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再上青藏线重温关角情(新的征程篇)

永远的铁道兵

青藏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通向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总体设计是东起青海省 西宁市,经湟源、海晏、哈尔盖、刚察、天峻、希里沟、乌兰、德令哈、格尔木,越昆 仑山和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到达拉萨市,全长2047 公里。从西宁至格尔木段834公里早在1958年即开始修建,1963年已通车到克土。那时,西段的个别重点工程也曾开工,后因国家计划调整,工程停停打打,进 展比较缓慢,经过7年多时间,到70年代初,才由西宁通车到哈尔盖。1973年后,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修建青藏铁路又列入了国家重点建设项加快这条铁路的修建对于巩固国防、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强民族团 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领导对此极为重视。1973年11月9日,叶剑英 副主席在铁道兵关于下步任务的报告中批承:青藏、南疆两条铁路“能否加点力 量,提前完成。”12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尼伯尔国王时,也谈到青藏铁路的 修建问题。12月15日,李先念副总理指示国家计委、国家建委领导注意阅读和 研究毛主席同尼泊尔国王的谈话记录,并指出我们应当加快西藏铁路的建设 进度。”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国家计委、国家建委经过反复研究,并报中央 领导同意,确定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工程,先集中力量修建哈尔盖到格 尔木段(后于1977年确定延长到南山口〕,第二期工程修建格尔木至拉萨段。因 自然条件复杂,二期工程的开工时间,需视科研和勘测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另行确定。同时决定,第一期工程由铁道兵担负施工。

铁道兵接受青藏铁路修建任务后,党委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针对高原修路的特点,确定了一次部署,分期上场,逐段延伸,积极组织机械化施工,尽量减 少兵力投入的原则。全线共部署两个师:第10师担负哈尔盖至连湖段396. 4公 里,师机关驻乌兰;第7师担负连湖至南山口段286.4公里,师机关驻格尔木。另抽调独立汽车团6个连队、独立机械团2个土方机械连和直属通信工程第3营配属施工。所有参加施工的部队统由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组织指挥。

在此之前,第10师部队为修建青藏铁路曾先后两次进驻青海。1959年3 月,该师基本完成清绿铁路(酒泉铁路专用线)任务后,第一次转人青海,担负泉吉东至格尔木段施工任务;后因国家调整计划,于1960年11月收缩停工。此后,1962年2月又率 2个团担负海晏至克土 24公里的施工任务。1963年11月通车后,调至河北参加京原线(北京~山西原平)施工。根据铁道兵的上述青藏铁路施工部署,该师此次已是三上高 原。他们接到命令后,于1974年2月派出先遣人员在青海乌兰设立指挥所,3月份部队陆续开始向现场开进,5月份部分工点开始施工。随后,师机关于7月20 日由陕西安康出发,23日抵达乌兰,8月底,多数部队也按总的部署到达指定位置。铁道兵7师于1975年3月开始陆续由襄渝线向青藏线转移,1976年连湖至南山 口段施工全面展开。根据中央军委批复,同年10月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改称铁道 兵第1指挥部,由田仁明任司令员,苏超、康慨先后任政治委员,并从四川成都移驻青海乌兰(后又移驻格尔木)以利于部队施工的现场指挥。哈尔盖至南山口段,长683公里,地处青藏高原北缘,行经青海湖北侧,穿越 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很差。全段线路高度均在海拔2700米至3700米之间,其中大部地段在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严重缺氧,人力施工的工效一般比内陆降低20%以上,机械功率也较设计标准降低25%~30%。沿线气候十分复杂,最低气温零下 37摄氏度,最大日温差达到30摄氏度,年平均温度一般在零摄氏度左右,冬季长达7个月(当年10月至翌年4月有的地段土壤冻结深度达2~3米。沿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工程材料和生活用品大部靠外地调运,有些地段工 程和生活用水也要靠汽车运送。线路所至多是沙漠戈壁、沼泽洼地、盐湖溃土,施 工非常困难;特别是32公里长的察尔汗盐湖区和57公里长的超重盐渍土地区以及35公里长的风沙区等特殊地质地段,均需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处理,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久经艰难困苦磨练的铁道兵战士一到工地,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严重威胁,战风沙,斗严寒,闯盐湖,过沼泽,展开了快速施工。有些地段,战士们驾驶着大马力的推土机、铲运机等机械,全力进行机械作业,路基施工,从推土、压实到刷边坡、平路面,一次即可成型。劳动热情之髙涨,操作技术之熟练,施工速度之快捷,工程质量之稳定,令 人赞叹不已。为了进一步争取时间,加快施工进度,各部队还积极改进施工方法, 开展科学技术试验,在路基土石方、隧道、铺轨架梁、上碴整道等工程作业中,组织各种专业分队,实行合理分工,流水作业;在桥涵施工中,分别推广了拼装化施工新技术和无碴无枕梁新结构,均收到了用人少、工效高、质量好、成本低的效 果。1976年8月,吴克华司令员、崔田民顾问、訾修林副政治委员到青藏线视察工作时,深入检查了施工情况。对部队的施工机械化给予了很高评价,并针对实际,对进一步开展机械化施工作业作了具体指示。铁道兵领导的指示,对促进部队机械化施工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图为国波团长身先士卒,施工前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进洞摸底调查)

座落在海拔3680米、全长4010米的关角隧道,是控制全线工期的关键工程。这里地质情况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松散破碎;同时,地下涌水量也很大, 每昼夜多达1万余吨。这座隧道,1958年8月西宁铁路局曾开工修建,后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计划调整,工程于1961年停工封闭。经过10多年积水浸泡和自然风化,洞内塌方淤积十分严重,地质条件更加复杂。1974年上半年第47团开始施工后,仅前期清理工作就用了长达1年半的时间间;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多次,严重影响了施工 进度。特别是高原缺氧问题对隧道施工作业影响很大,同样的劳动强度,收不到同样的劳动效果。据科学部门测算,关角隧道内之缺氧程度,大体与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相等,战士们在掌子面上划火柴作试验,几根火柴捆在一起都点不燃。塌方、缺氧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

广大指战员在空气稀薄,条件复杂,石质破碎,险象环生的情况下,排险情,闯难关,作奉献,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打通了这座高山长隧,为全线 通车创造了条件。

一名铁道兵子女的回忆

1976年8月,爸爸在青海天峻县修建青藏铁路时我去过,去前还为将要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和体验“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经历而兴奋。我和妈妈在西宁的招待所等了2天才坐上了一辆去天峻的运货车。在旷野中奔驰了一天,除了远处蓝蓝的青海湖和草原上的荒草,只在路过的小镇上见到了几个梳着很多小辫的藏民。牛群羊群的影子见都没有见到。当时是8月,去的路上我还穿着单衣,晚上才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天峻县。第二天一早,我就不得不把带来的所有厚衣服都穿在了身上。想跑到周围看看,刚跑起来就觉得身体轻飘飘的,腿像棉花一样软,气也喘不上来了,这才知道高原缺氧是什么感觉。而那些铁道兵战士要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在隧道中工作。

围上了火炉,可是哪里有西瓜呀,蔬菜都是奢侈品。我们坐的货车就是去甘肃一带购买蔬菜的,运回来的番茄很大,但是硬硬的,没有一点红色。因为,只有没有成熟的果实类蔬菜才能经受长途的运输,绿色的叶菜在那里也是见不到的。我至今还记得一位叔叔,因为他与别的战士不同,没有把我当小孩,跟我说话的语气就像朋友,所以印象特别深。他称我“姑娘”,说是他们老家对女孩的称呼。他自我介绍说是爸爸以前的勤务员,这次是利用休息时间来看爸爸的。他跟随部队来高原做准备,是最早一批来高原的。后来是因为手指甲外翻(每个指甲的两侧向上翘起,露出下面的肉),沾水就疼,他就不能做爸爸的勤务员了。指甲外翻是在青海高原生活遇到的另一类身体反应,主要原因是因为食用新鲜蔬菜少,缺乏维生素所致。尽管知道原因后,部队给所有人员配发了复合维生素片,可是他的外翻指甲已经不可逆了。看着他的翻起的指甲和缝隙中露出的肉,想到他未来生活的不便,我的心感到隐隐的痛。

作为铁道兵的家属也是不容易的。作为铁道兵的子女,爸爸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空缺的。我出生前,爸爸就已经是铁道兵了,每年也就回来几天,还总是来去匆匆。因此,爸爸的样子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模糊的,只记得他高高的,穿着军装。即使跟妈妈去连队探亲时,他也难得陪我们,不是在工地就是下连队,周日也总是因为有急事,被匆匆叫走。小时候,每当大人们问我想不想爸爸时,我总是努力地想他的样子,然后茫然的摇摇头,因为见得太少,根本记不清他的样子。妈妈早年在中央机关工作,在中央机关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我们一家人分在3个地方时也考虑过随军。记得,妈妈带我走访过几位随军的家属,聊家常。几位阿姨说,随军生活并不稳定,铁路建好一段就要向前搬迁一次,小孩不得不经常转学,还要习惯不同的方言,对小孩的学习影响很大。有位阿姨说,她家老大期末考试,几门成绩加起来还不够60分。那以后,妈妈就再也没有提起随军的事,别人问起时,她说主要是为了我和哥哥的教育。

爸爸年轻时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对有文化懂技术的人特别尊重。每当他谈起部队的技术人员在工程中发挥的作用,赞赏与羡慕总会溢于言表,令我也向往之。他自己也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记得我小的时候,爸爸常读错字,总把摄影读成“聂影”,我还笑过他。后来才知道,许多字都是他自学的。因为爷爷死的早(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期间),家道中落后读不起书,是奶奶靠给人缝补才勉强供他读了两年书,一直到从朝鲜回来后他才有机会在部队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也许是这样的亲身体验,他总是叮嘱我们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努力学习。离休后,有了上老龄大学的机会,爸爸特别的珍惜,风雨无阻,连续几年把文学、书法、绘画学了个遍。等到我回国时,满屋子都挂满了他的字画,令他的外孙崇拜不已。再聊起来文学知识,我已自叹不如。

虽然与爸爸相处的时间短,但是他的教诲在我记忆中却是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从小他就教导我们不要搞特殊化,要自己努力。记得第一次到部队去,到后的第一天他就反复叮嘱我,如果别人问你爸爸是谁,就说是干革命工作的,不许炫耀爸爸的官职,要尊重每一位部队里的叔叔阿姨。我上中学后,每次探亲结束回部队之前他必做的事就是召集我和哥哥进行“训话”,内容不外乎三点,1)好好学习,2) 要帮妈妈干家务,3)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也正是这样的教育,使我从小就树立了一切要靠自己努力的信念,也造就了今天的我。(国立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夏威夷大学植物病理专业博士)

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泪奔了。

大家注意他俩衣服上扣子下边的油污~这是团长和团技术骨干丁明德啊!

大美青海新体验。

天峻—110km刚察—200km祁连

颠簸之路~比我小时候去看爸爸路况好百倍。

记得那时候坐在叔叔照顾我坐在运货大卡车的副驾驶座位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前面的扶手还经常磕头。

实在忍不住了套上军大衣(夏天)到上面去体会了一下~冻死了,一会儿上面的叔叔就帮我敲驾驶室后边的小玻璃~我冻得又跑回去了!

大冬树山垭口,是青海海北州自然景观,入选《中国国家地理》青海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榜单。

最后一天行程、距离:祁连—170km门源—150km西宁

1)早7时在饭店三楼用餐,7:30在酒店门口乘车;

2)游览卓尔山景区,集体合影(平均海拔3100米);

3)10时乘车前往门源,沿路观赏祁连大草原风光及百万亩油菜花海(平均海拔3000米);

4)中午在门源青石嘴用餐;

5)下午乘车前往西宁,举行欢送晚宴,住宿青藏铁道酒店。

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卓尔山景区项目建设地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紧靠八宝河与西藏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尔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传说中卓尔山与祁连的镇山之山--阿咪东索(牛心山)是一对情深意重的情侣,默默守候在八宝河两岸,共同护佑着祁连的山山水水。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牛心山-卓尔山景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已开发的卓尔山景区最高海拔为3100米。

一年四季都不融化的雪山

门源我们来了

四位47团老兵听说老战友来门源,他们提前制作好欢迎横幅,辛勤跋涉20多公里赶来。

老战友相聚格外亲切。

他们为“青藏铁路”建设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

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兵种。

责任编辑:梦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