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特色地名溯源(五)
十四、交弓店
应城市郎君镇杨嘴村的一个湾名,现居住者基本是杨姓人家。最早的湾名叫高郭赵,因居住着高、郭、赵三姓人家而得名。为何又叫交弓店呢?据传旧时湾中有一武徒,好弓箭,仗着自己的武艺,恃强凌弱,横行乡里。乡民们无不痛恨,但敢怒不敢言。一日,此武徒正在欺侮殴打一人,被一青年后生撞见。青年后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与武徒搏斗。可惜不敌,三下两下就被打得鼻青脸肿,动弹不得。幸好武徒的父亲及时赶到制止,才幸免一死。青年后生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出门寻师学艺。三年以后,学成归来,与武徒相约,在湾中店前比武。结果,武徒被治服,跪在店铺前,向全体乡民悔过自新,磕了十个响头,当众交出了手中的弓箭。乡民们拍手称快,为后生治服了武徒而高兴欢呼,于是称此店为交弓店。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方圆几十里,人们都知道交弓店的故事,于是交弓店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湾名。 交弓店位于东汊湖的东岸,在旧时水系中是一个优良的湖泊港口。东、南、西、北四面为山岗,西南面一水与东汊湖相连,背风静水,是船只停泊的理想之地。明清两代,每逢涨大水,湖南的木材商人就扎木成排,从洞庭湖进长江,入汉水达东汊湖,在此集散。商人们一住就是一两年,所以交弓店商贾云集,一片繁盛。直至民国时,因木材生意萎缩而衰落。如今,旧时的石板街还依稀可见。 交弓店还是个一湾跨两邑、父子住两县的“中英街”。应城汉川两县共一湾究竟始于何时,现无从查考。但界线的划定历来颇多争议。现在的界线为清德安府府台大人戏定。说是戏定,是因当时两县为界线的划定争得不可开交,并将官司打到德安府里。知府大人自安陆沿府河而下从白陂澥起坡。骑上毛驴一路颠簸而来。府台大人一来,应城汉川两县的老爷就各述其理,互不相让。知府大人越听越不耐烦,呷了一口茶,突然拍案而起,吼道:你们都不要吵了,你们的界线就以我来时的驴蹄印为界,右手为应城,左手为汉川。说罢,拂袖而去,打道回府。两位县太爷面面相觑,最后也无可奈何,只得以府台的驴蹄印为界。正所谓府台判案招式怪,驴蹄印划定应城汉川界。
十五、燕子刘
大富水巡检司下的转弯处,有一拔地而起的陡峭山岩,其上方向前凸出,岩中间风雨不侵,每到春天,便有燕子在上垒窝,故称燕子岩。后来有刘姓人家在此旁居住,人们便称其为燕子刘。燕子岩突起于富水岸边,凹凸之状和轮廓之形酷似龙头,特别是口眼惟妙惟肖。岩石上生有两棵大树,酷似龙角,对岸隆起一土台,好象龙珠。与燕子岩相接的山岗,蜿蜓数里,酷似龙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站在巡检司的河边观望,一条土龙戏珠的形态便活灵活现,其头正对巡检司。故当地人称此处为龙脉。剥去旧时堪舆学中的封建迷信色彩,此地也确实具有它特有的风水灵气,可谓地灵人杰。一是巡检地区人才辈出。近百年来,仅县级以上的干部就出现多个,其它方面的人才更不需说。二是巡检司历来为行政中心的所在地。三是商埠繁荣。旧时水运码头,帆樯林立,货物集散,好不热闹。如今商贾云集,人来车往,一片繁盛。只可惜如今珠台被挖,岩石风化坍塌,河道淤塞,行人到此,无不感叹:珠台挖尽现荒沙,龙形模糊岩坍塌。河淤滩浅草丰长,可怜燕子落谁家?
十六、六堰角
城北西十村的一个水库。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官府所修,其名为兴利塘。当时百姓称之为官塘。因此塘形状为六角形,故又称之为六角堰。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将死于随州推官任上的叔父欧阳晔安葬在这里,并在此筑读书室为叔父守墓。清代邑人吕庭栩曾慕名前往凭吊,留下了“过欧阳永叔读书处”诗: “ 青莲亦已仙,空余桃花水。 庐陵有醉翁,结庐复在此。 竭虑搜遗经,凝思释奥旨。 怅怀竹林游,言旋马鬣址。 回首望古随,遥指白云里。松柏勿翦除,祠宇竟仰止。 精灵时往来,淡月下洲芷。” 如今欧子的诗句言犹在耳,其书室墓塚已踪影皆无。这里已植万亩金水梨,硕果满枝、梨香飘荡,“日啖金梨三百颗,不辞长作六角人”,六角堰已成为人们品梨休闲的好去处。