热泻火、滋阴生津。比如生菜、苦瓜、梨、西瓜、薄荷、金银花、菊花、薏仁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给大家推荐一个清胃火的小食疗方——皮蛋拌豆腐

做法: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石膏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放少量盐,当菜吃。

需要注意的是,大家一定要去正规商超购买有检验合格标志的无铅皮蛋,高血压患者则慎食皮蛋。

对于胃火长期过重者来说,久病必然会伤及阴分,多会出现口渴、感觉饥饿又吃不下的症状,有时伴有轻微咳嗽、虚汗多、便秘、腹胀等症状。

解决办法:滋养胃阴

可以尝试使用石斛、玉竹、芦根、乌梅等食材养阴生津。

自查胃热胃寒

如果您发现上边的两种情况都与您不符,那也不用担心。因为,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这么单一。除了单纯胃寒和单纯胃热患者,很多人都会表现为寒热错杂的情况。

对于这种类型的胃病患者,最好到正规中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养胃护胃怎么做

胃病素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养胃气、预防调理才是首选之策。

1、饮食规律

最重要一点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规律和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少吃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

2、细嚼慢咽

吃东西时,人体会分泌出唾液,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搅拌,从而帮助消化,还能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

进食时细嚼慢咽也是一个养胃护胃小窍门,对于肥胖人士还能起到减少摄入的作用。

3、早起一杯温开水

起来缓慢喝一杯温开水,一来可以唤醒脾胃,为接下来一天的消化运作做缓冲准备;二来可以温养脾胃的阳气,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养胃护胃方法。

4、饭后走一走

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饭后1小时平静地散散步,可以给胃消化食物起到助攻作用,给胃减轻工作量,这也是一个实用的养胃护胃方法。

5、推拿按摩

运动不便者,饭后或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60~90圈,然后再双手按摩放松小腹。

“十人九胃”的说法,所言非虚。存得一分胃气,保得一分生命。

我发现,很多中医用药,开方唯恐不大,药味唯恐不多,常见十七八味甚则三十余味以上者。原意是唯恐漏了症状,想大撒网般地将患者的病证一网打尽,心是好的,但开方药味太杂,多是胸无定见。见一个症状加一味药,阴阳不辨,寒热不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法度不严,杂药乱投……这样不仅剂大功少,疗效难明,而且伤损胃气,增加胃肠道副反应,以至于患者对服中药深感畏惧,实有损中医声誉,更是有悖仲景“保胃气”之大法。

实际上,中医是道,治病靠辨证寻源知机,然后靠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组方,从整体平衡的认知来把握调和人体阴阳气血,养胃补津,扶正祛邪,或祛邪助正,恢复人体自我修复机能以达中和平衡之境。

(0)

相关推荐

  • 卷四119,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脉迟胃虚,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     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     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可也.     程应旄曰:热畜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此则谷气   ...

  • 卷五、六 77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有二辨:若曾经大吐.大下者,表邪从吐解,且已入     里,可用调胃承气之法:若未经极吐.下,但欲呕不     呕,胸中痛微溏者,是痛非吐所伤,溏非下所致,调     胃之法不可用矣.     ...

  • 【蒲辅周】论“保胃气”诸法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 ...

  • 论“保胃气”诸法

    (2017-04-27 12:15:32)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中医 作者/蒲辅周,整理/蒲志孝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 ...

  • 蒲辅周论“保胃气”诸法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 ...

  • 精论:“保胃气”诸法………………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 ...

  • 精论:“保胃气”诸法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 ...

  • 论“保胃气”诸法(蒲辅周)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 ...

  • 重要一篇:论“保胃气”诸法(蒲辅周)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448) 食物黄花菜有妙用 保胃气就是保性命(四) 作者:曾乐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448节 食用黄花菜有妙用 保胃气就是保生命(四) 作者:曾乐     黄花菜水-抑郁症   舟曲泥石流时,患抑郁症特别多,好多人看着自己的父母.子女被泥石流冲走了,感到恐怖.睡不着 ...

  • 肿瘤癌症化疗后,呕吐、脾胃虚弱,中医一方剂,保胃气止呕吐

    肿瘤癌症化疗后,呕吐、脾胃虚弱,中医一方剂,保胃气止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