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两传医话系列 丨 硬伤科,软伤科 ; 伤科治疗中的导引

编者按: 台湾伤科泰斗 林两传医师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创建的林氏结构还原疗法的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和研究。

林老师医文兼通,言而有据,俱出心裁;且行文流畅,体裁不拘,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其文不仅可读性极强, 其理念更是犹如一盏指路明灯。2020新年伊始,德中教育公众号开设专栏转载林两传医话系列,邀君同行,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在成为明医的道路上。

 硬傷科 / 軟傷科 

林兩傳2019.12.29桃園

最近常常聽到上面兩個詞,這實在是一種沒有什麼意义的劃分。軟傷科這個詞,根本就是最近瞎造出來的。

古老的傷科,處理的是因外傷而來的損筋傷骨,其中最重要的是骨折或是是關節脫臼的問題。古老的傷科,多是由習武者來操作,對於結構錯亂的傷害,主要的方式是復位骨頭,骨架復位了,其他軟組織的修復歸位才能有所依。

就傷害發生的緊急情況,病人沒有辦法安靜放鬆就醫,所以使用頓挫力量強迫復位的方式,是合理且必須。所謂骨正筋自柔」的概念,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某種程度,現代「整脊醫學」仍然屬於這個系統,只是對於病因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

但是有許多的疼痛,並不是意外傷害造成的,雖然觸診之下,仍然會有類似骨位不正的情況,但是用原本處理傷害的方式去矯正骨頭,未必可以很有效果。

中國的中醫界,參照西醫的復健醫學理論,尤其是激痛點(trigger point)的發現,對於疼痛原因有了不同的理解,因此慢慢著眼於軟組織問題的特殊性,因而有了「軟傷」這個名詞,軟傷是處理軟組織的問題,不見得是由傷害而來,處理的是功能問題,非常不同於急性外傷,伴隨著骨折脫臼和真正的肌肉損傷。

软/硬适合区分手法,不适合划分区别

由於軟傷性質的不同,暴力頓挫的操作方式不見得很有效果,因為骨頭的對位不一定需要如此猛烈的力量,因而中國出現所謂的柔性正骨,軟性手法,從此就有剛、柔兩派手法,但是用剛柔手法區分操作的方式是合理的,用硬傷科、軟傷科的名詞來劃分區別,就是不明白歷史的說法了。

即便同樣使用柔性手法,但事實上這裡面各門各派還是天差地別的,這肇因於對身體和疾病的認識不同。所謂柔性正骨的概念,基本上還是脫不了「骨正筋自柔」的範圍,只是認為用柔性手法正骨比較不會造成進一步傷害,比較精細復位,所以感覺較為高明,某種程度當年我通宵師父教我們的整骨就屬這個範疇。

還有些柔性手法是直接處理筋肉系統,認為所有功能障礙、疼痛基本是肌肉問題造成的,既然要處理肌肉,當然要感受肌肉的張力問題,所以手法自然細而柔,但這本質上與柔性正骨還是有很大區別。

至於我的想法,是引導整個結構網絡歸位,其中既沒有整骨也沒有理筋的概念,是藉張力系統引導一整個系統歸位,因為要感受的是細膩的張力變化,當然要細要慢。既然是結構變化而來的問題,不是因傷害產生,因此捨棄了「傷科」這個傳統的名詞,直接稱我的治療是「結構治療」。

所以用軟傷科、硬傷科這兩個詞,基本上不太好,還不如用柔性手法、剛性手法來做為兩個大類別的區分清楚一點。

小憩一刻

 傷科治療中的導引 

林兩傳2018.09.04波羅的海上.日出時分

這裡的導引,指的是一個引動,以這個引動做為起點,有方向有目的的去改變身體結構。改變的過程中,是身體基於維持內在張力的自我調控能力完成的。

比如說引著皮,將身體擺在適當體位,肌肉、骨頭會因皮膚張力的變化而跟著變化,達到我們需要的目的。

所謂適當的體位,最主要的是肌肉張力系統的連貫,也就是我常說的「勢」。

一個關節總是可以找到關節上下兩組肌肉張力最小的狀態,這時關節小範圍的前後左右旋轉,張力都是一樣的,沿著關節旋轉皮膚,當左右轉時,下面肌肉的阻力是一樣的。系統裡勢的連貫,是讓要調整的系統裡的每個關節張力都一樣,這個系統可以只是一個手掌,一個下臂,一整個肩臂,也可以是整個上身,也可以是腳到肩臂的全身,讓身體處在要調整的每個關節上下勢對上,只要一引導,整個系統就可以均衡的一起改變,而且是由皮到骨的一體變動。

引著兩端的皮往對的方向,筋骨結構就跟著一起轉。也可以引著肌肉動,當引導的起點是肌肉,稍微壓深一點,感覺是壓扯住肌肉的力量即可,引導最深層的筋膜也是,找肌肉淺薄處,可以按到骨的地方。引導的方向,是讓整個結構變鬆的方向,身體裡為了維持組織間的張力,會依著這個引動的力量跟著變化,這是傷科引導最基本的概念。

骨頭是引導擺勢的依據,要徹底改變骨位,需要引導最深層筋膜的變化,不是調整骨頭的相對位置就可以,這也是一般整骨正骨的盲點,不是扯動骨頭筋膜系統就會跟著是對的,筋膜系統會不會跟著層層對位良好,還是要是要勢的連貫的。這也是針灸要擺好體位的根本理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