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标准化、数字化,新常态下中国影视产业升级换代的三个关键词
文/谈谈 影视产业观察特约撰稿
特稿|发自横店
中国是自疫情以来电影最早复工的国家,并引领全球电影复苏的希望。若无意外,今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目前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85%,这个数据对整个中国影视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电影行业仍在受疫情困扰,好莱坞全球电影发达国家的主力电影公司复工复产时间和节奏滞后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发展正面临“窗口期”机遇,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饶曙光会长在前日(11月1日)举行的新时代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横店峰会上点明,“疫情是中国电影改革和发展的提示音,当下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
全球电影“窗口期”变革下,虽然今年情况非常特殊,但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仍然面临着一个新常态:首先,中国电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提质减量有所成效,但是总体来说,电影产量排在全球前列,市场有效供给却仍然严重不足,如何从以内循环为主转向内、外双循环是迈向国际化的必经挑战;其次,中国影视工业化体系及核心标准仍未建立,市场规则、产业规范、行业法规和细则亟待完善。是借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经验,还是从我们自己的电影实践出发总结自身发展经验?通过电影工业化的流程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来优化中国影视生产,让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更适合中国国情,仍有待探索;再者,当今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影视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力,特别是5G技术的发展,发行模式不断出新,短视频、直播正在改变我们行业受众的行为习惯等等,对传统影视行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挑战,技术赋能将会是促生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中国影视产业的升级换代要把握窗口期,应对新常态,饶曙光会长认为通过推进结构性的调整,实现结构性的优化,中国电影将会出现新的调整、新的格局、新的平衡,重点是需要我们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找到新的途径。日前,在横店举行的新时代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上,国内外影视行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董事、总裁等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共商新常态下中国影视产业升级换代之关键。
01
国际化
以内容创新为核心
全面布局打通外循环
华谊兄弟是比较早进行电影国际化探索的公司,从一开始较为被动地与外国资本合作,到后来以嫁接中国元素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再到第三阶段华谊成为单部电影重要的全球融资主体。每个阶段都各有优劣,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横店峰会上坦言,第一个阶段是他在国际化合作当中觉得帮助最大的阶段,纯粹地来自于创作本身,用我们的方法和你们(外国资本)一起讲中国的故事、拍摄中国的电影,可以让世界的市场来了解中国。现今,华谊兄弟在海外的投资和部署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投资的20多部影片累计起来仍然不赚钱。相比之下,博纳影业投资了福克斯的七部电影(全部跟投20%),七部电影都在海外取得了很好的投资收益,但博纳始终坚持“右手主旋律,左手好莱坞”,博纳电影厂牌效应主要还是体现在国内主旋律电影。在海外布局电影院线的万达,并购海外院线以后累计放映电影超过200部,平均中国电影50%以上是由万达海外院线产生的,万达在渠道方面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内容方面现在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同样,作为今年入驻横店影视产业集聚区的新企业,爱奇艺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也是把什么内容输出出去,爱奇艺目前在14个国家和地区落户,虽然技术(包括OTT的方式)可以帮助逾越很多传统屏障,但是在各地落地的过程中,还是受到疫情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依然会遭遇非常多现实的困境,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考虑除了中国内容以外,本地的内容应该做成什么样的、当地观众有何观看特点和需求。
内容需要有一个国际化的过程,我们一开始提中国电影走出去,首先就是电影产品内容走出去。所幸伴随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影视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政策支持和资本青睐,而且世界电影对于中国的表述也已经发生改变。要利用优质内容打通外循环,核心点就是要聚焦观众的需求和新变化,用更好的内容满足并提升观众的需求,并且必须不断调整国际传播策略,进行全面布局。
比如当下因为疫情危机带来的窗口期,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认为,全球电影市场在未来一年会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断档,出现供片不足的问题,如果中国电影能够迅速填补这些空档,会是一个很好的海外出口的机会,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更有目标地来培养全球的买家,培养全球的发行市场。过去我们把电影国际化市场过多地聚焦在英语市场,事实上,国际化视野下的市场全面布局是可以很多元的。除了美国、北美市场之外,前十位的市场,亚洲占了六位,因为亚洲人口众多;中国电影(包括香港电影)传统的东南亚市场,传统中文市场,海外华人市场,以及文化习俗接近的日韩市场可以作为实现内外双循环的先发站,而且在不同层级上,对内、外循环的界定也可以调整。麦肯锡2019年报告曾指出“亚洲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壮大。过去,亚洲区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的接受者,民众热衷于好莱坞电影和英国流行音乐。如今,(亚洲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创作的内容在亚洲市场范围内输出时,与东南亚、日韩形成内外关系,而当作为亚洲文化的重要内容主体在面对海外北美市场、欧洲市场时又会形成新的内、外循环关系。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要培养出更多具有稳定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内容作品,实现中国电影质量的稳定生产保障体系,不仅是内容和资本走出去,相关的支持系统和维权体系也要走出去。对此,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峰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要有国际化的投融资制片发行版权的跨国企业,“未来的领导型企业应该是产业链完整,而且一定是跨媒介,甚至跨市场、跨行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影视企业永远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如果做不到这种多跨的领导性企业,我们的稳定性就会减弱”。
02
标准化
做好起步阶段体系建设,
着力解决基础薄弱环节
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要通过工业体系的标准化、规模化来实现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前提是建立有规模、可操作的行业组织、行业平台、行业标准,进一步细化产业布局,协调产业平衡发展,促进良性市场竞争,这是一直以来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诉求。《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颁布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但法规实施细节和操作程序仍在酝酿之中,这或是整个影视业界都热切关注的事情。在建立市场规则方面,尽管中国影视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领导性的龙头品牌企业,但对行业规则的引领性作用依然十分有限。
东阳正午阳光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深耕电视剧领域,拥有一支以孔笙、侯鸿亮、李雪、孙墨龙为创作主体的国内顶级制作团队,近年来推出的《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江大河》《清平乐》等精品力作,是当之无愧的业内标杆。当谈及产业化,产业标准时,董事长侯鸿亮在横店峰会上坦言“我们还是一个相对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我们还是人治,碰到一个好的制片人、好的导演、好的团队可能就带领我们成就了一个好的作品。”,他明确表示影视产业是需要标准化的,“需要有更规范的管理标准、生产标准,甚至法律、政策等各方面更适合于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标准”,这是行业亟待上升的空间。
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形成规范和标准是基本规律,标准化建设是与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的。国外工业化标准有些可能很先进,但直接拿来运用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影视行业标准的建立需要,中国的实践经验中摸索总结出来。中国影视行业的标准化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当一个行业发展的时候想要达成工业化、标准化是很难的,但可以针对制作各基础环节中出现的行业漏洞进行完善,不断去除行业的灰色地带,突破生产和贸易的壁垒,发挥标杆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部门的职能从解决基础薄弱环节做起,如金融税收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演员薪酬问题等等。
此外,标准化的建立还需依赖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为参照。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将联手清华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启动“中国·横店影视文化产业指数”编制工作,中国横店影视文化发展指数的建立,对于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影视产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国影视产业从粗放型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03
数字化
抓住全面拓展产业链机遇
技术赋能背后是人才经济
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影主要是靠科技驱动和内容驱动,未来的电影工业生产体系一定要适应5G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影视产业数字化探索是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性一环。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产品品类,倒逼影视产业内容的升级和转型,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都以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不断融合,媒体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在媒体智能化时代,为中国影视产业工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精准的数据基础和依据,从技术层面引领行业规范和标准;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制作和分发的方式,大大拓宽了内容国际化传播的渠道,培养了更年轻一代观众的观看习惯。数字化是中国影视产业全面拓展产业链的机遇,也是整个行业在转型期共同面临的挑战。
技术赋能的背后实质上是以人才经济为支撑。一方面,5G互联网传输、VR,云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是以科技人才为发端的,基于在关键性技术上的控制,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影响力不断渗透到影视行业,影视行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的转型,数字化新技术催生新的岗位角色,改变了传统分工合作的方式,生产的高度自主化、精细化和平台化,使传统的剧组概念正在慢慢消解,对从业人才的专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影视人才培养多年来是以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教学和生产不够紧密,同时,影视行业从事创作的大量基础性人才又相对缺乏一定的艺术审美基础。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艺术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很多文化科技教育融合的专业,未来中国影视行业一定需要更多的文化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出合乎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时代下的人才储备,才能真正适应中国影视产业升级换代的要求,推动中国影视可持续化发展。
04
结 语
疫情之后中国影视产业率先复工复苏,大大提振了影视人的信心,现下正有121个剧组,14500多人在横店拍摄,剧组和剧组人员的数量都高于去年同期。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影视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的成就,正如尹鸿教授在横店峰会总结中提到的:第一,电影是中国文化行业领域最开放的领域,而且直接面对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商品在竞争,好莱坞电影的每年全球票房排行前50名的电影,绝大部分都进入了中国市场,我们形成了今天这个产业基础。第二,中国影视产业在全球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现在一年发供应许可证的电影超过1000部,故事片800多部,现在美国电影每年的发行总量(包括引进电影的发行总量)只有700多部。第三,中国在改变世界电影文化格局。因此,在中国影视产业升级换代的转型期,不仅要把握窗口期,应对新常态,更要在国际化、标准化、数字化方面做更多的发力,这需要全行业的影视人共同努力,达成目标。目前,横店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的先行先试区,以科技、产业链、人才、生态为支撑,希望此举能为整个中国影视产业全方位的升级发展做出示范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