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制管弦,天籁鸣民间一社旗县民间民族乐器制作家王金才采访记
“社旗乡下有位农民,能制作各种民族乐器,产品畅销省内外。”早听说这么件新鲜事,无缘亲见。2016年11月6日,我与县文联曹洪波副主席、县作协冯梦龙秘书长、县美协张伟副主席、赊店人家酒店经理杨红旗—起,驱车寻访当事人,决定—探虚实。
这位农民乐器制作家名叫王金才,现年55岁,苗店镇赵岗人。
我们来到位于饶良镇的王师傅的乐器作坊,受到他和家人的热烈欢迎。王师傅介绍说,他祖父、父亲都精于乐器制作,目濡目染,他自幼便迷上了这一行当。在长辈的手教心传下,他学得很快,十几岁便学会了各类民族乐器的制作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乐器制作工艺有些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于是,除自己摸索着改进外,他还外出学习,拜师领教。2002年,他走进山东省荷泽民族管弦乐学校参加进修学习,与校长马宏川、吹笙大师胡天泉进行深入交流,思想观念及制作技术有了崭新的进步。学业结束后,他信心百倍地投入了乐器制作工作。他结合传统的制作手艺和新学到的知识,对乐器制作进行大胆创新,收到显著效果。譬如,传统的笙只有14个簧,经过革新,可以达到二十多个到三十多个簧。并且,他还能够根据用户需要,使用金属笙管,从而使音色更加清脆明亮。
我们问,他能够制作哪些乐器,制作过程难不?王师傅告诉我们,他学得比较杂,大部分民族乐器都能够制作。不过,应用户的需求,目前他主要制作笛子、弦子、唢呐、笙等。乐器制作很难很难,有些关键环节简直难得出奇。乐器的某些部分,需反复琢磨校正,方能达到理想要求。尤其是笙、唢呐中簧片的制作,更是难度大,功夫深,难以捉摸,没人讲说如何校正音准,全凭制作者的经验和感觉。我们问,乐器制作这么难,如何把控好制作标准。王师傅讲,那就得在各个环节细密用心。挑选材料要精良,加工要精细,组合要紧凑,涂漆要均匀,调试要静心,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小范围调整。关于销路,王师傅讲,他家制作的民族管弦乐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社旗县越调剧团的笙,一些少民间剧团的头把弦的弦子,都出子他家的乐器作坊,其他人士就更不用说了。另外,枣阳、驻马店、南阳等地的乐器店也联系着批量购买。但是,太忙了,即使连明彻夜地干,也供应不上。王师傅还讲到,他的老伴、儿子、儿媳都通音乐。忙时,他们都会过来打帮手。特别是儿子王臣忠,已能独自完成笛子与唢呐的制作。王师傅还自豪地介绍道,儿子受家传影响,同他一样,自幼喜欢乐器制作与演奏。十多岁时专门到荷洚民族管弦乐学校进修学习。孩子吹奏技艺超群,学习期间,代表山东参加全国唢呐比赛。2007年,中日建交35周年时,他随着南京民族乐团到日本演出月余。听到这里,我们感到很高兴很欣慰:不少民间绝技后继乏人,归于湮灭。王家的乐器制作技艺属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人很好的继承下来,真是可喜可贺。
采访间,几个民乐、戏剧喜爱者(他们常聚在一起表演,既自娱自乐,又活跃了乡间文化生活)也在场,他们操起王师傅制作的弦子、笙、唢呐、梆子,高兴地为我们演奏(演唱)了几曲。乐器纯正优美的音色,艺人熟练入神的演奏演唱,让人若闻天籁,如醉如痴。
逗留间,我们还接触到一位从唐河县过来的客户。据他介绍,他是王师傅的老客户了,以前买过两个笙,今天打算再买一个。我们问王师傅制作的乐器怎么样,他竖起大拇指说,音色漂亮,手感舒服,太棒了。
采访结束,我们为王师傅的成功赞叹之余,建议他打造品牌,扩大规模,为自身的发展,为社旗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王师傅高兴地答应了。
道别王师傅一家,我们愉快返程。路上,我脑海里不时地回响起那充满激情直达内心的弦子、笙、唢呐、梆子声。暗想,这么鲜活的文化遗产,保存着中华的基因,跃动着民族的精魂,真是太需要挖掘、保护和传承了。
作者 :网名河州翔鱼:张殿举老师,桥头人,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桥头一中,工作之余,爱好写作,自2009年5月开通新浪博客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通讯等各类体裁的博文作品近500篇。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乡士诗人协会会员、河南省中语会理事、南阳民俗文化摄影协会会员、社旗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社旗县政协委员、《中国火炬》杂志通讯员、社旗县人民法院陪审员、社旗县诚信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社旗商埠文化研究会会员、县文联杂志《大码头》编辑。2015年被评为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2017年被评为河南爱故乡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