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康熙青花欣赏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此时康熙青花瓷仍处在明末至清初的过渡期内,各方面皆有明末瓷器的余绪,但在继承中也孕育着发展。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康熙青花分水则是把青花料水调出“头浓、正浓、 二浓、正淡、影淡”等五种色阶,各盛一碗并标以记号,根据画面需要,各色分染。分水时以兰花头笔吸满料水,依照所画轮廓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也有浓淡,以达到“五色青花”的艺术效果和富有层次节奏的韵律美。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瓷器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很悠久了,从唐代 开始有了青花瓷的雏形之后更是推动了青花瓷更完整的发展,瓷器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记录着历史沧桑巨变,创造出中华瑰宝、中国符号。正所谓人已千古,唯瓷不朽。中华陶瓷,天下闻名。四海内外,相尽收藏。一个君主的审美往往能左右一个时代的审美,每一次的辉煌,都会让青花飘扬得更为悠远,而每一次的落寞,都会使青花淬炼得更加精致。

康熙在位61年,在政局稳定后,康熙开始了大力发展青花瓷。康熙青花瓷可以分为早期、中期以及晚期3个阶段,其胎釉在这3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底足有粘砂,不光滑现象,许多大盘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这一时期 “双圈足”也在大量流行。中期康熙青花胎体洁白坚硬、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晚期康熙青花多为青白釉,胎体变得更轻,而且底足普遍平切。
最近两年艺术品市场上仿康熙青花作品日见增多,制作水平也不低,很能迷惑一部分收藏家。但这些赝品在胎骨的细腻致密、釉面的肥润厚郁、青料的翠丽纯正及绘画的自然生动上,和康熙原作仍有很大区别,经过仔细对比,还是能找出其间的差异的。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 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