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不尽为阳虚,谈一下阳虚盗汗自汗
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血虚阴虚。这个概念我相信略微懂一点中医的朋友都不会陌生,这个概念是从元代朱丹溪提出之后才逐渐开始盛行的,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现在也是如此,很多中医一遇到盗汗,就归为阴虚,运用滋阴清热之法来治疗。
根据个人的经验来说,盗汗有阴虚,但也有很多是阳虚为主。对此,古人早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 ·虚劳盗汗候》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
《景岳全书》中:“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
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阳虚盗汗。
阳虚盗汗的机理
《灵枢 ·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合者也。”
汗孔的开合由卫气所司,汗液的排泄,与卫气有关。如果卫气充足,皮肤毛孔开合正常,汗液则能正常排泄,反之,则汗液排泄异常。
卫气是在表之阳气,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阳气不足,则卫气虚弱,到了夜间,肌表更无以固,盗汗出矣。
所以阳虚盗汗的根本原因在于卫气不足,即表阳虚衰、肌表不固。然而,仅仅知道“表阳虚盗汗”这一层次是不够的,咱们再进一步了解脏腑与卫气之间的关系,才能深入理解阳虚盗汗的机理。
为了了解卫气与脏腑之间的关系,首先来看看关于卫气的来源。《灵枢 ·营卫生会》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由此可知,脾胃的水谷精微、肺之清气和肾之精气为生成卫气的物质基础,卫气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深入探讨肺脾肾三脏 、卫气及盗汗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揭示阳虚盗汗的机理。
脾气虚则盗汗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卫气源于脾胃,生于水谷,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水谷之精得以正常化生和传输,则能够为卫气的化生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使卫气化生有源。卫气充足,则人体腠理致密,从而正常发挥卫护人体的功能,则津液排泄正常。反之,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健,则卫气化生乏源,卫气亏虚,表阳不足,护卫人体肌表、固护体内津液的功能减弱,则为盗汗。这是阳虚盗汗机理之一。
肺气虚则盗汗
当水谷精微由脾“传于肺”,在肺内与大自然清气相汇,经肺气化合才成卫气。
卫气生成后,必须借肺气的宣发,才能使卫气布散全身,发挥其作用。由此可知,只有肺气充足,才能吸人足够的清气以供卫气化生;同时肺气充足,才能维持正常的宣发功能,使卫气输布于体表腠理皮毛,调节人体津液的正常代谢。
相反,如果肺气虚弱,不能摄入足够的清气,生成卫气的基础物质匮乏,则卫气生成不足;同时肺气虚弱,宣发无力,所生成的卫气也不能输布于体表腠理皮毛,就会出现肌表卫气不足、表阳虚弱的病理状态。卫气不足、表阳虚弱则津液代谢异常而发生盗汗。这是阳虚盗汗的第二个机理。
肾阳虚则盗汗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根。卫气属阳,阳生于精,精藏于肾,所以卫气源于肾。医圣张仲景创立的温肾阳以助卫阳的治法代表方子桂枝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等便是“卫气根于肾”的很好佐证。
因此,肾气的盛衰可以决定卫气功能的强弱。若肾气不足,阳气衰,则卫气亏虚、肌腠疏松、卫外不固,则生盗汗。
正如《沈氏尊生书》中云:“盖肾伤则阳衰,阳衰则卫虚,所虚之卫行于阴分,当日瞑之时,无气以固其表,则腠理开而盗汗出。”
这是阳虚盗汗最重要的机理。阳虚盗汗的机理主要是命门火衰,不能化气,卫气生成不足;或者是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卫气不充;或肺气耗损,卫气生成不足或不布,最终导致卫外不固,营阴不守而生盗汗。
正如《医碥》所云:“表虚者 ,即内无火,而寐时阳气入里,久则扰阴汗出。”
关于阳虚盗汗,治疗要以温阳益气为主。气与阳本属同类,但程度不同,气虚病情轻浅,阳虚病情较深。
因此,两者治疗时要区别对待,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病轻药重(仅有气虚而阳虚不重,却运用补阳之药)或病重药轻(阳虚较重却用补气之药)之误。咱们就分两种证型来进行讲解。
肺脾气虚——益气固表
刚才讲了,气虚所导致的盗汗主要归于肺脾,治疗应以补益肺脾为主。具体用药时,还应该根据肺虚与脾虚的不同分而治之,肺虚当以补肺汤化裁治疗。
这个方子常用量是人参9g,黄芪24g,熟地24g,五味子6g,紫菀9g,桑白皮9g
这个方子里人参、黄芪大补肺脾元气,固表实卫;熟地滋养肾水,肾水足则上滋肺阴,肺阴足则能滋养肺气,间接增强肺气益卫固表的功效,同时肺气足则肾阴足,实寓金水相生之意;
五味子酸温,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功效,能助人参、黄芪固表止汗;紫菀辛能润肺,温能补虚。
此外,还可选用玉屏风散这个益气之方来治疗。
脾虚主张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这个方子大家应该不陌生,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人参、黄芪升举清阳。全方补气健脾,脾胃得健,水谷精微就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那么卫气生化有源,卫气充足则表自固。
此外,在辨证选方用药的同时,可以加用收涩止汗药,如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之类,以增强止汗之功。
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汗证》中所说:“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五味子之属,皆可随宜择用。”
脾肾阳虚——温阳固表
阳虚盗汗,治疗上以温阳固表为主。阳与气本属同类,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和加重,所以可在前面阐述的益气方基础上加用附子、肉桂这些温补肾阳的药,达到阳旺气充卫固而汗止的目的。此外,还可根据阳虚程度的不同和临床症状的不同,辨证选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肾气丸、右归丸、真武汤、阳和汤这些温阳益气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