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写出苏东坡三大境界!语文老师给出高分!

东坡三境界

高中一年级  赵雯

题目-原文-修改-点评

期末考试原题

问题:以苏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考生正文

黄州惠州儋州,三度贬谪,度度凄凉。

坦然乐然豁然(改成“乐观,豁达”),三重境界,重重深刻。

提起苏东坡,我们一定会感慨他一生的悲惨遭遇——生不逢时,屡屡被贬,但正是这一次次地贬谪,才得以成就一代词人的三重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被贬黄州第三年了,而“乌台诗案”留给东坡的伤痛却仍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想到自己不得意的人生,想到自己得不到赏识,壮志难酬,内心不禁充满悲凉。这三年来,他到过承天寺,与好友张怀民漫步庭中,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去过赤鼻矶,望大江东去,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可都无法排解心中的压抑。罢了。既然被贬已成事实,又何必再做无用地抱怨呢?正想着,忽然下起了大雨,东坡不禁笑了,是啊,这挫折不就同这风雨一般吗?心若向阳,何惧悲伤!就让我坦然面对吧,于是杖一竹杖,踏着芒鞋,迎着风雨,高唱:“谁怕?”淡然归去。

这就是东坡的坦然,笑看挫折,直面人生,迎着“烟雨”,照度“平生”。

“玆游奇绝冠平生”

又是因为得罪朝廷,东坡再度被贬儋州。这次路途更加遥远,也更加危险。在这个南海边疆的荒僻小岛上,生活艰苦,物质匮乏,通信阻塞。常人根本无法忍受,可东坡早已经看淡了这一切,反而吟道:“九死南荒吾不恨,玆游奇绝冠平生”,即便死在这里,他的内心也是满足的,反而庆幸自己的人生的经历之丰富奇丽,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这是东坡的乐然(改成“乐观”),乐对失意,笑看人生,虽“九死”而“吾不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又逢中秋,东坡不由痛饮,酩酊大醉,但却感慨孤身一人,自己被贬异乡,不禁思念久别未见的亲人。“把酒问青天”问出了对时光流逝的伤感,问出了对弟弟子由浓烈的思念,问出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渴望“乘风归去”,却又俱“高处不胜寒”。在徘徊中望着一轮皎洁的圆月,他如乱麻一般的心豁然开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我又何必如此在意,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寄以美好的祝愿,于是举杯对月,吟出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寄托了对弟弟的祝愿,更寄托了对天下苍生的祝福。这种豁达,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是东坡的豁然(改成“豁达”),悲天悯人,看透人生,心系“千里”,共赏“婵娟”。

大江东去,昔日东坡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东坡精神仍在,他那坦然,乐然,豁然(改成“乐观,豁达”更好)的人生境界将如璀璨的明星,永远在夜空闪耀!

名师点评

得分点

1.文章语音非常优美,富有诗意,不愧为一篇高分作文。

2.文章结构清晰,开始就点出东坡的三种境界,然后展开论述是哪三种境界,层层深入,紧扣中心论点。

3.每一个论点引用东坡的诗句作为中心句,然后结合东坡的生平展开详细论述,构思非常巧妙。

4.整篇文章颇富古典韵味,让人仿佛和东坡一道经历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失分点:

1.文章“乐然”“豁然”两词用得不够准确,同学可能是想让文章更有古典韵味,但是乐然表示愉快的样子,豁然指的是开朗的样子,就词意来说不及乐观、豁达,此外,乐然、豁然这样的词不是常用词,有些生僻。

2.在立意上面,文章只是在评论东坡,但是东坡的思想对自己有哪些启发,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东坡的这三种境界文章并没有论述,文章主题的深度和高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修改意见:

1.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把我文言词语的深刻含义,不可随意使用生僻的文言词。

2.写古人应当注意借古讽今,谈古论今。思考该如何学习古人的精神品质,这些品德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有何借鉴意义,这样的文章会更有深度。

本文得分(满分60):52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