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昆曲之美在何处,竟让世人如此痴迷?

喜欢这个音乐吗?

在京剧班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许多行外的人未必能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昆曲便成了京剧演员必修的一门基础,行内常说,一个京戏演员假如不会上那么三四出昆曲戏,那他就算不得好演员,因为昆曲对演员的要求是相当的高,过去老前辈们一拿就能拿出几十出昆腔戏。

昆曲是我们的百戏之母,具有600年的历史,而京戏不过200余年。然京剧汲取各家所长,才成为国剧。昆曲的剧本文学价值比任何剧种都要高,那些词藻太雅太美了。

京剧中有很多戏都源于昆曲,并受昆曲影响较深。梅兰芳先生曾嘱咐其子葆玖,必须要学昆曲,因为学好昆曲的基础,才能动“梅派”戏。

话说回来,昆曲它的原名是“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百年前,一部《牡丹亭》孕育而生,成就了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文坛的地位,也让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被传颂至今,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四百年后,由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一扫昆曲界的寂寥,为昆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打开新局面。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讲述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这种真挚而又炽热的爱情主题直接触及到了情与理的冲突,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映射出不同时代的个体对永恒情感的向往和认同,故而引起了当代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尤其是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青春版《牡丹亭》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文字丨NightCaroline

摄影丨YC

编辑丨Yvonne

文中音乐牡丹亭《昆曲》来自瑞鸣音乐玻璃CD限量珍藏特别版-《粉墨是梦1》。洞箫    古琴   管钟   芒锣   蛤蟆梆   弦乐队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嘉靖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吸收了南曲诸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形成“北昆”,其刚健豪放的风格与流行于江浙一带细腻清婉的“南昆”相映成趣。 作为一个已经有五百年以上历史的剧种,昆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候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南安太守杜宝,延师教女丽娘遵守古训礼法。一日丽娘背父母及塾师与侍女春香至后院游春,见断瓦颓垣,顿起伤春之感。丽娘游倦归房,朦胧睡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至园中幽会。梦醒相思成疾,伤情而死,葬在后花园梅树之下。三年后,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亦对画中人一往情深,丽娘的魂灵竟来和他相会。最后,丽娘起死复生,二人终成眷属。 那一声古琴拨开传奇的轻纱,那一记芒锣洞穿时光的惶惑。一管洞箫,如人声幽咽婉转,曼声徐度,唱一支“皂罗袍”,在工尺谱调间复生明代光景的烟丝醉软,燕语如剪。一唱是典雅,三叹是抒情,用这管弦画一幅心驰神往的美景:小庭深院,春意满眼,斑驳的日影在藤架上静静流动,花事荼縻,一切已臻梦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