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隐│《词学十讲》札记(一)

填词课堂

精彩课程即将开启(文末)

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词林之重宝也,余亦时常翻阅,每有所获。日前重读,又颇感悟。偶作按语数则,或有悖谬,姑且存之。以下黑字引述原文,蓝字为拙见。苏小隐于庚子四月初一

1

(P1)这种“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的歌词形式,原来是古已有之的。“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习用的词曲名称。清人宋翔凤说:“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按】先曲后词,按曲填词,故谓之“填”,此以有旧曲者。另有一途,先作歌词,后谱以曲,词曲并传,此类以词人新制之调居多。南宋以降,词乐实已渐次消亡,宋翔凤所说“词与曲一”的情况越来越少。
(P4)刘禹锡《竹枝》引:“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学作《竹枝》,还只是揣摩这种民间歌曲的声容态度,而不是依它的节拍,所以要“俾善歌者扬之”,也就是加上虚声以应节的意思。
【按】刘梦得以屈原作《九歌》比于沅湘间迎神之词,而况诸自作《竹枝》比于里儿联歌,其殆取下里巴人而易以阳春白雪之意,取其曲之大概而另填新词也。既揣摩其声容态度,则取其节拍,当在情理之中。因是新声,故翼善歌者倘能仿佛其调也。
(P5)到了晚唐诗人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遂成花间词派之祖。北宋“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从此,由隋唐燕乐曲调所孳乳寖多的急慢诸曲,以及结合近体诗的声韵安排,因而错综变化作为长短句,以应各种曲拍的小令、长调,也就呈现着繁荣璀璨之大观了。
【按】自刘白至温飞卿及至北宋初期的词曲,多为小令,从民间或唐教坊中来,其形式源自近体诗的痕迹明显可寻。而至柳耆卿大量制作慢曲,篇幅恢张,句式繁复,其曲全出新度,自是词曲,与诗的声韵已经全然无关。此中关节不可不辨。又,词之发源既予详述,慢词开创一节却只用耆卿有关两句话稍稍带过,先生似有意不欲细说。
(P6)由于这类歌曲多流行于市井间,以渐跻于士大夫的歌筵舞席上,作为娱宾遣兴之资,内容是比较贫乏的。从范仲淹、王安石开始,借用这个新兴体制来发抒个人的壮烈抱负,遂开苏轼一派“横放杰出、是曲子中缚不住”之风。王灼亦称:“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能使“倚声填词”保持万古长新的光彩,正赖苏、辛一派的大力振奋,不为声律所压倒,这是我们所应特别注意学习的。
【按】先生论词,于苏辛每特为表出,如所谓“保持万古长新的光彩”、“应特别注意学习”者(其所选《唐宋名家词选》亦重豪放之作),而于豪放词风兴起之前,则仅言“内容比较贫乏”,显然不无偏颇之意。又《今日学词应到之途径》云:“且今日何日乎?国势之削弱,士气之消沉,敌国外患之侵凌,风俗人心之堕落,覆亡可待,怵目惊心,岂容吾人雍容揖让于坛坫之间,雕镂风云,怡情花草,竞胜于咬文嚼字之末,溺志于选声断韵之微哉?”先生师从彊村,自作守律颇严,之后诸讲又特论四声,故其标举苏辛,非仅为治词之道,亦取乎时势之所需也。
(P7)要学填词,首先要学作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不过长短句词曲比较更为错综复杂,变化特多而已。
【按】学作近体诗自然是学词的必然路径,然略明诗之格律,直入填词门槛亦不妨。至于词中声调之抑扬抗坠,绝非诗之限于平仄一途可能言。
(P18)《渔歌子》俨然一首七绝,不过破第三句的七言为三言两句,并增一韵而已。《浣溪沙》又是一首七律减去一联,或两首七绝各减一句,平仄声韵都和近体诗绝没有多大区别。又如《鹧鸪天》,是一首七律,不过破第五句的七言为三言偶句,并增一韵而已。
至于《浪淘沙》一曲,唐人原多沿用七绝形式,加虚声以应节拍,后来演化成为长短句的《浪淘沙》,在四个七言句子之外,增加了四言四句、五言两句,就变得复杂多了。但在每句的平仄安排,仍然和绝句没什么差别,不过上下阕前三句都是句句协韵,表示情感的迫促,至第四句才用仄收,隔句一协,略转和婉,和七绝情调有所不同而已。
【按】《渔歌子》、《浣溪沙》、《鹧鸪天》等,尚可追循近体诗之体格,而《浪淘沙》与唐人绝句已经面目迥别,只调名相沿而已。北宋以前令词的句子多符合近体诗平仄,但未可以皆为近体诗之变体也。又,韵位疏密,与声调和声情大有关系,此就曲而言。韵位愈疏,声调愈缓,韵位愈密,声调愈促;然是否相应的感情也愈益舒缓和迫促,则在乎作者,未可定论,此就词而言也。
(P19)再如《菩萨蛮》,是混合五、七言绝句形式而加以错综变化,组织成的。前后阕都用两句换韵,平仄互转;开首两个七言句的平仄安排又违反近体诗的惯例,是适宜于表现迫促情绪的。又如《卜算子》,也是参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句式组成的,而两句一联中的平仄安排全部违反近体诗的惯例,并且韵部都得用上去声,所以和婉之中,微带拗怒,适宜表达高峭郁勃的特殊情调。
【按】谐婉、拗怒、郁勃,关乎词调声情,然亦因人而异,因具体词作而异。如《菩萨蛮》一调,太白是一面目,飞卿是一面目,端己又是一面目。如《卜算子》,东坡是一面目,王通叟、李端叔是一面目,稼轩又是一面目。
(P20)《水调歌》,据《乐府诗集》:“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至填词所用《水调歌头》,该是摘用《水调歌》前五叠的曲拍演成,用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句式混成,而以五言为主,副以两个六言偶句。其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违反近体律诗的惯例,它的音节高亢而稍带凄音,殆仍符合“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的遗响。
【按】宋人及后世作家填《水调》,却多洒脱,间有高亢,其所谓符合第五叠五言处,于词中当是上下片末两句,亦极少凄怆怨切之音,读东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稼轩“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放翁“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可知。
(P29)除《水龙吟》例用上去声韵,声情较为郁勃外,余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桂枝香》等,如果用来抒写激壮情感,就必须选用短促的入声韵,才能情与声会,取得“读之使人慷慨”的效果。
【按】郁勃者,郁结拥塞,似近乎于沉郁。又,先生论词极少用“沉郁”二字。
(P30)适宜表达轻柔婉转、往复缠绵情绪的长调,有如《满庭芳》、《木兰花慢》、《凤凰台上忆吹箫》。只要约略检查这三个长调的声韵组织、平仄安排以及对偶关系,就很清楚地看出它是适宜于表达柔情的。它在结构方面,尽管句度参差,有了许多变化,但在运用声律上,却是牢牢掌握着近体诗的基本法则,从而所构成的音节也就特别和谐悦耳。
【按】声律符合近体诗基本法则,与音节谐婉动听及适宜表达柔情,只是存在比较大的交集,并不存在匹配关系。
(P31)适宜表现苍凉郁勃情绪的长调如《摸鱼儿》,这个长调的音节用“欲吞还吐”的吞唱式组成。开端就运用一个上三下四的逆挽句式,再加上前后阕又都使用了三言短句,接着一个上三下七的特殊句式,从而呈现着一种低佪往复、掩抑零乱的姿态。韵位安排又忽疏忽密,显示着“欲语情难说出”的哽咽情调,而且必得选用上去声韵部。本调所作最早见于晁补之,情调和辛词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辛词所感更深,情绪也更郁勃。
【按】辛词开端两句用逆挽倒装法,其意实为“匆匆春又归去,更能消、几番风雨”。先生所谓逆挽或逆入,盖以称非诗句形式者,如领字格,如七言之上三下四,此与语法上之逆挽、逆入不同。辛词一首自是极品,在于声情,更在于其寄托遥深,不可以之律诸其余。
(P35)明人王骥德《方诸馆曲律》对于不同韵部表现不同情感有分类说明,虽是为着唱曲来谈,而且谈得也很笼统,但各韵部的声情不同,确是事实,在填词选韵时也是值得参考的。
【按】各部韵声情不同,然王氏所云不可尽信,如“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皆不知其所以。其实无何主何次之分,要与所表达之情感相关。

(公众号回复“词学十讲”获取原书文档版)

点击在看送你花花!

(0)

相关推荐

  • 词曲概论 连载(六)

    启程文学 公众平台以文结缘,以文会友.以原创文学作品为主,不定期发表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章.注重作品质量,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讴歌真善美,以发表小说,故事,散文,随笔,诗歌,评论为主的文学作品.小 ...

  • 苏小隐│《词学十讲》札记(二)

    填词课堂 精彩课程即将开启(文末) 1 (P40)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g ...

  • 【兰社顾问】苏小隐词选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周治平 - 流行音乐诗人隽永作品集 SUMMER [兰社顾问] 苏小隐词选 苏小隐,琐烟阁填词课堂创办人,兰社顾问,墨冉诗社评委,白雀奖词部评审组长,白雀讲堂词班主讲.著有< ...

  • 龙榆生先生词学著作选/词学十讲

    词学十讲 龙榆生 相邻内容 唐宋名家词选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唐宋词格律 中国韵文史 龙榆生新体歌曲选 龙榆生杂文选 使用说明 纪念专辑 <词学十讲>是根据龙榆生先生词学学习创作课上讲义编辑 ...

  • 词学十讲(龙榆生)

    导览目录 唐宋词格律 韵脚分类目录 词牌名称排序目录 词牌字数排序目录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原书目录 词人姓氏读音排序目录 词作数目排序目录 词人传记与集评 唐宋名家词选 原书目录 词人姓氏读音排序目录 ...

  • 《词学十讲》龙榆生

    <词学十讲>是根据龙榆生先生词学学习创作课上讲义编辑而成的著作,是龙榆生先生毕生治词心血的结晶.他将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心得与填词经验,融会贯通,冶于一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 ...

  • 《词学十讲》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词学十讲>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一.小令短调中的谐婉曲调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 ...

  • 《词学十讲》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

    <词学十讲>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 一.曲词句式的历史发展 龙榆生 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它一方面依照 ...

  • 《词学十讲》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

    <词学十讲>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 一.选调须声意相谐 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 ...

  • 《词学十讲》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

    近体诗 要学填词,首先要学作所谓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