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青岛的“三大件”

老丈人年轻时是青岛自行车公司的“标兵”,至今,胸戴大红花的照片还在,退休后在家开个小卖部,那时我常陪他喝个“沱牌”“坊子”白酒,啦个呱、吹个牛,没少吹他能成为“标兵”的本事儿,老丈人心灵手巧,不仅会铁匠、木匠活儿,还会裁缝活儿。

大姨子是手表厂的女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下岗后,她承包了辆“拉达”,我俩跑出租,我干夜班,她跑白天。妻子也是自行车公司烤漆厂的职工,90年代中期下了岗,是特殊工种,45岁退休,最初月退休金900元,现在也才2000出头儿。

而当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厂是很难进去的厂子,能到那些厂上班会很长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流行“三大件:“鹰轮”牌缝纫机、“金鹿”牌自行车、“金锚”牌手表,是青年结婚必备之物。

建国后,青岛工业迅速恢复,经过10多年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9—1978年30年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2%,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34.9%上升为50.1%。

工业系统培育出一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知名品牌:“鹰轮”牌缝纫机、“金鹿”牌自行车、“金锚”牌手表等。因“三大件”产量有限,供不应求,所以要凭票购买,即经过由商业局统一印刷好的购物票按照计划分发给企业,各企业用奖励或者抽签方式发放给职工。

青岛缝纫机制造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建国后,青岛从事缝纫机修理、经营、零部件制造的单位有12家。

1952年6月27日,顺德、泰丰、永生福、福茂、信大、利康、运城、同健、中华、文兴、广聚、文华、轮昌13家修理、经销、加工缝纫机零部件的单位实行私私联营,组成私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自产机壳、机架和部分零部件,从上海购买部分零件,开始缝纫机整机、零部件的制作和装配。

1953年,青岛缝纫机器制造厂注册“鹰轮”商标,推出“鹰轮”牌缝纫机,当年组装279架。该机型除能做一般衣物缝纫外,换上绣花板等部分零件,还能绣花、卷边、操作简便。1957年共生产6746台“鹰轮”牌缝纫机定型专产“JAH型家用缝纫机”。

1954年,缝紉机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产品由青岛百货批发站包销。从一季度开始,老百姓经常在百货公司门前排队购买缝纫机,市工商局决定采取登记购买办法,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登记2000多户。

1956年1月,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改为公私合营,9月定名为“公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厂”,1965年4月,“公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厂”更名为“公私合营青岛缝纫机厂”。1966年4月,产品商标由“鹰轮”牌改为“工农”牌。1967年1月,公私合营青岛缝纫机厂改称“国营青岛缝纫机厂”。

青岛是中国最早有自行车的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青岛自行车行业与沈阳、天津、上海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行业。1954年,青岛多家生产厂家实行公私合营,隶属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管辖。1956年,国营青岛自行车厂与48个公私合营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1959年,青岛自行车部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后又陆续生产出“国防”新型、“曙光”牌和“红旗”牌自行车,其中“红旗”牌在全国鉴定评比中获得最高分。

1961年,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更名为“山东青岛自行车厂”。1964年开始生产“金鹿牌自行车,并逐步形成系列产品。“金鹿”牌自行车分两种:一种是载重型金鹿自行车,俗称“大金鹿”;另一种是轻便型金鹿自行车,俗称“小金鹿”。

1966年,“金鹿”牌自行车出口50万辆。产品分为ZA41、ZA42和ZA43型,主要特点是“三大一吊”,即大飞轮、大牙盘、大扣链子和吊簧鞍座。自行车性能关键看驱动部件—飞轮,也就是连接脚蹬和前后车轮的传动装置,尺寸和性能分为大飞轮和小飞轮两种。而“金鹿”牌自行车大飞轮优势在于载重能力和稳定性强。

青岛手表厂的前身是1956年1月1日,由青岛市南区50多个从事修表的个体手工业者,组成的青岛第三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是国内最早生产手表的厂家之一。

1970年,手表厂组织生产17钻“青岛”牌701型手表。1973年按全国统一机芯要求,新研制“金锚”牌ZDQA型手表,正式投入批量生产。1975年参加全市“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会战。1976年组建工装车间,专门担负手表工装生产,年产手表300087只,产品基本定型。

70年代直至80年代中期,是“金锚”手表黄金发展期,产品荣获国家、省、部、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1975年,青岛市设立“三大件”会战办公室,制定《青岛市一九七五年—一九八零年三大件发展规划》,组织“三大件”生产会战,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充分挖掘潜力,扩展产品生产,增加产量。按照规划,“金锚”牌手表、“鹰轮”牌缝纫机、“金鹿”牌自行车参加了会战生产,一起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大件”。

从2004年开始,青岛市把“发展新老品牌,壮大品牌经济”提上重要战略议程。鸡牌味精、崂山可乐、大金鹿自行车、金锚手表、青食食品等一批老品牌重新复出,老工业品牌向名牌企业迈进,这些老品牌的复兴,壮大了青岛的工业品牌队伍。

(作者:郝守杰 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