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四十一回 ·醉山水喜吟西宁八景句丨适心志闲作东安两日游
第四十一回
醉山水喜吟西宁八景句
适心志闲作东安两日游
锦堂书室(吴勇华摄)
话说几天之后,张溶令仆人把他写好的《重修龙禅庵记》送到龙禅庵交给常庆上人。这篇碑记概括了明万历五年以来西宁佛教的发展情况,描绘了西宁佛寺风光特别是龙禅庵风光,对该庵的重修和拥有的田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碑记的内容与那天张溶说的差不多。最后的铭文写得可谓文采斐然:
泷城南郭,蔓古蛮荒。
杳无龙象,匝地猺狼。
诛茅凿石,顿成上方。
居然鹿苑,堪比雁堂。
晨钟暮鼓,顶礼法王。
应真飞锡,永泛慈航。
岩云空翠,现此慧光。
儴佉最胜,妙谛宣扬。
一尘不染,万虑浑忘。
勒诸珉石,奕祀偕臧。
大意是:
西宁县南面的郊区,藤蔓苍老地偏荒凉。
没看到高僧的形象,瑶人狼人到处叫嚷。
芟除茅草凿开石头,很快建成佛寺一幢。
佛堂可与鹿苑相比,也可比印度的雁堂。
早晨钟鸣傍晚鼓响,对佛跪拜礼为最上。
僧人拿着锡杖游历,永远普度众生好忙。
山岩上云彩和草木,出现了智慧的光芒。
儴佉最能降伏四方,精妙真谛得到宣扬。
来到这里一尘不染,忘了人世间的欲望。
在如玉的石上刻写,代代都把佛教信仰。
常庆上人读完,忍不住击节赞道:“善哉,善哉,知县大人的碑记写得真好!”
张溶孤身一人在西宁工作,除了赋诗为文,就是沉醉山水。“西宁八景”他都登临过、游玩过,并写下了优美的诗歌:
华表江声
石亘罗旁静不移,嵯峨碧落俯江湄。
四山翠霭容如洗,百派飞涛响逾奇。
云影碧连松簌暝,棹歌声和竹枝词。
月明鹤报苏卿语,汉使功名旧在斯。
这首诗的大意是:
华表石静静横亘在罗庚石旁不会动摇,
山势高峻直耸蓝天俯瞰着西江的波涛。
四面青山弥漫着绿色的云气似被洗过,
众多的支流涛声越听越令人觉得奇妙。
暮色中松林碧绿沙沙作响与云影相连,
江上疍家渔歌与文人竹枝词随风而飘。
明月下鹤语声声叙说汉使苏武的故事,
陆贾出使的功名就像华表石一直不倒。
文昌萝月
虹际烟萝罥月圆,泉声送韵响贱贱。
映空翠碧沈寒水,倒影琉璃下远天。
宿鹭不惊清入梦,闲鸥作意醒犹眠。
拟从银汉瞻牛女,无计乘槎为济川。
这首诗的大意是:
烟雾中圆月挂在藤萝缠绕如虹的桥梁,
文昌江滔滔奔流送来悦耳的叮咚声响。
令人生寒的江水倒映着浅蓝色的天空,
仿佛是碧绿的琉璃瓦面倒映在文昌江。
归巢的鹭鸟没有一点惊慌静静地睡去,
休闲的鸥鸟一心想睡醒了还回到梦乡。
计划在银河的一边与对岸的织女相见,
无船可乘就走这桥梁踏过滔滔的波浪。
玉枕松风
山城北枕玉山巅,虬鬣苍鳞山石前。
似入高空飞异响,每从深壑起鸣泉。
风回挹处怀和峤,岁老餐来拟偓佺。
昼静厅闲无个事,焚香谩学理虞弦。
这首诗的大意是:
西宁山城城墙直修到北面的玉枕山顶端,
松树的针叶像龙颈的毛皮像龙身的鳞片。
玉枕山高高插入云天传下特别的松涛声,
常常从深邃的沟壑听到叮叮咚咚的清泉。
旋风中在县里我想起了栋梁之才的和峤。
年纪大了每餐进食都学偓佺把松籽吃点。
白天静静的在衙门厅堂没有任何事情做,
我于是焚起檀香随随便便学习拨弄琴弦。
龙井疏钟
寺涌清泉翠巘重,六时常报上方钟。
一泓澄碧潜通壑,几杵悠扬远过峰。
昼静直如喧梵语,宵深疑是唳冥鸿。
披襟坐共松杉下,濯足无烦羡古风。
这首诗的大意是:
群山苍翠重叠清泉涌出龙井寺前的石缝,
报告佛教每天的六个时段是寺里的大钟。
一泓清澈碧绿的泉水在地下与沟壑相通,
几声悠扬的钟声传下来飘过了几个山峰。
白天清静这钟声像是要破坏庵里的梵语,
深夜里钟声则像啼叫响亮而凄清的雁鸿。
敝开衣襟一起坐在松树和杉树林子下面,
清泉洗脚没有烦恼这是让人羡慕的古风。
文峰耸汉
奎璧文峰削出三,芙蓉绰约与天参。
韫储风雨惊鸿采,布散星辰现斗南。
轮囷百年余杞桧,离奇千仞有楩楠。
会看锦石泷江畔,虎气龙精不久含。
这首诗的大意是:
奎宿壁宿下文峰的三个山峰像刀子削成,
山体就像硕大柔婉的芙蓉高高耸入太清。
蕴藏着风雨的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文采,
满天星辰北斗以南出现象征宰相的星星。
文峰上的百年老树剩下盘曲苍老的杞桧,
还有楩树和楠树高达千仞非同一般坚挺。
山上正好可以看到南江畔特立的锦石山,
西宁崇文抑武龙争虎斗的杀气早已散净。
武岫晴烟
峻削盘纡几百寻,铭功何代此崎嵚。
敢云化雨销铜鼓,喜见晴烟澹玉岑。
向晓平铺霞掩映,入宵低抹月阴森。
三泷近挹天河水,束矢橐弓咏好音。
这首诗的大意是:
山路盘旋通向几百寻陡峻如削的山峰,
哪个时代开始在这武功山上刻石记功?
敢说瑶乱已平铜鼓已销开始推行教化,
很高兴看到武功山的晴烟飘荡又聚拢。
天将拂晓朝霞平铺互相衬托绚丽多彩。
入夜月亮初升月色洒在阴森的山林中。
三泷大地最近平定瑶乱沐浴皇上大恩,
把弓箭收好唱起歌来把太平盛世赞颂。
甘泉天浚
甘泉疏凿自神功,味沁曹溪点滴中。
瀵出乍惊从地涌,汩来应讶与天通。
时时鸟过衔枯叶,日日云留覆石漴。
试注瓦铛烹活火,直疑炉畔起松风。
这首诗的大意是:
神灵的功力开凿出这一眼甘甜的山泉,
每一滴泉水都沁出了曹溪的异香点点。
泉水从地下深处涌出来令人感到惊讶,
泉声潺潺又让人怀疑泉水是来自上天。
常常看见鸟儿口里衔着黄叶从这飞过,
云彩每日漂浮在泉水冲撞的山石上面。
我们试一试把井水注入瓦锅用火烹煮,
怀疑吹过松林的山风就在炉子的旁边。
龙岩双鲤
石岩迸烈一泓开,龙卧千年静碧苔。
自有精灵栖杳冥,每从幻化露颔腮。
朱翻两鬣迎涛起,金点双鳞溯沫回。
尺水已成宁蠖伏,腾波端祇待风雷。
这首诗的大意是:
石山崩裂形成山洞里面是清水一片,
苍龙在里面的苍苔上静静卧了千年。
幽深的洞穴里还有两条鲤鱼的精灵,
随着变幻下巴颏会在水中经常呈现。
翻动红鳞颔旁小鳍迎着翻卷的浪涛,
鲤鱼逆流而上到龙岩鱼鳞金点闪闪。
这洼浅水只适合尺蠖暂时屈身蛰伏,
像西宁士子不得志待风雷腾浪飞天。
张溶不但沉醉西宁的山水,而且沉醉东安的山水。
那年夏天六月,张溶应东安知县袁承秦的邀请,从连滩来到东安城。
袁承秦是湖广兴国(今湖北阳新县)人,看见张溶风尘仆仆来到县衙,十分高兴,喝过一壶迳心岭茶叶烹煮的茶后,看看时间才刚刚到申时(15时),便带张溶离开县衙到外面转,一会就来到了离县署没几步的石麟山前。
石麟山又叫麒麟石、锦鲤峰,在东安城东。袁承秦指着这座石山问张溶:“这看这山的形状像不像一头蹲着的麒麟?”
看见张溶好像没什么反应,袁承秦便指着山的相关部位说:“这是头,这是角,这是鬣,这是趾,样样都具备了。”张溶顺着袁承秦的手势看,果然如此。
袁承秦介绍说:“石麟山半山有梅花岩,山下是清澈的池塘,附近有藕心井。”登上石麟山,张溶看到一间废弃的草堂,问是谁人所筑。袁承秦告诉张溶:“这是明末清初张穆之修筑的草堂。”
袁承秦一面登山一边告诉张溶:“张穆之是明末清初广东著名书画家。他少年时于罗浮山洞中读书,善击剑,工书画,与明末清初广东名书画家黎瑞球、邝露等相友善。曾北上抗清,后南返追随唐王。唐王死后,隐居东莞茶山。其后老家被清兵所毁,乃举家移居东安县石麟山中,直至逝世。”
张溶知道,这里是东安八景之一,名曰“石麟秀耸。”张溶对袁承秦说:“哪天解组后,也希望能找个这样的地方筑室读书!”
离开石麟山,袁承秦带着张溶来到了玉屏山。玉屏山又叫芙蓉屏,在城西半里,山形如照壁,如屏风,与石麟山遥遥相对。玉屏山下有一口池塘叫镜塘,从前有人在这里修建了蕙园。袁承秦问张溶:“上山不?”
张溶看了看,说:“这是东安八景之玉屏拥翠吧?这个地方适宜远看山色,不登了。”
二人于是拐到了城东北的天柱峰。天柱峰因为山势挺拔独秀、形似擎天柱而得名。人们名之曰 “天柱擎空”,也是东安八景之一。张溶说:“此景也适宜远看,否则无法体会“天柱擎空”的气势。”
如此走了一圈,天色已晚,二人回到县衙。袁承秦设宴为张溶洗尘,不过是些普通的菜肴:白斩鸡1只、南山河鱼仔干3条,外加一小碟丰收南乳花生,酒是大窝山村民蒸的,40度左右,不高不低,正好斟酌。二人先谈工作,感慨泷东泷西山民的贫穷.然后是谈两地风俗,山川景色。直喝到戌时末(21时),然后安排张溶在公馆住宿。
次日早起,袁承秦陪同张溶来到了太空岩。太空岩在城西十里多的地方,岩洞宽阔,洞内供奉着观音大士,洞外设有围墙和门,旁边有明天启年间重建的三元宫、六祖庵、二帝殿。二人通过栈道登上了山中的小岩洞,在阳光的照耀下,岩洞就好像是在红色的云霞中。
袁承秦向张溶介绍说:“太空岩的左边是鹏石,右边是罗石,前面是龙塘,后面是独石头峰。”,并一一指给张溶看。
张溶对袁承秦说:“六祖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这南宗又称曹溪,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也。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上,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曹溪在禅宗的地位得以奠定。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矣。正如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所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佛之后,曹溪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但我在泷西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供奉六祖的寺庵,如今在你们泷东却看到了,这是否因为泷东离六祖故乡新兴不远有关呢?”
袁承秦想了想,觉得应该是如此,于是回答说:“应该是。”
从太空岩回来,刚好是午饭时候,吃过午饭,稍事休息。袁承秦陪同张溶来到了九星岩。
九星岩的星岩古洞是东安八景之第一景。根据道光四年《东安县志·山川志》记载,九星岩在城东北,距离天柱峰非常近,这里群峰林立,山势好像插入云霄,只有西南一座山峰,山顶是圆的,巍峨耸立,山中有岩洞,岩洞石室弯弯曲曲,高有八九丈,相当宽,可坐几十人。岩洞中有一块石头,中间有孔,对着孔吹,会发出呜呜的响声,在山谷回荡。相传瑶人是吹响这石来集中瑶众的,如今叫这块石头为“石角”。岩洞的石壁上有很多题刻,石门旁刻有“元祐二年张羽过此”几个字。从石门进入,深黝幽邃,经过好多个弯曲才能走出洞口,因为有一块石头形状像观音,因此叫这岩洞为“观音洞”。洞内石乳凝结,形状变化万千。从前洞里有僧舍,规模很小。康熙三年(1664年),知县吕鼒捐出薪俸创建门廊厅室,在岩洞前的水池上建亭,叫“又爱亭”。四周种植荷花,荷花开的时候几里之外也闻到花香,如今亭子和水池都已经不存了。
据云城文史专家考证,最迟宋代,九星岩已成为骚人墨客寻幽探胜的景点。北宋进士李熙载有《九星岩》诗题岩中。明朝万历年间,瑶乱平息,镇守这里的参将、守备及文化官员,对九星岩进行重点开发和保护。罗定兵备道郑仁逵有《游九星岩记》文1篇、《游九星岩》诗1首。罗定兵备道陈文衡有《庚寅夏洞孟、来戊、岐山游九星岩》诗1首。
张溶虽然游玩过西宁连滩的虎岩,也游玩过东安东坝的龙岩,但与九星岩相比,这两个岩洞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袁承秦指着岩壁上李熙载的题诗对张溶说:“这是贵县都城人李熙载的题诗,是九星岩中最早的题诗,也是我们三泷地区最早的诗歌。”
张溶抬头细看,一字一字地把李熙载的题诗读了出来:
岩穴玲珑几度秋,簪峰高插耸鳌头。
化人旧有阿罗汉,嘉客今逢老比丘。
石罅日闻甘露滴,山间时见庆云浮。
灵岩特为南乡设,从此生贤继不休。
然后又自言自语道:“多少年来,九星岩的石室都是那样的宽阔明澈,峰顶好像戴了簪子似的,高高地插向天际,也好像鳌头高高地昂起来。从前这里有化人阿罗汉,如今来这里游玩的贵宾,还会遇到老和尚。石室里面的石缝整天听到甘露滴下来的声音,山间不时看到祥云飘荡。九星岩这一灵异的山岩是特意为南乡这个地方而设的,有了这一灵异的山岩,东安县就会源源不断的生养出贤良的人。”停了一会,张溶才提高声调说:“好诗!好诗!西宁先贤有好诗!“
二人在九星岩里流连往返,竟然没有发觉已到黄昏,直到月色洒满了群山,打更的梆子响起,二人才回到了县衙。
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