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六课《别董大》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六课《别董大》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别董大》。
一首豪迈豁达的送别诗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它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聚会后,有各奔东西的赠别之诗。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吧: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别董大二首》其一更是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一位逆袭人生的高常侍
高适的诗雄浑高亢,名满天下。与岑参合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少年多磨难,曾一度沦为叫花子。中青年时,也是命运多舛,两次“高考”落榜,两次返回家乡务农。但是他并没气馁,老家宋城躬耕取给,复“十年寒窗”,耕读两不误,为后来的逆袭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他再次走上求官之途,已经四十又六岁。这个岁数,在唐朝应该属于老龄了吧?因为很多大诗人,譬如王勃、陈子昂、李贺等甚至都没活过这个岁数啊!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饭不怕时间晚”!也应了那句“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开挂人生从此起!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三年就厌倦了这种无聊小官,哪能实现他宏伟报复?转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和李白化友为敌。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高适的一生就是华丽逆袭的人生,从乞丐到侯爷,从无名草根到位极人臣。高适擅写边塞诗,与李杜交好,诗文略逊仙圣一筹,可在仕途,就甩开诗仙诗圣好几条街。45岁前,高适穷困潦倒一度乞讨为生,45岁后,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开挂一般的走向人生巅峰,余生短短十几年,官至侯爵,在当时的诗人圈子里,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数。”
《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我们前面说过,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送别诗)。何为赠别诗呢?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一首鼓励好友的劝慰曲
我们说这是一首赠别诗,同时,也是一首劝慰曲。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让我们带着高适这种豪迈的情怀,满怀豪情地吟唱这首《别董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