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说:评职称交五年备课并不难,难的是没有指标,备课无处交
【平湖一柱 第1289期】
【核心提示】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难问题,要打破人为设置的、僵化的“比例思维”,突破“指标瓶颈”,从根本上实现职称评审方法的变革,革掉“指标评审制”,变为“条件考核制”,给不同岗位教师设置一个合格标准,一名教师,只要“达标”,就可以“自然晋升“……
教师职称评聘上交的材料中,教师要有五年的备课、五年的工作计划等材料,是各地“商量好”通用做法。
这个要求,说起来也并不过分。“无备课不能上课”"带着教案去上课"是学校教学常规要求,对“在线”教师来说,不要说交五年备课,就是任现职以来所有年份的备课也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教师,没有交备课的机会——晋升高一级职称指标太少,甚至没有指标,你想交备课也无处可交。
按照国家现行教师职称评聘规定,一名本科学历的教师,见习期满一年、考核合格就可定为二级教师,再满4年,就可晋升一级教师;一级满5年,就可晋升高级教师;高级满5年,就可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也就是说,一名本科学历教师,如果爱岗敬业,教学努力,业绩突出,教龄5年就可晋升一级,教龄10年就可晋升高级,教龄15年就可晋升为正高级……
可是,当下的现实是,不要说高级、正高级,教龄20年能晋上一级就算不错了。
这其中的“难点”在哪里?不在于教师努力不够,水平不足,业绩不突出;也不在于职称评聘过程中个别地方不够公正、公平,而在于高一级岗位职称晋升的指标“太少”、指标体系设定不合理。
我们这里有一个“大学校”,现有初级职称教师300多人,中级指标每年只有三四个,高级职称只有一两个,就按每年两个高级指标算,以后不再招聘新教师,这300名教师要想全部晋升到高级职称也需要150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此情况,年轻教师如何看到希望?如何能再激起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那么,教师每年职称晋升的“指标”是怎么来的呢?相关部门给出的答案是,从教师整体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推算出来的。
就拿山东2018年出台的最新中小学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来说,正高级、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的比例设置分别为,高中,3:30:50:17;初中 2:20:50:28;小学和幼儿园1:10:50:39。
如果以小学例,假若某单位100名教师同一年上岗,15年后,比例就会达到“峰值”,会出现1名正高,10名副高,50名一级,其余39名就是初级职称。
正常情况下,如果教师要22岁上岗,60岁退休,要工作38年,也就是说,在其后的23年里,那10高级教师只能是高级,50名一级教师只能是一级,而那剩下的39名初级教师只能是初级,永远再也没有晋升机会……
从现实的可能性来说,一个人从事教育事业一辈子,每个人都成为教育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评上正高级也不现实,但是,如果说除正高级之外的那99%的副高、中级、初级教师,经过了23年教学生涯,教育教学水平一点也没有提升,一点成绩、贡献也没有,特别是那39名初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仍然维持在刚入职水平上,那纯粹是昧着良心、睁着眼睛说瞎话!
可是,就是因为从这个僵化的岗位比例设置“流出”的指标,阻滞了那39%的教师的职称晋升路,到退休,连一个中级职称都混不上,这实在令人寒心……
中国教育报微信曾对近3万名教师调查问卷显示,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建议取消;37%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层面需改进与完善。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教师职称的本义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志,“是每个教师的光荣与梦想”,可是现在却招来如此多的教师的反对,其根本原因,就像开头教师所说的那样,评聘过程有瑕疵不要紧,评聘材料繁杂不可怕,最为关键的是指标少,甚至没指标……
因此,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难问题,不能只在评聘标准上打转转,在评聘过程上找原因,当在“指标”这个本因上下功夫,要打破人为设置的、僵化的“比例思维”,突破“指标瓶颈”,从根本上实现职称评审方法的变革,革掉“指标评审制”,变为“条件考核制”,给不同岗位教师设置一个合格标准,一名教师,经过考核,只要“达标”,就可以“自然晋升”到高一级职称。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