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儿啥】中国年轻人身高亚洲第一,为什么?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新的一年来到了,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我们公司旁边有个中学,我发现学生普遍个子很高。好像男生都要1米8以上了。

当然,只是我的直观感受,不具有统计意义。那么统计数据是什么呢?两个月前,《柳叶刀》刊登一篇报告,统计各国人身高变化。中国19岁青年,男性平均身高175.7厘米,女性163.5厘米,均为东亚第一。

报告还给出了变化趋势:1990年以前,人均身高在一米七以下,但在之后持续上升。这很直观的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营养状况的提升。而且从趋势上看,只要营养跟得上,年轻人的平均身高还会继续增长。

不过这份报告引用的数据有争议。文中部分数值不是测量所得,而是经过一套复杂的统计模型估测得出,可能与其他来源的数据有差异。我国也有不少与身高相关的调查,比如《国民体质监测》。其中7-22岁的是学生部分,对应的报告叫《学生体质调研》,每五年出一版。但今年因疫情影响,没能出版。

在2014年版的报告中,全国18岁男性,平均身高1米72,女性1米60,按平均年增长来看,到2019年很难达到《柳叶刀》的数据。

另一个官方数据来源,《解放军应征青年体格调查》。这份报告的时间跨度很大,但缺点是次数少,间隔太长。从1955年到现在,只做过4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全国几千个征兵站,抽取了99个作为取样点。最高的是大连市金州区,男性平均身高达到176.6,最矮的是重庆酉(yǒu)阳县166.6。总体来看,男性平均身高是170.9。让这个数值在8年内上升5厘米,恐怕还是很困难的。

《柳叶刀》错了么?并不一定。报告采取的统计样本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有误差。综合几份报告看下来,18岁左右的男性,平均身高在172.5到175.7之间,女性在160到164之间。如果你想好记,也可以粗暴地取个中间值。男性平均身高很可能在一米七三多一点,女性可能在一米六二左右。

我前一阵看一条短视频,在农村,老婆推开自家一间房的房门,看到老公坐在那里,端着一碗饭在吃。这时起音乐,老公一个月打工挣9000块钱,全都给我花。十几秒钟,这么一条短视频,几千万播放量。情节、对白、音乐,都是比较粗糙的,可是却有如此惊人的曝光。

我想除了简单直接的情感代入,算法机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城乡差异。城乡差异,不仅是物理上,经济上有区别,信息上也有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人类永远的玩法。宇宙的尽头是铁岭,这话对城市的年轻人群起作用,可是对农村可能就没什么用。把城市的搬运到农村,把农村的搬运到城市,这永远都会是大趋势。

好了,不探讨自媒体打法了,还是说回身高。城乡差异在身高上也有,不同省份也不一样。总体趋势是经济较发达营养状况越好,自然越高,反之就越低。

北京市2018年作过一个报告,17岁男生平均身高达到了176.2厘米,女生17岁163.5厘米。2020年的时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了新生平均身高,男生177.1,女生164.4。这些数据都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再说回《柳叶刀》的报告,2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数据,我比较关注我们的近邻日韩。韩国的平均身高比我国稍低一点,以较缓趋势保持增长。日本就很一般了,二十多年间的平均身高基本没变化,保持在一米七出头。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八九十年代,中国青少年平均身高是被日本压得打的。我不知道看过多少这样的文章,日本的营养、饮食,是怎样优秀于中国的。按说身高、饮食这些都是客观的数据,很正常的。可是总有一些文章味道好像不太对。比如有这样的文章:《汉堡包摘去了日本东洋矮子的帽子》。

很短,两三百字。里面说:过去三十年来(1963-1993),日本男性的身高平均增加了将近10厘米,女性增加了近7厘米。今天,日本二十岁的男人平均身高1米73,女性1米62。经过公共卫生专家的研究,发现引起变化的最简单的理由,是日本人喜欢吃汉堡包。过去日本人的午餐是寿司,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改吃快餐店食品,由于日本人很节约时间,所以汉堡包就成了他们的最爱。汉堡包营养丰富,易吸收,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因此起到了改变日本人体质的作用。

一名日本公共卫生部官员打趣地说:汉堡包是我们的恩物,因为它摘去了日本“东洋矮子”的帽子。文章发表时间,1994年10月15日。

90年代,中国媒体上大量出现研究日本学生饮食的内容,营养午餐制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生家长各负担多少,各种食品搭配是怎样的。特别提出了流行于日本的一句口号: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这句口号到处有没有在日本出现过,是怎样传播的,各媒体都是语焉不详。但确实大面积的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了。

我看到有的文章说,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副院长曾经在日本生活过十几年,他说日本人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但光凭这篇文章我也不能肯定啊,因为这篇文章标题叫《一杯豆浆强壮一个民族》。

反正都是有营养的,对于身体发育健康是有帮助的。同时还有蛋白质和体育锻炼等等,也都影响。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步入工业化,经济变好了,国民营养跟得上,平均身高逐渐增长。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日元走高,国民能买到便宜的农产品,牛奶,肉就补充得更多了。涨到了90年代就很平缓了,男生身高至今维持在170出头,女生157左右。

《柳叶刀》的报告很有参考意义,但也不要过度神话。具体到个人身上,能长多高,谁也说不准。

不过有个问题很好回答,你还能不能继续长高?其实很简单,去医院拍个片子,查查骺(hóu)板,这是腿骨的一部分。骺板也叫骨骺线或生长板。顾名思义,这里就是生长的关键。

人体增高主要看下肢,躯干和头骨发展期潜力有限。头骨在1岁时就发育完全了。躯干部分生长缓慢,不太看得出来。比较好观察的是下肢,这部分发育快,是身高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大腿和小腿里,最长的那根骨头,叫“长(chang)骨”,长得有点像钢管。长骨两端粗壮、凸起的的部分,叫骨骺(hóu)。骨骺和长骨之间的连接处,就是骺板,会不停增长,直到长骨成熟融为一体。这个现象有个名字,叫骨骺闭合。之后人就不再增高了。如果拍个X光片,闭不闭合一眼便知。所以咨询身高问题,最专业的还是医院。

遗传基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三分靠打拼,七分靠天生。不同地区和民族有差异,大概有55%-90%的几率遗传自父母。基因方面的研究,去年3月还有个突破。我国研究团队破译了一组基因密码,影响骨骼发育和身高。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有些青少年受基因突变影响,身材矮小。这种情况在未来有望解决。

身高给人们带来了焦虑,有焦虑就会有智商税。有吃的,各种营养品。还有穿的,像增高鞋,宣称可以刺激生长,人穿着穿着就长高了。

有按摩的,足部按摩仪,零几年的时候有一个叫某某增高机的东西,上了电视购物节目。宣称这东西能刺激穴位,唤醒骨骼生长第二春。还拍摄了买家秀,使用者短短两个月从162长到了172,简直就是“医学奇迹”。

这些是比较离谱的,也有看似合理,实则有些玄学的。比如拉伸器材,有一种是长条凳子,把头和脚固定住,然后慢慢牵引拉伸。这个也许有用,拉伸能调整体态,让人不驼背,或者是拉伸脊柱之类,但具体能高出来几公分,就是玄学了。

我小的时候个子比较矮,有一名女生,我们班最高的,可能小学就超过1米7了。有点阴阳怪气地跟我说,你平时不是也锻炼么,你找一个单杠,双手抓着,脚离地,什么都别做,就在那里悬着,这样你的腿靠重力就能往下走点。我好像真的相信她了,练过几次,反正身高没什么影响,胳膊好像长了一点儿。

最近网上还出现了所谓“骨微裂”理论,就是通过运动造成轻微骨裂后,再靠补充营养,以及身体的自我修复垫上裂口,这样就能增高。看似科学,实则反智。搞完以后增不增高不知道,骨质疏松倒是有,而且过量运动往往造成膝关节损伤,得不偿失。

还有断骨增高。这种技术是有的,但本来的目的是治疗下肢长短不一,有些小儿麻痹患者,或者意外事故的伤者,两条腿不一样长不便于走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校正。但代价很大,治疗过程痛苦,感染风险较高。用这种破釜沉舟式的疗法增高,根本不划算。

2个月前就有类似的新闻。身高不足一米八的年轻人,去国外做了断骨增高手术,结果造成严重感染,无法行走可能面临终身残疾。

长高这件事肯定不是单一的条件、单一的饮食有用,营养、运动、休息都要有,如果只强调一点肯定就是智商税。大概十年之前,我去一个朋友家,他当时悄悄进入了直销行业,家里用的,净水器、空气净化器、锅什么的,全买了一个品牌的。还说在减肥,你看我半年多,减了15公斤。

我一看的确是瘦了很多,他就跟我推销一种营养品,蛋白粉还是什么,说现在主 要在吃这个,配合我们营养师的建议,我听他的,现在每天上下班都走路。我说你走多远,他说单程8公里,往返16公里。我说哦……

他说这蛋白粉你要不要先来一个疗程的?才2000多。我说不用了不用了,我还是走路吧,能走路解决的事就不叫事。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