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爱的回报,而不是爱的要求,是一种虚荣。

经历了撤档、改档、电影节资源泄漏等问题之后,《兰心大剧院》终于在10月15日这天,如期上映了。

关于定档

第一次定档的时间是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也就是女主角于堇在故事里死去的那天。如果当时如期上映,相信娄烨能达到戏里戏外完全模糊的效果,让观众在时空上产生一种故事发生在现实的错觉。
然而很不幸的是,由于一些原因《兰心大剧院》紧急撤档了。不过娄烨又选择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就是10月15日上映,这天是尼采的生日。在影片的最后,尼采写在《少年维特烦恼》原稿的话,相信看哭了不少人,也有现实和电影融合的效果。

关于《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那句话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原稿是休伯特想要送给夏皮尔的礼物,但是作为犹太人的夏皮尔并不开心,因为作为犹太人的夏皮尔深受德国人的迫害,而不论是歌德还是尼采都是德国人。
那句话原文的翻译应该是:“最终来说,人们所爱的不是欲望对象,而是欲望本身。”但《兰心大剧院》最终翻译出来的是:“期待爱的回报,而不是爱的要求,是一种虚荣。”这里明显是在描述于堇人物的内心,以及她心中的爱。
关于于堇
这又是娄烨创作中的一个典型女性,娄烨的女性柔软的外壳下有一颗坚硬的内心。她们具有不满现实的性格,具有少有的反叛特性···最重要的就是她们都为爱痴狂,可以为爱生,亦可以为爱死。
于堇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强硬间谍,她的身份藏在风花雪月的演员职业下面。虽然她接到的任务是获取情报,但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民族的利益,她的形象也是中国女性抗战的代表。最终为了爱的约定,还是不顾生命危险选择去赴约,这也是相较于原著改编很大的地方。
关于改编
《兰心大剧院》改编自虹影的《上海之死》和横光利一的《上海》。故事的主线就是《上海之死》的主线:大明星于堇收到任务,回到上海,为了完成任务付出生命。整个小说虽然是从女性视角叙事的,但很少一部分是真正的在讲女性,绝大部分都在说于堇为了民族选择牺牲自己的故事。
《上海之死》中于堇面对敌人的追杀在旅馆中跳楼自杀了,然而在《兰心大剧院》中逃过一难的于堇为了爱情的约定,回到了船坞,直面死亡。两相比较《上海之死》像是充满了民族感的“主旋律”显得很空洞,而《兰心大剧院》用于堇最后的选择,刻画出了女性和民族的史诗。

跟《上海之死》的倒叙完全不同的是,《兰心大剧院》选择了按时间叙事的方式。这是史诗电影的基础,也是娄烨的想法,让电影具有时代的史诗感,让孤岛时期的上海得到完整而又真实的展现,因为娄烨太爱上海,也太爱这个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了。

副线的戏中戏部分也就是《Saturday Fiction》是从《上海》中得来的,这一出电影里的戏,讲述的是底层阶层的故事,里边包含里工人、清洁工等形象。这是娄烨塑造的整个上海租界的大环境,以及整个时代背景下的人,娄烨说这是一个彩色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电影讲述的是租界的形形色色。
关于《Saturday Fiction》
这是《兰西大剧院》的英文名字,也是影片中戏中戏部分的名,并且于堇也是在周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不确切的讲这确实是一部周六的小说,在周六去看也是亦梦亦幻的事情。
这个标题还对应了民国时期的一个文学派别:礼拜六派。这个派别,它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站在了左翼的对立面,保守享乐,由鸳鸯蝴蝶派发展而来,主要讲述才子佳人、爱苦愁情等话题,这跟娄烨的电影产生了不谋而合的渊源。
关于电影
娄烨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第六代导演被大家所喜欢,就是因为他们反叛关注边缘人,喜欢不一样的东西。其实细细想来第六代导演就是中国电影的边缘人,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孤立。而现在到了创作后期的娄烨已经逐渐变得温和,开始具有保守的思维,因此礼拜六派对于娄烨有着互文和自嘲的关系。
但是有些东西在娄烨的创作里始终没有抛弃,就是他的主观真实,不论是他的手持摄影还是粗糙看不清楚的画面等形式上的风格,还是文本上的爱情故事,他都没有变。他的电影甚至慢慢变成了,带有了带有史料性质的作品。,《兰心大剧院》的海报也像《祭侄文稿》一样选择了原文涂改的设计风格,让电影更多了一层历史的痕迹。

关于历史和原著故事
整个故事发生在上海的孤岛时期,而作为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就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这个故事的结束。
在故事中于堇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休伯特获取日本的电报,告知英、法、等国家。然而于堇把夏威夷说是新加坡,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计划成功,美国加入二战,加快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