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状态,就这两个字
来源:念念沐心(ID:nnsg1021)
作者:念念
01
讲两个朋友的经历。
朋友A曾经是个无肉不欢的人,而且每顿饭都必定要吃那种油腻腻的大肥肉,觉得越肥越香。
可自从去年开始,他被查出高血脂和脂肪肝,在医生严令要求下只能忌口,可以吃一些精瘦肉,但绝对不能再吃肥肉。
从过去的餐餐饱足到如今一口也吃不了,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他现在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是:早知道以前就少吃点,也好过现在只能看着眼馋,却过不了半点嘴瘾。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朋友B的。
B是个厨艺高手,爱做菜,也爱请客,时常会在周末煮上一大桌菜,宴请亲朋好友相聚。以至于有段时间,身边的不少人都感叹被他养胖了。
但有意思的是,他自己却从不发胖,反而身材几年如一日都保持得很好。
后来,经过特地了解,我才得知,他虽酷爱美食,却始终坚持一个准则,就是吃饭只吃七分饱。再好吃的菜也是如此,品尝得差不多了,就放下筷子。
他说,“我喜欢每次都给自己留一点念想,这样才会有享之不尽的余地,下次也会有动力继续做更多美食。”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
因为生活中像朋友A一样的人其实很多。
喜欢吃一样东西,就要一直吃,直到把自己吃撑吃腻,甚至吃出病来;喜欢做一件事,就拼命投入,不惜代价也要去拥有;爱一个人,就恨不得倾其所有,百分百占地付出和占有。
可遗憾的是,到头来,你一定会发现,越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某件事、某个人,越会让你以最快的速度失去它。
原因也很简单:世间万物都需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用力过猛的结果,往往就是得不偿失。
02
说到底,朋友A和B之间看似只是饮食习惯上的区别,实质上,其中所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前者过尽,后者有余。
求尽兴者,往往不懂节制自己的欲望,只贪图一时的痛快。可极致过后就是尽头,这份快乐能维持的期限实在太短暂。
与之相比,求有余者,寻求的则是适可而止的小确幸。虽然这样做确实无法让自己在短期内得到全然的满足,却能留下细水长流的期待和美好。
尽则无,留则余。
为人处世,如果不懂得掌控尺度,不懂得给自己留有余地,注定很难过得好这一生。
听过一个小故事。有个佛门弟子,好胜心很强,总希望自己能尽早悟道成材,但令他深感沮丧的是,不管他怎么学,哪怕日夜参禅,依然还是收效甚微。
有天,弟子耐不住满心苦恼,跑去请教师傅。师傅听后,递给他一个葫芦、一把盐,说:“你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放进去,让它很快的融化。”
弟子立即照办,结果任他怎么摇动葫芦,都无法让盐化开,他想到用筷子伸进去搅,可葫芦口又太小了,搅都搅不动。
看到这种情况,师傅笑着说:不如你试着把葫芦里的水倒掉一些,然后再摇摇看?
弟子把水倒掉三分之一,再轻轻一摇,果然,葫芦里的盐很快就融化了。这下,徒弟终于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
人都有求快求好的心理,这本是一种美好的期许。但前提是,你要学会用适度而为的分寸感,去平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味追求完美,只能适得其反。不如从一开始就少些盲目,多点自醒,留一份不足,让自己活得更坦然,更自在。
03
二十四节气中,有物致于此小得盈满的“小满”。
杭州灵隐寺前,有“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的楹联。
无论是“小满”,还是“半称心”,都是古人对生活的智慧所得,是在提示我们:人生不必求全。过满则损,盈不可久,凡事皆有余,才是最好的境界,最大的圆满。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写给其弟的家书中,最崇尚“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并将它奉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能从平民之子一路官至统帅,成为一代圣贤,无疑都要得益于这份审慎有度的好心态。
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虽有缺憾,但前景永远是向好的,是值得推荐期许的。做人也一样,不太满才不会倾覆,有余地才能变更好。
所以,越是有智慧的人,越会懂得惜福,以一颗知足的心,去享受“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的过程,而不是急于得到“花好月圆”的结果。
正如有首诗中所道: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有过一定人生阅历之后,相信就能明了,这并非自我安慰式的无奈,而是一种难得的豁达和智慧。
留“半”的目的,在于“余”。
无论追求什么,都应该提醒自己,不能过了头。要记得,真正得宜的状态,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恰到好处。
心有余力,行有余地,人生自会悠然自在。反之,势必用尽,福必享尽,纵然让你得到再多,也不可能有长久的幸福可言。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岁月历练中,领悟有余的智慧。放下过多欲求,掌握好分寸和余地,让一切都变得刚刚好。
作者简介:念念,80后女子,念念沐心主笔,可文艺,也可理性,坚信只要念念不忘,岁月必有回响。公众号:念念沐心(ID:nnsg1021)
编发:肖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