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41-50)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这是说当你是一个主管,当你领导很多人的时候,作为主管,作为领导人,你应该如何来善待你的部属? 我们晓得要以德才能服众。从最简单的做一个主管、领导人物,应该如何?这里就讲“身贵端”。你的身体,从你的行为举止,你就要端正。这个“婢仆”,古时候都有丫鬟,我们说婢女;仆人有长工。这些丫鬟、长工我们就统称为婢仆。可是现在我们不用这样的名称,我们都称为部属,或者家里头的佣人。

如何对待他们?“身贵端”,首先作为一个领导人,作为主人的你,你的身体,你的言语,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会向你学习,你不端正,底下的人当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家也好,这个主人、带头的,首先都要记得自己威仪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轻浮、很轻率,你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底下的人也没有办法树立好的行为,他们也没有办法建立良好的行为态度。所以怎样做一个主管? 怎样做一个领导人? 这里教我们,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虽贵端,慈而宽”。意思是说虽然你很端正,很严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体恤下属之人。《论语》里头有一句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对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礼貌,你要以礼来尊敬他。你能体恤他,你能关怀他,你能以礼相待,他就肯定会效忠于你,所以说“臣事君以忠”。因为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切,肯定他就会很卖力地为你工作,他就会忠于他的职守来为你效劳。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严厉,一点都不慈悲,犯一点小过,你就要很严格的处罚,这样底下的员工不服,将来都有可能给你捅很大的纰漏跟差错,这就得不偿失。

所以古人这样教诫我们,苛刻之人是最无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话,你就是一个没有福报的人。老板如果没有福报,这个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待人要懂得“慈而宽”,这个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宽恕之心来对待下人。我们想想看,他今天会做这样比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有不足的时候;有不足的时候,我们衡量他们智慧能力都略差一点,我们能同情他在这一方面有一点差,反应或者慢一点,作为主管的我们能洞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好好的教育他们。不可以很严格很严厉,犯了一点小错,就很严格的处罚,这个都是很不对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你要做一个轻松的主管,要做一个有福的主管,要记得对底下人要以礼,要经常关心他们,体恤他们,肯定你的福报会源源不断。接下来讲如果你不是用慈悲,不是宽恕,不是用这样仁慈来对待你的属下,只有一条,你用势力来服众。

势服人,心不然。就是说你用权威、用势力、用钱财来控制他,他们不会服从你,只是表面服从你,因为有利害关系。我肯定现在听你的,是因为我要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骑马寻马,一旦有比较好的工作条件,他一定就会离开。所以不能用权势、用很严格的条件来令人服从于你,因为它的后遗症是彼此心里都会有反抗,一旦时机成熟,吃亏的是自己,吃亏的是老板。

理服人,方无言。如果你能让大家服从于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这个方式,来令众人服从于你,这样大家都会欢欢喜喜地为你效劳。所以这里特别讲到作为一个主管,当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时候,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是不是有讲到道义、仁义? 如果太苛刻的话,这些员工恐怕没有办法真心地为公司效劳。要让大众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义存在,这样彼此之间才没有言语的纷争,你的公司、你的团体才有办法和谐。

读《弟子规》(四十二)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一生中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的朋友当中,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地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

我们晓得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效法孟子。怎么说? 孟子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为老师,他就读他的书,每天向他学习。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善良、这一辈子最忠实的好朋友。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我们从小的范围来看,从社会的阶层来看,人的确有好几种人;如果范围把它扩大,从肤色来讲,整个世界上肤色不同的种族都有。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层级,无论种族,不分族类,“流俗众,仁者希”。我们普遍的看来,一般都是属于中等阶级,都是属于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较少,所以这里就讲“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容易见到。

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这个“不齐”就是不同,每一个族类它有等差。但是一般来讲,“流俗众”,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数,流俗众。但是好的有如凤毛麟角,这些好人、好老师虽然比较少,但是我们仔细一点,在周围还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师益友。这里讲到当我们有这样好的朋友,有这样因缘遇到的话,自己千万不要错失掉,千万不可以错过。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果然是一个“仁者”,我们看到这样的人,很多人从内心里头就会敬畏他。这个“畏”,不是畏惧他的权势,而是这样的人,你一看到他的威仪,内心里就会折服于他。我们晓得“仁”的定义,我们从古人的教诲当中,他说“仁者无敌”,内心有仁爱之人,他不会有敌人。因为有仁心之人,他肯定能爱人;他能爱人,他就能宽恕人;他能宽恕人,就能包容于人,就能与人和睦共处。

这样的善人在世上还是有,也不少,我们要睁大眼睛,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们要记住,一定要跟他接近。因为我们跟他接近,一定会得到他许多的教诲。就好像孔老夫子,他所流传下来的,他教导的这么多学生,几千年下来代代相传,像这样的仁者,他真的能万古不朽。这里也鼓励我们,仁者,我们不要轻易地错过学习的机会。

仁者,他还有哪些? 他会“言不讳,色不媚”。我们看到仁者向他学习,他的言语当中,他的神态当中,他都坦荡荡。“言不讳”,就是他讲话不会畏头畏尾的,不会有所忌讳。他讲话一定是真实之话,不会讲不真实之话;他所讲的言语也是很真诚,从内心真心流露;他的容貌,你看起来,可以说温文儒雅。诚如孔老夫子的弟子,他赞叹他的老师就是“温、良、恭、俭、让”,他具备这五种的德行,有这五种的美德。我们看仁者,往往他也具有这些德行,我们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内在的品德也会渐渐的提升。

读《弟子规》(四十三)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泛爱众:“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这个世界就更为美好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尤其现代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人与人之间往来互动更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为地球村了。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睦共处,族群与族群当中也应该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认为我这个民族比较优越,我的家庭也比较富有,就有那种侵略别人之心,轻忽别人的心态,这些往往都是纷争的开始。所以人为什么会有争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来,彼此不互相尊重,才会引起这样的争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从个人开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满,社会也会一片祥和。我们如果能爱护一切动物,爱护一切花草树木,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看到天空的云彩,我们会感觉大地非常的美。我们再看这么漂亮的花草树木,我们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看到花长得这么漂亮,我们内心也都会觉得非常的喜悦。我们再看看动物,我们听到鸟儿在唱歌,我们听到植物上面的虫鸣,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安心,很宽慰? 所以在此地,如果我们能把爱心扩展到动物,也能爱惜一切动物,爱惜世间的一切植物,爱惜这些花、这些树,人间一定会更美好。人看到这么好的环境,生活也会更为完美。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推崇与尊重? 就是那一个人品德涵养都很好,他足以服众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举止,就会从内心不由自主地敬仰他、尊敬他。为什么? 因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养。所以这一条也告诉我们“行高者”,就是内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养到达一个程度,一个修养很高的人,他的名声、他的威望自然相对的提升。这种从内心发出来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说他用权势来希望大家能服从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会值得尊重,不是他长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权势,他有财位(有财产有地位),不是的。因为那种是假的,真正从内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颜回赞叹孔老夫子,他就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看老师他非常的高昂,为什么? 他的内涵、他的品德、他的修养都是那么高,那么雄伟。为什么雄伟? 因为他的德行、他的威严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景仰他。所以说,一个人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一定要从内心做起,你才有办法以德服众。

读《弟子规》(四十四)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一个人有才德、有才学,有真正的学问,这些才德随着你学问的提升增高,你的声望也会随着你的内涵而提升。为什么? 世间人都很希望拥有良好的老师,你有这样的才学,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羡慕你的才学之外,同时也很敬佩你有这么深厚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知识,知识的话,我们一看就明了。学问是有真正的实学,这些实学散发出来,你的言行、你的举止都会很令人敬仰的。所以这里讲人之所以能服众,不是他讲话大声,也不是用权势能压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样的真才实学,有那样的道德涵养,你才有办法令所有的众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这就告诉我们,人要好学。尤其领导人物或者老师,我们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断地提升,才有办法在团体里头领导众人。自己千万不能有偏颇,行为方面更要谨慎;不能谨慎,不能廉洁,那你就没有办法领众,更不可能有办法服众。不能服众,我们就晓得,这个团体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赢得众人的服从。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人不能吝财。财有两种含义,一个是自己的才能,一个是钱财。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于自己的才华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应该帮助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在这一生愈来愈好,能帮助别人解危,能帮助别人解决社会上的困扰也好,财物上的施舍也很好。总而言之,这里告诉我们,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样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财富,适时地帮助别人,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

今天社会上已经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动地帮助别人,我们读到《弟子规》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是有才学、有才德之人,应该要站出来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事情,这样才能挽救社会颓败之风。

“人所能,勿轻訾”,什么意思? 这个“訾”就是轻视、鄙视。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别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赞叹,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会议论批评,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轻,同行相忌”。

很多人都因为面子问题,看到别人好的一面,不仅不赞叹,反而还要批评两句,这个也是人的通病。我们有这样的毛病,我们检查看看,这是经常很容易犯的过失。我们读到这一条也要很谨慎地想一想,如果有的话,及时地改正,我们会更好,这个人生会过得更好。

因为妄加的批评,旁人看了,他会认为你是一个傲慢之人。我们也晓得,“谦受益,满招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我们最忌讳的就是自傲自满,自傲自满的人就没有办法与众相处。不能与众相处,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都没有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中的互动,我们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这种心胸,看到别人有能力,应该赞叹,能再加以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

读《弟子规》(四十五)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勿”就是不可以,“谄富”就是去巴结富有之人,或者有权势之人。“勿骄贫”,也不要骄傲,贫贱也不要难过。这里告诉我们,当我们生活好一点,我们不要笑贫,不要轻视这些贫穷没落之人;我们如果贫穷,处于贫穷,我们也不要去巴结有权势之人,没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间应当坦荡荡。做人要有志气,要有气节,有道是素富贵,素贫穷,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穷也安于贫穷当中。

我们讲世事无常,人环境的好坏,可以说风水轮流转。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难堪都说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现今所有的环境,当你有地位、有权势的时候,千万不要仗势欺人;我们贫穷的时候也要有志气,一定要发愤图强,不要有那种自卑的感觉,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会轻视别人,同时别人也会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贵,哪一天你落寞了,别人一样的也会瞧不起你。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学会和懂得要珍惜。富贵的时候,不忘要多施舍;贫贱的时候,不忘自己要好自为之,要努力自强不息,自然能改造环境。

“勿厌故,勿喜新”,这一条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习性,看到好的就想要,希望能拥有。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欲望就永无止境。所以有一句话说,“喜新厌旧”,可以说自古以来,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性。对物品来讲,如果不能珍惜,不能爱护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会愈来愈深,这样对我们人生也是很不好的。为什么?因为无止境的欲望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当你入不敷出的时候,怎么办? 已经养成这么奢靡的习惯,要回头都相当的难。

所以从小我们也要告诫子弟,要爱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轻人,最喜欢追求时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赶上这样的潮流,这个也是相当不好的毛病。子弟有这样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诫之。当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厌旧这种心态,这个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与人相处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厌旧。我们晓得现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为什么会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当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给搞破碎了。抛弃子女,抛弃妻子,弃妻弃子都不应该,弃夫弃子也同样的不应该。为什么? 家庭的建立很难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难得,我们不可能把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由于自己一时的喜新厌旧,一时的贪欲,然后造成破碎,这个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极大的罪恶。

为什么? 当一个人被抛弃,不是他一个人而已,还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伤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说是非常的伤心。想一想子女这么小,他就失去了亲情,可能没有父亲,可能没有母亲,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温暖之后,长大如果在外面为非作歹,父母的过失就更大了。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荡,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归返,不晓得应该赶快回头。我们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个身世凄凉的家庭背景,原来都是得不到亲情的照护,从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温暖之下,子女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们不要轻易地让这个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当中含有极重的情义,什么情义? 想想看,婚前两情相悦,才有可能结合成为一个家庭,结为夫妇。婚后彼此互相努力,建立这个家庭,买了房,安置好一个幸福的窝,彼此都有恩德,这个叫恩义,夫妻之中这个恩义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夫妻里头还有信义,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过去的这些誓言,如今摇身一变统统忘记了,夫妻之间的三义都不见了,情义、恩义、信义都不讲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有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们看了实在是非常的难过,尤其无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怜。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影响重大。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响有多深。

所以,当我们读到“勿厌故,勿喜新”的时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质上面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 在与人相处,在感情方面,我们是不是也有喜新厌旧的这种心态? 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时回头,悬崖勒马,一切还是来得及挽救的。

读《弟子规》(四十六)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这里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就是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有时候,我们正在思考的时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偏偏对方又跟你讲了很久,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绝,往往也会带给自己无限的困扰。

“人不闲,勿事搅”,当你看到别人很忙,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烦。“勿事搅”,就是不要再麻烦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别人更忙。再譬如当你要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也要特别注意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吃饭的时间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时候,不要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别人。即使你要打电话,你也要问一下,请问你现在有空吗?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

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就要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一定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体力,而且他非常虚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个接一个去探望他,这样只有叨扰他。等他好了之后,我们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当我们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地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连跟他讲话的时间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应该也要让他有好好休息的时间。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抱怨小哥哥小姐姐经常欺负他。为什么会被欺负? 原来是哥哥姐姐在做功课,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 他们当然愿意。这样就犯了《弟子规》这一条人不闲,你去事搅。你看到小哥哥小姐姐正在用功读书,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对的。如果你能看到小哥哥小姐姐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姐姐讲等功课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 他们肯定答应。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纪,你这样讲道理给他听,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

大人这一点尤其要做到,首先替对方着想,有时候人家找你帮忙又很难开口拒绝,可是自己又很忙,这很矛盾。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事情会有很好的结果。

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他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 有没有必要讲? 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这样才好,同时也不会让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读《弟子规》(四十七)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人跟人相处当中,互相看到对方的不是,互相见到彼此的缺点,这是很经常的事情。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有短处,“切莫揭”。这个“切”就是真实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记;“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讲开,把人家传开。我想每一个人,他都有弱点,他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跟弱点也是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当我们知道对方有缺点,我们不要像传声筒一样,到处去讲别人的这些短处,非常要不得。你会讲别人,同时也要记住,别人也会讲你;你怎样讲别人,别人也会以牙还牙对待你。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有包容别人的心量。看到别人有短处、有毛病,不要去传,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是相当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说”。这个“私”就是隐私,也是不可以说,一定不可以说,“切莫说”。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我们也不免会有一些朋友,他过去曾经遭到一些痛苦之事。当我们知道他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这种隐痛,我们晓得了,也应该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讲,讲了以后他的伤害会更深。除了这个隐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应该让当事人晓得的,我们也不应该去传述。

举一个例子来讲,一个朋友他曾经这样说,他说有一个医生,看到这个病人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在数日子了,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就跟这个病人说:你可以回去了。这个病人年纪也不小了,当医生跟他说:老伯,你可以回家了,从此以后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说:你过世了以后,你永远就不会到医院来了。这位老伯就这样回到了他的家里。因为医生的这一句话,给这个病人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说永远都不用来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兴。

事隔一两年之后,这个病患觉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说经过一两年再回来复诊看看。这个医生看到这个老伯,就非常的惊讶说:老伯,您怎么又来了? 这个老伯就讲:我来看你,因为你以前说我已经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兴,对自己很有信心,就这样慢慢地调养。

经过两年之后,他认为应该再来医院检查,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个医生就告诉所有医学系的同学,他说医生的一句话,往往可以让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为他没有把真相告知这个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晓得自己的病这么严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为心理作祟被吓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当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替他保密。这是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当医生的朋友也讲了类似这样的故事。他讲有病患甲乙两个人,病历的诊病单开错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两个单子给错了,结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转换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症,原来只是胃小小的发炎而已,结果两个人的命运就不同,一个活得很好,一个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对于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也不应该替他宣扬,这样会造成别人很大的伤害。

曾经在亲朋好友当中聊天,也听到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得了肺癌,他们不想让父亲知道他得了癌症。所以当医生诊断证明开给他们的时候,家族就开了一个会议,认为应该给父亲过一个很安详很快乐的晚年,不希望他在医院里头折腾。所以就把这个“癌”字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发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给父亲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们回家疗养就可以,吃吃药打打针就可以。

经过几年,两三年,父亲也真的是很快乐。子女知道父亲的病已经相当严重,但是不愿意让父亲在医院里头做很多化学治疗,或者痛苦的这种试验,他们不愿意。父亲在这两三年当中也过得很快乐。有一年过年,他就自己跑去给医生看,因为精神不错。医生就跟他说,你已经癌症末期了。结果来不及了,因为家人没有陪同他,这个父亲知道以后,心情大受影响,隔了几个月就走了。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晓得当有一些隐私,不能让对方知道,我们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让他知道是在保护他。尤其是这个病情,为人子女的,我们如果晓得亲戚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打击,我们一定要替他隐藏,不要让他晓得。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有痛苦的隐秘,有隐私,我们更不应该去跟别人宣扬,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损阴德的一件事情。

读《弟子规》(四十八)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这里告诉我们一定要隐恶扬善,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广,这个社会会更美好,就是善,我们能讲人家好的这是好事。为什么? 当别人知道的时候,他们心生效法之心,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把这个善的一面更加的扩散。人人能行善,这个社会不是更好吗?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我们都晓得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好朋友当中有过失,理所当然的都会劝他两句。夫妻之间看到对方有过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难免也会劝他。父母看到子女有不对的地方,肯定也会来教导他。这就告诉我们,“善相劝”,这个“善”要特别的注意。我们都知道规劝别人,可是这个“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 有两种原因,我们不能不晓得。第一个,规劝的人,他的态度、他的语气很强硬,就好像指责说:你不可以这样,你错了,态度不能圆融。第二个,就是对方他接受你这样严厉的态度,不是很好的口气,他不能服你,他认为你这样讲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讲“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我们想一想,跟我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为什么会吵架? 吵架的原因,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听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 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令对方受不了,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这个时间抓得不好,让他很难堪,让他觉得很难为情,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个人都很讲究自己的自尊,都很讲究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在劝勉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同时,一个人如果有真诚之心想要规劝别人,我们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时候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一定是非常虔诚,一定能感动对方会察觉说:我这样的确是过失,很感激你的劝勉。如果我们用强势、很威权的这种态度来劝勉别人,有时候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规劝的目的,而且还结了怨仇,还怀恨于你。你这么凶,让他没有面子,给他现场难堪。

我们读到这一条,不要很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赶紧去跟别人讲,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间,夫妻两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学习的对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讲话时,他的语调也会跟父母一样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之间有过失,彼此是用很严厉的这种言语来指责对方就不对。

你能“善相劝,德皆建”,这个德就是我们本性里的性德,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过向善的这种本能,这种德行。因为我们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原来所有的德行,没有办法发挥出来。在这里它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真是好朋友、亲人是应该要讲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可以不讲,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地堕落。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规劝,这里就讲你就没办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双方都能树立很好的德行。从历史上,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唐太宗跟魏征,像这样的皇帝,开阔的胸襟,能接纳建议大臣对他的规过,可以说相当的难得。贵为皇帝都能如此,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的身份地位,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他们这么宽宏大量,这么博大的胸襟。我们在劝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样的言语,用怎样的态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好。

如果说“过不规,道两亏”,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恶,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帮助他,就是“道两亏”,两边都有亏损。一个是一直往下堕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沦;另外一个,你眼睁睁地不愿意帮助他,这样也不对。

所以“过不规,道两亏”,你没有规劝别人,别人不懂得改正,这样也是有失为人的本分。

在这里也要提出一点,这也是很多家长都纷纷反映的,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在教小孩,他比较严格,做母亲的就在旁边搅局。什么叫搅局? 就是爸爸口气比较严,妈妈就在旁边鼓噪说何必这么严格,让小孩有所依恃,让小孩觉得你们大人都没有办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无恐,这个也很不对。当有人在劝教子女,或者在劝勉别人时,在旁的人应该要先回避一下,千万不要破坏当时的教诲。因为教导子女,非常忌讳一个严格地在教,一个很宽宏大量地在旁鼓噪,这是很不好的。

记得小时候,邻家有一对婆媳相依为命的这户人家,子女也有几个,当时男主人在外工作,只剩下婆媳二人。这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最后我们看到他的子女长大之后,都相当有成就。每当媳妇很严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时候,甚至会揍他、打他,做奶奶的会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训完之后,奶奶就会出来牵着孙子说:你刚刚就是因为犯错,犯错母亲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为你做错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远记住这样做是错误的,她是要你好,将来不要变成坏人,将来你会成为社会上的贤良之人。有这么贤明的奶奶,所以我们看到这户人家他的子女都相当有成就。

夫妻两个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要协调要同步要一致。作为爷爷奶奶在旁边如果看得心疼,就应该要出去回避一下。当然父母在严厉教导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谨慎小心。为什么? 你打他的时候,我们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这样反而会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灾难发生,那就真的是遗憾终身。

所以“善相劝”,我们两方的品德都可以树立,因为我们可以渐渐地切磋而提升。不过在这里还要再郑重地叮咛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达到劝解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善巧方便,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办法达到。

读《弟子规》(四十九)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这一条跟我们切身生活有相当大的关联性。从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如吃饭时碰到你喜欢吃的菜,会不会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装? 现在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会说:会。为什么? 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觉得今天的菜很好吃。爷爷奶奶也说:好,那你尽量吃。

小朋友从小没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欢,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殊不知,这样让他养成了很不好的习惯,他不懂得我们在取拿之间,要观察其他人是不是没有吃到?因为现在每一家每一户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一块瑰宝一样,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从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满足他的欲望。殊不知,不懂得人与人之间要讲义。

“贵分晓”,就是说你在取用当中,你在拿还有施予的时候,你必须要明白个中的道理。什么道理? 取用当中要讲到这个“义”字。为什么要讲义? 如果你今天很自私自利,你就不懂得还有别人。我们要晓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别人也是自私自利,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 一定是你争我夺的社会。所以要从小就要告诫子女,养成多给予少取用,少为自己而取用。

“与宜多,取宜少”。“与”就是给予,给予别人要多一点,自己占有少一点,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我们就想到,作为人要有布施的心,当你面对很多种的物品或者钱财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第一个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 我拿了以后会有哪些后果? 首先我们要建立这样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晓得在社会上,从事一些比较特殊行业的这些人,往往会有很多人巴结,会有很多人送礼,甚至于走后门。当你看到有很多钱财横亘在你面前的时候,这就是考验我们廉洁之心,我们的操守。

所以,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跟小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义跟利而已。讲义的人,他会觉得我取用当中,我是不是得宜? 是不是对的? 如果不对的话,当然不能取。所以,这里就要求我们如何来教育子女? 有一个朋友他很善于教育自己的子女,譬如说吃饼干,吃水果。他就讲两个孩子当中,一包里头一个人只能吃两片,不能多。所以小孩从很小,他拿着饼干不是自己拿着一包。跟我们现在看起来,有很多小孩父母给他就是一包,他独享,分给别人不愿意,因为从小就没有这种给予得多,自己取用得少,没有这样的观念。这个朋友,他从小孩很小就开始教他。水果如要削皮的,就教他怎么削,削了之后他可以多吃一片。为什么可以多吃? 因为他多付出了劳力。所以他说他们家的小孩,从小就养成吃东西一定是均等。对待别人也是一样,不敢多取。如果有剩下,一定是再把它封起来。做父母的也没有比较疼爱哪一个,谁要求多吃一片就给他。

当然这些孩子有这么良好的父母教诲,长大也都很有成就。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细节,生活中的这种规范,父母就要让他从小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我们也晓得,施予愈多,你所得到也愈多。所以古人有句话说:舍得愈多,所得的也愈多,你得福更多。所以,舍得、舍得,舍了就得。为什么? 当你在施舍当中,你就跟人家建立结交了很多善缘。如果将来你有困难,这些朋友肯定也会帮助你,也会回馈于你。所以这里讲到,当我们心胸能开阔的时候,我们给予的更多,我们所获得的相对也会更多。

读《弟子规》(五十)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一条也是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有关系。尤其大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我们也会特别感受到,明明很不想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别人就会丢给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将加人”,当你不管是言语或者事情要加诸于别人,譬如说你将要批评别人,要说别人不是的时候,你想一想。想什么? 想一想对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这样的批评? 你这样讲他,他会不会难过? 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会难过。想到这里,就应该赶快停止。

“己不欲”,当你自己也不愿意别人这样来对你的时候,就要及时地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语也好,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将加人,先问己”,平常我们都忽略了。为什么忽略了? 因为我们经常没有这种反思的举动,往往看到就讲,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诸于别人,让别人痛苦,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往往人都会忽略,我讲完就算了,从来不去考虑它的后果是怎样的。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到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于别人。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里就讲到我们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他内心经常会觉得很满足,觉得世间的人对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环境也会一片祥和。为什么? 他感激所有的人对他好,他也感激世间种种的环境都是非常美好的。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头,不要总是愤愤不平、经常抱怨,不能活在这样痛苦的世界里头。

“恩欲报”。简单地讲,就是谁对我们有恩,我们一定要有感恩图报之心,一定要报答他,不可以忘恩负义。我们想一想,现代的社会,几乎是忘恩负义的社会,几乎可以说是这样的。当然好人还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确是太少了。我们想一想,这一生当中,我们拥有这样的身体,谁给予我们的? 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从小这样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就没有今天。再想一想,我们能有这么良好的生活条件,每天快快乐乐到学校去读书,谁给予我们的?就是师长。你能明理,谁教导我们的? 也是老师。这些学校谁盖的? 就是国家。我们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谁的功劳? 就是很多人集体起来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佛法里头讲人有四种恩德,我们必须报答,而且这个恩德对我们非常非常的大。第一个,就是父母之恩;第二个是师长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第三个是国家之恩,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第四个就是众生恩,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他们努力才有的结果。

所以我们想到这里,从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们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来报答,怎么报答? 你要尽心尽力奉养你的父母。你能尽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华把你的才艺贡献给国家社会,也是报国家之恩,报众生之恩,报老师之恩。为什么? 老师辛苦地传授给我们智慧,传授给我们知识,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老师的恩惠。怎样报答? 一定也要再传授下去,一代传承一代。

“怨欲忘”,这里就讲到当你有不平衡,当你受到委屈,当你心中有仇怨,这个时候应该要赶快把它忘记。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看到蓝蓝的天空,没有丝毫的云彩,我们会觉得非常的空旷,内心也会觉得非常的开朗开阔。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终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我们何不把这种怨恨快快的去除掉?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们应该要早早地把它除掉。这些怨恨就好像浓厚的乌云一样,我们看到天空没有蓝蓝色彩,天空乌云满布,也是会觉得不舒服。

人活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懂得调适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时候,不要把怨恨愈积愈多,怨恨在心里头愈结愈大是很不好的,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应该早早地把它忘记。我们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内心里头的障碍,内心里头的不平衡,就好像倒垃圾一样,每天要把这些脏的东西统统丢光,我们的身心才会安适,才会舒服。

“报怨短,报恩长”。所以这里就提到,我们仰慕父母,孝顺父母,那是一辈子的事情,是源远流长的。不能说我现在想到孝,我才来孝;我没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报恩。所以“报怨短”,要记得有不舒服的时候,要赶紧把它去除掉;有恩于我们的,我们终生不要忘记,这样才对。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有这么快乐的环境,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

(0)

相关推荐

  • 人与人之间,弄丢了此样“东西”,关系再好也会玩完

    文|雪落无尘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信任,为什么?因为信任是一切感情的基础. 正因为它重要,失去了才会没办法弥补,即使你努力,对方也没办法再像当初那样信任你. 就像钉子钉在木板上,拔下来总有痕迹,信任 ...

  • 陪伴是什么?或许就是笑的时候有人在,哭的时候有人陪

    发布时间:2021-03-27  我们都知道在成长道路上,孤独会是一个人的常态,那么陪伴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陪伴他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陪伴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01 人和很多物种一样, ...

  • 人老了以后,最好的依靠不是子女,而是这两个人,别不懂

    公众号:柒情社 关于养老这个话题,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人老了以后,我们到底该如何度过余生呢?更何况,人生的每一步都没有退路,唯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够真正地安享晚年. 很多时候,即便我们觉得已经非常 ...

  • 《人生感悟荟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比正确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A.亲密比正确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 经常听到有人说,三观相合才是一路人,要跟三观一致的人相交-- 可每个人出身阅历不同,所处环境不一样,很难在观念上完全一致. 世间没有完全契合的 ...

  • #每日学论语#2.6【2016-7-30】

    #每日学论语#2.6[2016-7-30] [原文] 孟武伯(bó)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使父母最担忧的,是他们的子女 ...

  •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走得太近,容易矛盾

    两个人走得太远,感情容易变淡,若是走得太近,容易发生矛盾,保持距离,才能更好相处下去.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人与人之间走得越近越好,代表着两个人的关系好,感情才会深厚.事实上,走得太近,一点都不美好 ...

  • 弟子规41|管还是不管

           今天讲一句:"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别人讲的事情的是非对错,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与自己无关的,就不要多管闲事.&q ...

  • 100副《弟子规》对联,你读过吗?

    总领(4副) 001世拥爱心天不老 人追大德孝为先 002好学学好方为孝 亲爱爱亲皆是心 003诗联细品海天阔 孝悌精研学问深 004修身德作本 养性孝为先 总叙(4副) 005读诵圣人训 践行弟子规 ...

  • 读圣人书,立君子品,集圣贤道,做有德人——《弟子规》全文解析(一)

    ​读圣人书,立君子品,集圣贤道,做有德人--<弟子规>全文解析(一)  sunset 2019-03-29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

  • 少儿读唐诗、诗经比读三字经弟子规更利于智力发育,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少儿在1岁左右开始观察父母及身边人日常说话交流,同时开始模仿.练习说话,一次说二.三个字,在2岁左右虽然不识字,但家长.老师可读唐诗.<诗经>等等给少儿听,让他跟着说,不需要强制要求他识字 ...

  • 为什么不能读《弟子规》?

    爸爸:朵儿,你看你这文章写的,为什么不能读<弟子规>?<弟子规>咋了? 朵儿:"父母呼,应勿缓",凭啥你叫我我就得赶紧过来?我是你仆人?我叫你你赶紧过来了没 ...

  • ​《弟子规》应如何教? ——一位五岁小朋友的伴读笔记

     文:邹青 <弟子规><三字经>是扽扽幼儿园小班时就全文成诵的文本,当年曾经发了个朋友圈,表达了对这一类蒙学读本的看法: "人民大学国学院读本科的时候,跟小伙伴们做了 ...

  • 弟子规50|没事找事吗

    没事找事吗 今天讲两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在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当别人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们不要讲敏感的话去刺激干扰人家, ...

  • 弟子规64|多读经典书

    多读经典书 今天讲两句:"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书籍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书刊,都应该摒弃不看:因为不健康书籍之中表述的事理会蒙蔽 ...

  • 《中国人的家训—弟子规》第41集:积善之家有余庆 舍财作福荫子孙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传承中华文化★净化社会心灵 德行天下爱满人间 我们共勉一起永远铭记: 我是善德使者 开启善德能量 用心感动生命 弘正道启善德做榜样 传承中华文化,净化社会心灵 用心将传统文化教育传 ...

  • 读《弟子规》(11-20)

    读<弟子规>(十一)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