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建筑怎样能做到最好?
保护古建筑怎样能做到最好?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文保发展旅游,以旅游反哺文保,才能摈弃急功近利,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龙游,修复工作我们更多的是严格按照古建筑维修规范去实施。”雷栋荣说,政府要求工程队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相关要求,按照“同材同质同工艺”的要求尽力复原。但从文物保护角度看,有些修补不得不“忍痛割爱”:在儒大门村,国家级文保单位“三槐堂”正在修缮中,由于油漆添加的化学成分可能对木质结构造成破坏,天花板上的原有彩绘图案,缺失的部分只能保持原状;在石佛乡三门源村的叶氏民居,墙体的素面清水砖严丝合缝,这是如今不可能做到的工艺,尽管部分老砖已经斑驳,但仍没有用现代砖块替代;在鸡鸣山民居苑“滋树堂”的门楼上,精心雕刻的九狮砖雕残损了三个,由于工艺精湛、技法失传,成了“补不回来”的遗憾……
目前,鸡鸣山民居苑文物保护与利用达到互相促进的良好状态,分管文化旅游的龙游县副县长陆民认为,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得益于旅游局和文广新局是一家,“以文保发展旅游,以旅游反哺文保,才能摈弃急功近利,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鸡鸣山民居苑中,几处木板上有白色粉笔做的小标记。雷栋荣说,这是工作人员做的维护标记。走在鸡鸣山民居苑中,雷栋荣时常按按电灯开关是否失灵,看看地面木板是否开裂,瞧瞧屋顶是否漏水,一发现问题就给景区管理处打电话,督促管理处工作人员做好日常维护。
“保护之外,也要利用。”钟金柱说,除了用复建的老宅展示龙游文化,那些仿古建造的商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展示厅。在“手工编织蓑衣”的店铺中,吕汝财老人正在编席子。他说,这是一名之前到鸡鸣山民居苑参观的北京游客订做的,售价是1500元。5年前,县政府去吕汝财老家湖镇请他“出山”,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来了以后发现“订货的是全国各地的买家,每个月政府还补贴我1000元,收入比以前高了”。雷栋荣说,民居苑的商铺多是提供给做木工、雕刻等传统手艺的传人,“这些古老技艺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请他们在这里展示,至少可以让更多人亲眼看到这些精湛的非遗技艺。”
陆民表示,由于民居苑一期用地已满,县政府又在外围规划了250亩地做二期工程,今年9月将有新一批古建筑迁入。同时,二期工程将建一些仿古建筑,作为旅游配套设施,“今年,龙游已成为浙江省文化旅游融合试点县”。
“骨架搭好了,肉还没长出来”
每一级文保单位都必须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工程队来修缮,目前有限的经费,很难满足修缮的需求,“根本修不过来”。
对于鸡鸣山民居苑的开发利用,雷栋荣感到可以做的还有很多,“现在骨架搭好了,肉还没长出来。”他打算和工作人员从史料和村民口述中,挖掘每幢迁建建筑背后的故事,把龙游的文化更好地传播开去。
“对于我们这支不是科班出身的团队来说,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并不容易。”钟金柱说,县里做文保工作的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真希望有文博专业的学生来。”
除了“软件”上的忧虑,钟金柱感到“硬件”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目前,龙游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36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157点、县级文物保护点91处。每一级文保单位都必须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工程队来修缮,目前有限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很难满足修缮的需求,“根本修不过来”。
正在修复国家级文保单位“三槐堂”的木匠吕师傅说,他做木工四十余年,5年前进入有文保资质的工程队。与现代建筑相比,他感到古建筑的木工很难做。他指着古戏台上一根一米来高的光面柱子说,上面有顶、下面有石墩、左边又是柱子,由于原件都不能破坏,新安上去的木头得尽可能贴合边边缝缝,“就这根柱子,我做了整整15天”。但是他依然决定继续这份辛苦的工作,“和做一般木工不同,修老房子的活差不多天天有。我只做浙江境内的,都已经忙不过来了。”
“所以,培养出龙游的专业修缮队伍非常重要。”钟金柱说,对于县级保护以下的古建筑,县政府可推荐当地的工程队完成修缮。现在,龙游境内有三四支队伍共计100余名木工、泥匠从事这份工作。钟金柱感到,起用当地队伍可以减少开支,而且他们更熟悉龙游建筑的特点,对修缮工作的开展更有利,“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很难取得相应资质,不能参与更高层面的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