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追问生命的意义——记温籍作家赵瑞蕻先生

前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赵瑞蕻(右)、杨苡(左)夫妇与恩师沈从文一起,摄于沈从文北京寓所。

近日,赵瑞蕻先生的文学回忆录《离乱弦歌忆旧游——西南联大求学记》一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再版发行。2008年,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曾出版此书。赵瑞蕻先生(1915-1999)是温籍著名作家、翻译家,他毕生钟情于诗歌创作,致力于翻译事业,在比较文学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是温州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青葱年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赵瑞蕻出生在温州老城区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赵承孝做茶叶生意起家,克勤克俭,后来成为一家茶行的经理,平时读一些古书,写得一手好字;母亲林繁是家庭妇女,识字不多,却喜欢古诗词;家里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都受到良好的新式教育,爱好文学。在这种家风熏染下,赵瑞蕻小小年纪就发奋读书,接触文学艺术,学习英文,积极投身爱国运动。
  1929年夏季,早慧的赵瑞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附属小学(又名模范小学),并被保送到第十中学初中部读书。初中部校舍在温州老城区积谷山西麓的春草池之畔,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不弱,教国文的老师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戏曲专家的王季思先生。
  那时的进步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带着现实的问题去读书,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民众的生活,走进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好山水、好游玩的赵瑞蕻在课余时间经常约上同学去城里的东公廨、窦妇桥、落霞潭、九山湖、松台山等地循迹访胜。他们热爱温州山水,也从山水之恋到达诗歌之恋。但同时,东公廨一带众多衣衫褴褛的江北逃荒人、窦妇桥两岸许多在婚姻枷锁里的青春女子、落霞潭边一个个与他们同龄的小乞丐、九山湖上那些头戴白帽坐着木船的修女们、松台山脚下一批批被国民党屠杀的革命者,更是让他们的内心极度忧伤和愤慨。
  1932年夏天,17岁的赵瑞蕻考入第十中学高中部,这里的许多老师更加开明爱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语文老师陈逸人宣扬科学民主,提倡白话文,决心把革命薪火传递给学生;历史老师吴文祺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基础等教育;英文老师夏翼天教学生西方文论和法国文学,给学生讲法国小说《红与黑》的故事。那段时间,赵瑞蕻激情满怀地写下了《雷雨》和《爝火献辞》,是他现存最早的两首诗歌。
  峥嵘岁月,青葱年华。1933年新年刚过,赵瑞蕻和校内外几位学生在吴文祺的带领下,创办了宣扬革命的杂志《前路》,但出版了两期就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的不满,被迫停刊,赵瑞蕻的父母趁着夜色把未发行的四百本杂志烧毁在镬灶间。那年5月,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改名浙江省立温州中学,赵瑞蕻与同班6名同学在吴文祺的指导下,发起成立野火读书会,组织同学学习、研讨新文化,反对旧礼教,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那年秋,赵瑞蕻被学校推选为学生自治会学术股长,主编综合性校刊《明天》创刊号,赵瑞蕻翻译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短篇小说《星的梦》,这是他最早的翻译作品。
赵瑞蕻在德国莱比锡寓所。
  1935年,赵瑞蕻高中毕业,考入上海一所私立大学——大夏大学,读中文系。在上海,他的爱国热情更是高涨,频繁地参加革命活动。那年下半年,赵瑞蕻与同学秘密出版刊物《中国青年行进》,还送给鲁迅先生两期,当面请教于他。次年夏,赵瑞蕻转入山东大学外文系,他以浓厚的兴趣学习英文和法文,汲取西学文化的新风与锐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赵瑞蕻接到温州共产党组织的来信,要求他回家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他到温州后,与吴文祺、胡景瑊、马骅、唐湜等汇合,商定组建永嘉(温州)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战青团)。在共产党领导下,战青团于当年8月21日成立,先后编辑出版了《救亡小丛书》《战时报》《生线》《游击》等多种刊物,以各种形式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团结起来抗日救国。
  1937年10月底,赵瑞蕻得知北京、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迁到长沙后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的消息,便又背起行囊,与两个同乡同学从温州沿瓯江上溯到达丽水,前往长沙。
1
兵荒马乱,亲受名师指点教诲
  赵瑞蕻到长沙后,经甄别考试转入临大文学院外文系二年级读书。但日寇南侵,长沙并不平静,1938年元旦后,临大奉命西迁昆明。
  因校舍不够,文学院先在滇南小城蒙自落脚,约半年后再搬往昆明,并入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包括之前的临大)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赵瑞蕻也有幸得到许多著名教授的教诲和关心。如记忆力惊人的吴宓先生、言行稳当利落的朱自清先生、性格慷慨激昂的闻一多先生、说话轻声细语的沈从文先生、总喜欢穿一袭蓝布大褂的冯友兰先生、博学多才的钱钟书先生、精力充沛的钱穆先生、朴实沉静的冯至先生、善于以史观今的陈寅恪先生、英国诗人燕卜荪先生,这些教授的治学精神和做人品德深深影响着赵瑞蕻。
  在蒙自时,赵瑞蕻与査良铮(穆旦)等15名爱好诗歌的同学成立了南湖诗社,聘请闻一多、朱自清两位教授为导师。社员们不定期出版诗歌壁报《南湖诗刊》,举办诗歌座谈会,讨论诗歌创作、前途、动向等问题。赵瑞蕻写了一首描绘落霞潭风光、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抒情长诗《永嘉籀园之梦》,朱自清读了后,在一次诗社聚会时说:“这是一首力作。”赵瑞蕻激动得心里怦怦直跳,却只说:“谢谢朱先生。”学院搬回昆明后,诗社更名为高原文学社,社员达到40多人,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
  1940年盛夏,赵瑞蕻从西南联大毕业,先在美籍教授温德主持的基本英语学会任职,而后在昆明南菁中学高中部教英语,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那年8月13日,赵瑞蕻和杨苡在滇池岸边的风景名胜区大观楼结婚。杨苡是安徽盱眙(今属江苏淮安)人,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就读时,在一次学校的文艺晚会上与赵瑞蕻认识,俩人志同道合。杨苡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有《呼啸山庄》《俄罗斯性格》《天真与经验之歌》等文学名著,哥哥杨宪益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她与巴金、萧珊夫妇交谊深厚。
  1942年冬,赵瑞蕻告别昆明,前往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柏溪分校任教,在外语系教英文。
  柏溪是一个小山村,依山傍水,竹木挺秀,薄雾如纱,每当朝阳或落日把山村镀成金色,更是美不胜收。这个清寂村庄给赵瑞蕻带来不少创作灵感,除教学外,他写出了不少现代诗,如《阿虹的诗》《金色的橙子》等,发表在月刊《时与潮文艺》。他用散文化的笔调翻译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不朽名著《红与黑》,这是第一个中译本,1944年作为世界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由作家书屋出版,赢得了中国读者的喜爱,在我国新文学翻译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还翻译了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一名《嘉尔曼》)、法国诗人兰波的名篇《醉舟》和英美作家的一些作品。
1
抗战胜利,定居南京桃李芬芳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第二年,赵瑞蕻一家随中央大学迁至南京,从此就定居南京。他依然兢兢业业地教学和写作,又翻译了司汤达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毁灭》,由正风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赵瑞蕻任教于中文系。自1953年开始,赵瑞蕻致力于新兴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创建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培养出一批批比较文学硕士生。
  1953年,赵瑞蕻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派往民主德国,在莱比锡大学(也称卡尔·马克思大学)东亚学系任客座教授四年,讲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1981年秋,赵瑞蕻接受莱比锡大学的邀请,参加该校纪念东亚学系建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到柏林洪堡大学汉学系作学术报告。另外,他还前往苏联、波兰、捷克、印度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的时代,进入花甲之年的赵瑞蕻依然孜孜不怠,求知、思考、探索,在全力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同时,深入“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巴金与外国文学关系”等课题的研究,发表了数十篇有影响的论文。1982年,他的专著《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注释有500多条,将原著深奥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还提出了“1907年是中国比较文学真正起步的一年”“鲁迅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比较文学家”等观点。赵瑞蕻还以丰富的情感和奔流的意象,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诗集《梅雨潭的新绿》《诗的随想录——八行新诗习作150首》和散文集《离乱弦歌忆旧游》等相继出版。
  写作此文,我眼前时时浮现赵瑞蕻先生在一个秋日的午后给我们讲座的场景。那是1989年10月13日,我就读的温州市第十五中学迎来了赵先生的讲座。因为慕名听讲座的师生太多,把原计划在阶梯教室的地点改到大操场。我还记得赵先生说:“人的一生,中学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同学们心中要藏着一个问号,就是追问生命的意义。为了这个'问号’,老师认真教导,同学勤奋学习,从课堂到图书馆,到一切课外活动,去了解社会、深入生活、不断实践……”讲座后,赵先生与几个写作尖子座谈,他又说:“祖国需要多少人才,多少知识分子,多少有着崇高奋斗目标的后代子孙,就可以看出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学生教育的艰巨任务了。”我聆听着赵先生的每一句话语,也一直仔细打量着他。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却身材挺拔,声音洪亮,思路敏捷,还显得那么庄重、宽厚和慈祥。赵先生回南京后不久,为我主编的校刊《龙腾》寄来题词。
(0)

相关推荐

  • 2018温州中学自主招生数学题

    2018温州中学自主招生数学题

  • 亚凌随笔:细节里的可爱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散文.小小说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及各种模拟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 ...

  • 忆念王佐良先生:一个学者就是一个学科

    2016年初夏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松柏和银杏的高大枝干,照进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全球化时代的契合:王佐良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我特意请工作人员拉开窗帘,让王佐良 ...

  • 叶落蒙马特||赵恺专栏

    叶落蒙马特 赵恺 仿佛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蒙马特高地耸立在巴黎的北侧.孕育思想.召唤创新,这里生活过包括左拉.莫奈.凡高.毕加索在内的一批艺术大师,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照耀,浑如一个星座闪烁在 ...

  • 金昱杉:记赵瑞蕻、杨苡几部藏书(古旧书钤印故事之一)

    最近四川图书馆藏书的事件沸沸扬扬,让笔者想到自己手中赵瑞蕻.杨苡钤印的藏书,这批书并非珍稀的版本,却是赵瑞蕻.杨苡夫妻对于大学学子的心意,遗憾的是从某大学图书馆传出流转于当地古旧书店. 1956年赵瑞 ...

  • 与赵瑞蕻先生“相遇”

    晚年赵瑞蕻 · 摄于南京 与赵瑞蕻先生"相遇" 文 | 岑玥 最近草婴读书会书友群聊起赵瑞蕻先生<离乱弦歌忆旧游>要再版的事情,欣喜之余想到了另一本书. 那是一本人民文 ...

  • 横空一鹤:秋·和晓窗先生

    秋·和晓窗先生 横空一鹤 孑影萍踪不觉秋, 一轮冷月碧空浮. 红尘俗事心头过, 白鹤闲云眼底收. 欲揽风光登顶望, 为谋生计逐波流. 重阳将至年关近, 鸿雁声声尽是愁. 附:晓窗老师原诗 秋 晓窗吟月 ...

  • 山水中国(41)|广陵首邑洇水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文丨管苏清 春雨画长空,江南处处水灵灵的.重读被翻烂的<汪曾祺文集>,感叹先生文字的水墨韵味,意趣传染,茶香绵绵,雨敲竹林,声声入耳,神情亦悠悠然已. "如果 ...

  • 许志强:木心是文化价值的重估者

    今天来参加桐乡木心铜像的揭幕仪式,很有些感慨.木心先生逝世已经五周年了,时间过得很快,我脑子里现在都是一些回忆. 想起木心先生刚刚回来的时候,他住在通安宾馆,我带着我的女儿一起来看他老人家,女儿还很小 ...

  • 淮镇籍作家刘瑞成:​父亲的菜园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父亲的菜园                      刘瑞成 可能是快到父亲节的缘故吧,昨天晚上梦到了父亲的菜园子,还见到了父亲用过的短 ...

  • 淇县籍化学家赵玉芬归国记

    卞    晶 淇县籍化学家赵玉芬归国记 赵玉芬,是在台湾长大的一位俊秀美丽的姑娘.她二十六岁就在美国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来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她勤奋聪明,才华横溢,学术论文一篇接一篇地发 ...

  • 【美文选萃】赵光华 | 我的又一位文学老师 ——拜访老作家赵应征记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赵光华,山西永济人,71年出生.网名:牧笛.黄河号子.生长在黄河岸边,因此听惯了船工的号子,自幼受父亲熏陶, ...

  • 灵魂安处是吾乡 ——记沧州籍著名作家蒋子龙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灵魂安处是吾乡          --记沧州籍著名作家蒋子龙                 河北新闻网 沧州日报 人物 ...

  • 特邀作家 赵雪君作品,《姐妹行》——记港澳游难忘之旅

    号外!号外!号外! 重磅!重磅!重磅!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思归客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家乡美>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所提笔抒情的话题,家 ...

  • 80后台州籍作家徐海蛟《山河都记得》获大奖

    2021-05-08 08:07:49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徐颖骅 徐海蛟近照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5月6日,第三届"三毛散文奖"获奖名单出炉.台州籍作家徐海蛟 ...

  • 人文情怀|气 质​ 作者:赵栋

    气质 一赵栋 气质是指人具有相当稳足的个性特点,比如:活泼.直爽.沉静.幽雅.气度豪迈,风格超群等--. 它往往是对人的一个褒义词. 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人要想生活的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